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2017-2030)》獲文化部批準實施。日前,我市印發實施《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以下簡稱“《計劃》”),對今後三年工作進行了規劃部署。根據《計劃》,至2020年,我市將健全非遺四級名錄保護體係與各級保護機構,將普查成果建立檔案,實行數字化、網絡化、規範化的基礎管理和科學有序的管理;落實梅州保護區關於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主要內容,使全社會非遺保護意識不斷提高,改善非遺的保護環境,為今後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形態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軟硬兼修”加強非遺保護
“傳習中心、展示館、傳習所等非遺場館的建設是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近期工作的重點。”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說,保護區將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優化的原則,積極推進非遺傳習中心、展示館、傳習所建設。至2020年,將建設13個非遺展示館、6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中心、49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傳習所。同時,注重開展珍貴實物資料和傳承人代表性作品的征集活動,進行科學展示陳列,使這些基礎設施為保護、傳承、展示和宣傳非遺發揮積極作用。
記者了解到,推進重點區域非遺整體性保護、非遺名錄項目搶救性保護也是未來三年的主要任務。重點區域包括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4個縣(市、區)的30個鎮,重點建設項目170個(其中國家級項目6個,省級項目24個,市、縣級項目140個)。要加強重點區域內圍龍屋保護修繕和村鎮環境綜合整治,包括內外道路改造、給排水、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要完成6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實物資料征集,對8項瀕危非遺及其相關實物資料與場所及時進行記錄、整理、保存與展示。
《計劃》還提出,要加快非遺數據庫、非遺保護項目信息管理係統、數字博物館、梅州保護區對外網站等數字化建設。
“外引內培”強化宣傳教育
舉辦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開展山歌進校園活動、出省出國展演客家山歌……如今,梅州非遺文化正通過豐富的形式和載體,呈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為推進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更好地傳承發展,《計劃》對梅州客家文化學術研究、相關成果出版、教材編寫、學習教育課程開設、專業培訓計劃、媒體宣傳與文化交流等內容作了具體計劃。
根據《計劃》,我市將加強對非遺重點傳承人的指導培訓,提升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依托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建設10個以上非遺藝術團和8個以上非遺樂園。積極申報一批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扶持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企業發展壯大,樹立典範,申報一批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同時,進行社會宣傳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繼續推進客家山歌、廣東漢劇等非遺項目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活動,提高青少年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支持大專院校設立客家文化研究機構,培養非遺人才,開展客家文化係統性研究。
此外,我市還將在每年6月舉辦客家文化(非遺)藝術周活動,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展演,擴大非遺項目的影響力,提高群眾對客家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加強與兄弟省、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的交流活動,創造條件舉辦文化生態保護區工作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