根據國家振興發展原中央蘇區以及省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的戰略部署,我市立足優越的區位條件以及良好的產業基礎,在充分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經市委常委擴大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結合實際,提出規劃發展廣東豐華興梅原中央蘇區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廣東豐華興梅原中央蘇區綠色發展示範區,既有助於推動梅州自身的高效發展、提升綜合實力,更重要的是探索欠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和機製體製,示範帶動原中央蘇區的振興發展。為更好規劃發展廣東豐華興梅原中央蘇區綠色發展示範區,現將我市委托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編製的示範區發展總體規劃摘要予以公布,歡迎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建言獻策。規劃編製單位將在充分采納意見基礎上,並經省發改委組織的省直部門聯審會和專家評審後,上報省政府審批。
公開征求意見時間:2015年7月27日至2015年7月31日。
意見反饋單位:梅州市發展和改革局 聯係電話/傳真:2250031 電子郵箱:mzqyjj@163.com
示範區位於梅州市西南部,範圍包括梅縣區、興寧市、豐順縣及五華縣四個區(縣),總麵積約1.05萬平方公裏,其中,主體範圍包括由梅縣佘江鎮和水車鎮、興寧市水口鎮、五華縣河東鎮的連片用地構成的核心園區,以及豐華興梅的外圍四個園區,主體範圍麵積約226平方公裏,起步區29平方公裏。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圍繞振興發展主線,緊抓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和粵東西北地區兩大振興發展政策機遇,以打造豐華興梅產業集聚帶為契機,突出“全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梅州振興發展”的核心,以提升經濟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深化改革創新,探索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新路徑,逐步將廣東豐華興梅原中央蘇區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成為產業集聚高效、城鄉統籌協調、生態文明發展的典範。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規劃引領、錯位發展;統籌城鄉、集聚發展;交通先行、配套同步;體製創新、政策保障的基本原則。
發展定位
依托優越的區位條件以及良好的產業基礎,以產業園區為抓手,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帶動縣域經濟做大作強,保護生態環境,統籌城鄉建設,構建綠色產業集聚帶,實現地區跨越式發展,把豐華興梅打造為廣東原中央蘇區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成為贛閩粵區域聯動發展新平台、革命老區創新發展的示範區、粵東北綠色現代產業基地、梅州山水生態工業新城。
——贛閩粵區域聯動發展新平台
依托優越的交通區位條件,打通示範區對外交通通道,打造鬆棚站鐵路物流樞紐,加強跨區域產業發展、技術服務、人才交流、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麵的交流和合作,突出示範區作為潮汕平原向北拓展的門戶以及珠三角向東輻射的支點的戰略地位,打造贛閩粵跨區域聯動發展以及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戰略平台。
——革命老區創新發展示範區
力促振興政策高效落地,進行綠色經濟核算體係、環境保護與生態補償、基礎設施投融資與財政扶持、土地指標差異化分配等方麵的體製機製及政策創新,打造新型城鎮化創新發展試驗區和統籌城鄉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形成現代產業集聚、創新驅動、宜居宜業的新蘇區,為全國後發地區實現跨越發展提供示範。
——粵東北綠色現代產業基地
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探索實現綠色發展的有效途徑。按照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建設要求,基於產業基礎,嚴格設立準入門檻,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引進科技型產業及互聯網金融等新經濟,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及循環經濟;大力培育現代生態農業和推廣“互聯網+農業”,鼓勵發展生態旅遊,加快提升現代服務業,實現產業聯動發展。搭建區域創新創業平台,吸引鄉賢回鄉投資,促進高層次人才集聚;加快產業園區建設,完善主導產業核心產業鏈,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集群,打造粵東北地區綠色現代化產業基地,實現產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梅州山水生態工業新城
核心區基於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加強產業園區與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以產促城,以城興產,強化地區的產業功能、服務配套功能、生態保護功能,建設梅州山水生態工業新城。
發展目標
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步驟,以起步區建設為先導,以園區發展為重點,有序推進示範區開發建設,力爭實現三年打基礎、五年大突破、十五年大見效,助力全市按國家和省的發展要求,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三年打基礎。至2018年,規劃建設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及周邊鄉鎮連片用地為核心,以興寧、梅縣、五華和豐順工業園區為重點的示範區,整個規劃麵積從近期的53平方公裏擴大至遠期的228平方公裏。示範區起步區開發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初步配套,重點項目有序推進,“一核多園”的產業空間布局初步形成,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效益初顯,產業集聚發展初見雛形。示範區常住人口規模達到34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900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280億元,產值超100億元產業1個,產值50-100億元產業2個。
