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梅州市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2014年,我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精神,圍繞振興發展目標,推進“三大抓手”、堅守“兩條底線”,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招商引資,抓好園區建設,加快實體經濟發展步伐和新型工業化進程,工業經濟呈現平穩發展態勢,行業結構有所調整,投資大幅增長,但仍存在總量小、速度慢等問題。現將有關情況分析如下:
一、工業經濟運行主要特點
據初步統計,2014年12月底止,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69家,比上年增加31家,同比增長9.2%。其中:新建投產有5家,規下轉規上企業58家,下規模企業32家(見附表1)。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646.22億元,同比增長14.5%,工業增加值206.93億元,同比增長10.7%,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3.3和2.3個百分點。工業產品產銷平衡,產品銷售率98.85%。全年工業經濟表現為四個方麵特點:
1、工業生產增速逐季回升。從全年各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走勢看, 1-2月工業增加值增長7.2%,一季度增長8.1%,上半年增長8.8%,三季度增長9.8%,到四季度增長10.7%,年末比年初提高3.5個百分點,呈現逐月回升態勢。(如下圖所示)
2、園區帶動作用逐步顯現。2014年,經省認定的我市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有三個,分別是廣州(梅州)、東莞石碣(興寧)和東莞塘廈(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區。2014年全市產業轉移工業園區擁有規模以上企業80家,比上年增加1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15.65億元,比上年增加19.09億元,同比增長21.0%,增速提高1.1個百分點。實現工業增加值26.81億元,同比增長22.0%,園區增速比全市工業高11.3個百分點,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13.0%,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貢獻率23.5%,拉動工業增長2.5個百分點,帶動作用逐步顯現。
2014年梅州市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總產值及增加值情況表
園區名稱 |
工業總產值 (億元) |
同比增長 (%) |
工業增加值 (億元) |
同比增長 (%) |
園區合計 |
115.65 |
21.0 |
26.81 |
22.0 |
#廣州(梅州) |
77.36 |
14.5 |
18.72 |
16.5 |
東莞石碣(興寧) |
26.22 |
42.3 |
5.27 |
45.2 |
東莞塘廈(平遠) |
12.06 |
24.4 |
2.83 |
20.1 |
3、工業行業結構有所調整。2014年,我市工業六大支柱實現工業增加值174.04億元,比增10.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84.1%,比去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但行業結構有所變化,電力、電子信息、機電製造占比上升,煙草、建材、礦產加工占比下降。電力、電子信息、機電製造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8.26%、12.6%、8.72%,同比分別上升3.65、1.05、1.07個百分點;煙草、建材、礦產加工占比27.47%、9.64%、7.39%,同比分別下降4.32、0.63、1.14個百分點。全市34個工業行業總產值排前5位的分別是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124.91億元,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105.97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業79.89億元,煙草製品業74.56億元和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34.08億元。
4、工業投資大幅增長。2014年全市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130.65 億元,比上年增加46.26億元,同比增長54.8%,設備投資完成56.55億元,同比增長35.0%。工業投資增速在全省21個市中僅次於湛江市(增長78.9%)和河源市(增長64.6%)排第三位。工業投資增長較大的縣(市、區),分別是興寧市23.88億元,增長241.5%,大埔縣9.28億元,增長163.0%,蕉嶺縣8.03億元,增長152.6%,豐順縣19.17億元,增長94.8%,五華縣21.85億元,增長67.3%;投資額達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有13家(見附表2),占全市工業投資總額的28.7%,將為今後工業發展增添潛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規上企業個數少、規模小。由於近幾年我市工業投資少,2011-2013年累計投資額為 228.99億元,隻占全省19423.62億元的1.2 %,僅占其他四個山區市韶關市、河源市、清遠市、雲浮市的35.8%、78.2%、62.2%和27.7%。2014年梅州市工業投資占全省總量比重的1.6%,在21個市中僅比潮州市多1.25億元,排倒數第二位,工業發展後勁不足。我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69家,占全省單位總數39837家的0.93%,排在全省倒數第二位,僅比汕尾市多123家。從增加值總量看,工業增加值206.93億元,占全省29327.61億元的0.71%,居全省倒數第一位,比倒數第二位雲浮市少53.35億元。僅為周邊的河源市(389.48億元)、揭陽市(1047.18億元)的53.1%和19.8%。全市369家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5千萬元及以上的有211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的57.2%,其中,1億元以上的有118家,占32%。總產值超過50億元以上的隻有1家,10億元~50億元的有6家,5億元~10億元的有25家,1億元~5億元的有86家,0.5億元~1億元的有93家。
