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作為“文化之鄉”,我市曾書寫下許多動人教育故事,但現在也正麵臨“後無追兵、標兵更遠”的困境。如何重振教育雄風?今年8月召開的全市教育大會就呼籲以開闊視野、高遠目標、有力措施,力爭用5年時間,讓梅州教育再振雄風。日前,《梅州教育振興五年行動計劃(2019-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印發,為梅州教育振興提供行動指南。
明確任務 五年讓教育逐步邁進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行動計劃》以推進梅州教育現代化振興梅州教育為總目標,積極謀劃教育發展新格局,進一步夯實基礎教育、補齊高職教育發展短板,通過5年的努力,讓全市教育整體水平提檔進位進入全省上遊水平。
到2019年底,實現“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全覆蓋,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到2023年,教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教育體製機製更具活力,教育優先發展地位得到全麵落實,教育現代化程度明顯提高,教育逐步邁進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行動計劃》將目標任務分解為六大方麵。一是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係。到2023年,全市每個鎮(街)建成1所以上規範化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全市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8%以上。二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取得明顯進展,全市新增10萬個學位,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全市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達到95%以上。三是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深入實施,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中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6%以上。四是高等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省市共建嘉應學院成效凸顯,規劃建設梅州職業技術學院和嘉應學院紫琳學院,2023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5%以上。五是聚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入實施強師興教工程,深化教育人事製度改革,激活隊伍活力,努力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紮根山區、樂於奉獻,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六是大力支持鼓勵民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規範優質發展,形成公辦為主、民辦有力補充的教育格局。
細致措施 九大措施布局重振教育雄風
《行動計劃》從大力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大力實施“百所學校”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基礎教育鞏固提高工程、大力實施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工程、大力實施高等教育“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工程、大力實施新時代強師工程、大力實施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2.0建設工程、大力實施教育係統思政引領工程,從九大措施布局振興梅州教育。
學位供給一直備受關注。記者翻閱《行動計劃》了解到,《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底,各縣(市、區)城區要完成新建1所規範化公辦幼兒園任務,到2021年,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力爭新增1所以上民辦學校,到2023年,全市新增學位超過10萬個。
如何保證課堂40分鍾高效的教學質量?免不了攻堅課堂。《行動計劃》提出大力實施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品質。製定《梅州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指南》,建立科學的課堂評價標準,大力推行選課走班教學,探索區域內教師“走校教學”,推進資源共享。同時,推進“互聯網+教研”,建立學科教研員工作室製度。
關於高等教育,《行動計劃》明確要“衝補強”。嘉應學院要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在高等教育方麵的交流合作,充分依托中山大學結對幫扶,提升編製規劃、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麵的實力。與此同時,《行動計劃》還明確,要采取有效措施擴大我市高等教育規模。建設嘉應學院紫琳學院,2021年進行招生,2023年在校生規模達1萬人;建設梅州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進行招生,2023年在校生規模達8000人;加快推動市技師學院升格為高等職業學院。
近年,我市職業教育也取得新突破,但發展仍有廣大空間。《行動計劃》指出,要製訂《梅州市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實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責任,進一步完善市屬中等職業學校與縣屬中等職業學校聯動發展機製。支持我市職業學校積極融入大灣區建設,探索示範職教集團建設模式,推進實體化運作。
一支愛崗敬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教育發展的“永動機”。到2023年,市級名師工作室達80個,省級名師工作室達35個。同時,全麵落實《廣東省中小學教師、校(園)長分層分類培訓課程指南》,分層分類開展教師培訓,計劃在五年內全市教師參加市級以上培訓達2.5萬人次;積極實施學曆提升工程,到2023年全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研究生或碩士學位以上比例達到15%。
組織保障 跟蹤督導檢查確保計劃落實到位
要如何保障《行動計劃》的實施?《行動計劃》明確,要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組織領導,把振興梅州教育作為全麵深化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將計劃落到實處。
《行動計劃》指出,市縣兩級要加大財政投入,要堅持每年從土地出讓收入中安排4%用於教育,逐步補齊教育信息化、功能場室、實驗教學平台等曆史欠賬,市級要用五年時間籌集20億元,投入市屬各類學校建設。每個鎮要籌辦教育基金,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成立教育基金會、促進會,通過社會獎教獎學助學,增加教育教學活力。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同時,《行動計劃》還強調,將建立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重點項目實施情況的跟蹤、督導機製,加強本計劃實施的監督檢查,組織對計劃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和跟蹤監測。(記者 鄭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