五年大突破。至2020年,示範區建設取得明顯突破,成為中央蘇區綠色發展新亮點。現有產業轉移園發展基本成熟,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區域創新創業平台初步形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城鄉統籌發展框架初步構建,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初具規模,核心產業鏈條初步形成,人口和產業進一步集聚。示範區常住人口規模達到35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4萬元,工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600億元,產值超100億元產業2個,產值50-100億元產業2個。示範區成為支撐全市人均GDP至2020年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主要載體。
十五年大見效。至2030年,定位全麵實現,成為名副其實的廣東原中央蘇區綠色發展示範區,引領梅州跨越式發展。生態環境維護良好,基礎設施體係趨於完善,園區整體建設完善,空間集聚成效顯現;特色產業集群進一步壯大,現代產業體係基本建立,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產城實現聯動發展、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相融合,建設效果顯著,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示範效應得到充分體現。示範區常住人口規模達到4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36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萬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工業總產值達到45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800億元,實現產業集聚發展,示範區整體競爭力獲得顯著提升。
總體空間布局:“一心、兩帶、多組團”
一心:重點打造綜合產業新城。以廣梅產業轉移園區為核心,以梅江為紐帶,統籌興寧、五華、梅縣連片產業用地,鞏固提升現有產業基礎,積極吸引高端產業要素集聚,重點發展機械裝備、電子信息、健康醫藥、節能環保、工藝製品等產業,加快綜合保稅區建設,培育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科技研發、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功能,成為彙集生產功能、產業服務、生活配套於一體的綜合產業新城、示範區產業發展新核心。
兩帶:依托重要的區域交通幹道和梅江兩岸,加快形成海陸聯動發展帶、沿江產業集聚帶,北聯贛州等原中央蘇區,南通汕潮揭,西承珠三角,東接龍岩、海西經濟區,實現區域互通、共融,有效串聯示範區內城市、園區、村鎮,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海陸聯動發展帶。依托汕梅高速、濟廣高速、天汕高速、廣梅汕高鐵、鷹梅鐵路、浦梅鐵路等重要區域交通設施,以梅州中心城區、示範區核心區為支點,向北連接蕉嶺縣城,聯係贛南,向南連接豐順縣城,對接汕潮揭地區,直達汕頭港,是原中央蘇區打通出海口、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重要走廊。發展帶依托高快速路網串聯鬆棚站、佘江高鐵站、梅州西站、揭陽機場、梅縣機場、汕頭港,是海陸空“三位一體”的區域性物流大動脈,帶上同時彙集了自然山體、河流湖泊、溫泉小鎮、特色農業等豐富的旅遊資源,聯係著韓江經濟帶、產業集聚帶、平遠-蕉嶺生態旅遊區等重要發展區,是示範區聯動區域發展的重要紐帶。通過內外聯動,重點發展依托外向型交通基礎設施的商貿物流、大宗生產物流以及依托運輸發展製造業,逐步強化綜合型發展和城鎮綜合服務能力,打造海陸聯動發展的城鎮綜合拓展帶。
——沿江產業集聚帶。依托梅龍高速、佘華快速、濟廣高速等區域交通大動脈,沿梅江兩岸構建東西向聯係珠三角和海西兩大經濟區的沿江產業集聚帶,作為梅州對接國家戰略、融入大區域發展的空間載體。依托示範區核心產業區向東西兩翼延伸,串接中心城區、梅縣、五華現有工業區形成產業發展軸,吸引珠三角、海西經濟區投資,承接區域產業轉移,加強與珠三角、海西等地區的服務產業合作,以發展健康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及生產服務業為重點,集聚示範區發展的核心要素,形成區域產業聯動和集聚發展的重要支撐空間。
多組團: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縣城和原有產業園區融合發展,形成四大城鎮發展組團,通過交通幹道聯係,實現外圍城鎮組團與產業新城協調聯動發展格局。
——興寧城鎮發展組團。以興寧市區為核心,圍繞興寧新城和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紡織服裝等產業,同時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優化提升機電製造、電力、汽車製造及零配件等行業,形成對接贛閩粵三省的區域商貿物流中心、綜合產業發展平台;
——五華城鎮發展組團。依托五華縣城,重點建設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充分發揮勞動力優勢,積極承載珠三角經濟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聚集五金機電、食品醫藥、塑料再生資源利用等主導產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提升轉移產業的根植性,形成示範區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橋頭堡;
——豐順城鎮發展組團。依托毗鄰汕潮揭的區位優勢,主動對接機場、高鐵、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縣域重點打造韓江經濟帶、溫泉宜居城,全力推進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建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電聲、飼料等主導產業,建設綠色園,推動溫泉旅遊、特色農業發展,強化一二三產聯動,打造示範區通向汕潮揭的門戶節點;
——梅縣城鎮發展組團。緊鄰梅州中心城區,以梅江、長深高速為紐帶聯係縣城、東升工業園、城東白渡產業園等重要產業空間載體,以機電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業、新能源產業、商貿物流業、休閑健康醫療產業等為主要發展方向,形成先進製造業集聚發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