2、工業增速低,發展慢。2014年我市工業增加值增速雖然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但從全省21個市看,僅位居16位,處於中下遊水平;從粵東西北12個市看,我市工業增速位居倒數第一。從最近四年山區五市工業增速看,梅州處於中間水平,與其他山區市的差距在擴大,與發展最快的雲浮市相比相差10.9個百分點。從我市製造采購經理指數(PMI)看,12月指數為50.3,比11月回落1.5個百分點,已連續三個月回落。生產量和產品訂貨指數分別53.6和54.2,在枯榮線以上,庫存、雇員和配送時間指數分別48.8、44.6和45.8,在枯榮線以下。經濟先行指數回落,預示2015年工業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我市增速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市直工業增速低(增長2.9%),影響全市工業增長2.9個百分點。近年來,市直工業發展緩慢,2012年、2013年、2014年分別增長4.9%、7.2%和2.9%。二是六大支柱產業增長帶動作用不明顯,2014年六大支柱產業增長10.5%,低於全市0.2個百分點,特別是卷煙工業(增長5.6%)、電力工業(增長5.8%)和礦產加工業(增長8.0%),三大產業增速分別低於全市5.1、4.9和2.7個百分點。三是2014年工業總產值負增長的企業較多,共有111家,占企業總數的30.1%,減少總產值35.4億元,減少增加值11.3億元,影響工業增長6.0個百分點。
2011年~2014年山區五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情況表
單位:%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四年平均 |
梅州市 |
21.1 |
14.9 |
14.0 |
10.7 |
15.1 |
河源市 |
20.1 |
18.2 |
17.3 |
18.0 |
18.4 |
韶關市 |
15.5 |
11.6 |
17.8 |
13.0 |
14.5 |
清遠市 |
23.3 |
1.4 |
8.6 |
14.2 |
11.6 |
雲浮市 |
37.2 |
26.1 |
26.0 |
15.7 |
26.0 |
3、縣域差距大、不平衡。2014年縣域工業(剔除市直)增加值135.25億元,增長15.4%,增速居全省中上位置。全市8個縣域工業增速差距較大。從增長速度看,大體可劃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次,增長達20%以上的有四個縣(市),分別是五華縣增長25.9%,豐順縣增長23.4%,興寧市增長23.0%和大埔縣增長23.0%;第二檔次,增長達10%以上的有2個縣(區),分別是蕉嶺縣增長18.6%,梅縣區增長11.6%;第三檔次,增長10%以下的有2個縣(區),平遠縣增長9.5%和梅江區增長6.5%。增速最快的五華縣與最慢的梅江區相比相差19.4個百分點。從增加值總量看,40億元以上的隻有1個梅縣區(43.65億元),10~20億元的有6個縣(市、區),最小的蕉嶺縣(9.55億元),僅為梅縣區增加值的21.9%。
2014年梅州市分縣(市、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情況表
縣(市、區)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
同比增長 (%) |
梅州市 |
206.93 |
10.7 |
其中:縣域 |
135.25 |
15.4 |
市 直 |
71.68 |
2.9 |
梅江區 |
10.93 |
6.5 |
梅縣區 |
43.65 |
11.6 |
興寧市 |
14.01 |
23.0 |
平遠縣 |
14.46 |
9.5 |
蕉嶺縣 |
9.55 |
18.6 |
大埔縣 |
11.12 |
23.0 |
豐順縣 |
20.14 |
23.4 |
五華縣 |
11.37 |
25.9 |
三、意見和建議
一是全市上下樹立強烈的工業立市、工業富市的理念。我市經濟欠發達,重要原因是工業發展緩慢。要樹立一個理念,形成一個共識,就是大力發展工業,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要充分利用中央、省扶持原中央蘇區縣和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係列政策,加快我市工業經濟發展。
二是明確主導行業和培育支柱產業。當前我市工業總產值達50億元以上工業行業隻有煙草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計算機及通信、電子設備製造業和電力生產及供應業等四個行業。要以工業園區建設為依托,全力打造豐華興梅產業集聚區,圍繞培育“百億元企業、行業、產業”目標,推動工業集聚發展、企業集群發展、產業特色發展,形成產業集聚和規模效應,使園區真正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新引擎。
三是出台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強力扶持工業發展。通過各項優惠政策和得力措施,引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總部經濟,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做大做強現有企業規模。
撰稿:黎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