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梅州市衛生
與健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現將《梅州市衛生與健康“十三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衛生計生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6月29日
梅州市衛生與健康“十三五”規劃
為進一步提高我市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加快衛生計生事業發展,推進衛生強市建設,根據《中共廣東省委 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建設衛生強省的決定》(粵發〔2015〕15號)、《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印發廣東省醫療衛生強基創優行動計劃(2016—2018年)的通知》(粵府函〔2015〕364號)、《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印發廣東省衛生與健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粵府〔2017〕28號)和《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梅市府〔2016〕6號)精神,製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基礎與現況。
“十二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及上級衛生和計劃生育部門的正確領導下,我市衛生計生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圓滿完成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五年來,我市醫療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2015年,我市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6.8歲;嬰兒死亡率小於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小於8‰,孕產婦死亡率小於15/10萬,人群主要健康指標和人口發展指標均優於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為深入推進“十三五”時期我市衛生計生事業加快發展,建設健康梅州奠定了堅實基礎。
⒈醫藥衛生體製改革有序推進,醫療保障機製日漸完善。
通過推進建設覆蓋全市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不斷維護和增進群眾健康。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破除“以藥補醫”機製,推進醫藥分開,完善醫藥費用管控製度,嚴格控製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建立了公立醫院新的補償機製、績效考核體係、內部分配機製和財務核算製度,充分調動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完善醫院質量監控體係,加強“平安醫院”建設,建構醫療糾紛處理機製。推進“平價醫院、平價診所、平價藥包”建設,突出縣域醫療服務網絡的基礎性地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基本完成,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實現全覆蓋。大力創新醫療機構運營模式,合作共建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效益顯著。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領域不斷拓展。基本藥物製度全麵實施,藥物質量安全得到較好保障。不斷完善基本醫療保障製度和重特大疾病保障機製,全民醫保製度基本建立。政府財政投入不斷增加,居民衛生費用負擔整體有所減輕,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到30%以下。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群眾醫改“獲得感”不斷增強。
⒉衛生計生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軟硬件設施得到較大改善。
“十二五”期間,我市醫療衛生工作立足“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這一要求,大力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健全市、縣、鎮(街道)、村(居)醫療衛生計生服務網絡。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357個,其中,三級1個、二級15個、一級129個。醫療機構床位數15547張,每千常住人口病床數為3.58,比“十一五”期末分別增加了45.3%、41.3%。擁有萬元以上設備8616台。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市、縣、鎮(街道)三級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初步建成,目前已有12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入信息平台,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實現了聯網即時結算。全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人員編製數21019人,實有人數27322人。各類衛生技術人員共計21446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23.8%。高級職稱1421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94.1%;中級職稱3001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28.0%;博士21人,碩士239人,本科3661人,本科及以上學曆占14.8%。全市每千常住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為4.94人、執業(助理)醫師為2.16人、注冊護士為1.68人。與“十一五”期末相比,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增加了12%、注冊護士增加了46.7%。2015年,全市醫療機構總診療達到2031.8萬人次,與“十一五”期末相比,增長了49.3%;醫療機構住院人次數達到51.0萬人,與“十一五”期末相比,增長了39.0%;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為69.16%。總體上,“十二五”期間我市的醫療服務軟硬件設施得到較大改善,整體服務水平得到較大提升。
⒊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公共衛生服務成效顯著。
我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補助標準從15元提高到40元,服務內容增加到12類45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受益人群逐步擴大。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完善了市、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信息平台,建立了統一協調的衛生應急指揮係統。登革熱、人感染H7N9等流感以及埃博拉出血熱、中東呼吸綜合征等重大傳染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各類突發事件醫學救援和重大活動衛生保障任務圓滿完成。加大了艾滋病綜合防治力度,艾滋病疫情上升趨勢得到有效遏製。全麵實施現代結核病控製策略,加強梅毒、丙肝的實驗室檢測和規範化診療,加強了免疫規劃疫苗接種、補種工作,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6%以上。免疫規劃相應的傳染病控製在國家規定的範圍內,繼續保持無脊灰狀態,兒童麻疹發病率控製在1/100萬以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地方病、職業病得到了有效防治。全市8個縣(市、區)均達到碘缺乏病消除標準,7個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縣(市、區)均達到控製標準。寄生蟲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全麵實現消除瘧疾工作目標。實施關愛救助精神疾病患者項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治療規劃化,100%的縣(市、區)建立了精神衛生防治服務網絡。建設了生活飲用水衛生監測網絡,飲用水衛生安全監測有序開展。加強食品衛生、公共衛生監督執法,未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2015年—2016年,我市疾控中心分別獲評“全國疾病預防控製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十二五’地方病防治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大力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麵貌,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大力開展控煙工作,創建廣東省無煙單位302家,全市具有基本健康素養居民達到10%以上,健康素養綜合幹預活動覆蓋人群率達到80%以上。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市級以上衛生鎮(縣城)9個、省衛生村323個、市衛生村693個,衛生鎮、村覆蓋率分別達到8.65%、49.76%,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1.97%、自來水普及率達81.41%。
⒋逐步完善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服務管理進一步加強。
單獨兩孩政策穩妥有序實施,利益導向政策體係不斷完善。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機構改革有序開展,已經初步形成以婦幼保健機構為主體,綜合醫院為補充,鎮(街道)衛生院、村(居)衛生站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網底的婦幼保健服務網絡。認真實施婦幼安康工程,建立出生缺陷幹預“三道防線”,在全省率先實施免費婚前醫學檢查、免費產前醫學檢查和定額補償新生兒疾病篩查政策。全麵實施婦幼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增補葉酸項目持續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實現全覆蓋,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項目進展順利,地貧防控成效顯著。婦女兒童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得到有效保障。穩步推進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改革,社會性別平等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健全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製,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計劃生育家庭養老工作得到加強。廣泛開展幸福家庭建設,家庭幸福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⒌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中醫藥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全市中醫醫療服務體係趨於完善。新設梅州市中醫醫院和梅縣區中醫醫院,實現了市、縣兩級中醫醫院全覆蓋的目標;有7間中醫醫院通過了“二級甲等”醫院評審,提前實現省要求達到80%的目標。全市72%的鎮(街道)衛生院中醫科、中藥房完成了規範化建設改造任務,85%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和8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取得了新的進展。中醫藥人員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中醫藥人員增長1.6倍;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曆的人員比例提高了4.7個百分點;全市分別有2人獲“省名中醫”、4人獲“省優秀中醫工作者”、3人獲“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等榮譽稱號。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全市中醫門診服務891萬人次,中醫住院人數5.4萬人,分別增長了96%和82%;全市中醫藥服務人次占比上升了9個百分點。中醫藥主要指標居全省前列,其中:接受中醫門診服務人數的比例居全省第2位;每千常住人口擁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數居全省第4位。
(二)形勢和挑戰。
“十三五”期間,是我市全力建設衛生強市、開展醫療衛生強基創優行動、全麵深化新時期愛國衛生運動、打造“健康梅州”的關鍵時期。當前,國家、省、市高度重視衛生計生事業工作,出台了一係列重要的政策法規,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縱深發展,這為我市提升衛生計生治理水平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梅州市人文底蘊深厚、居民衛生素養較高,實現全民健康、構建與全麵小康相稱的醫療衛生服務體係曆來是廣大群眾的共識。我市全境納入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國家層麵第一次對梅州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宏觀謀劃;同時,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已經上升為全省戰略,這為我市實現衛生計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曆史性機遇。
同時,我市衛生計生事業也麵臨著新的挑戰。首先,衛生計生服務基礎相對薄弱。相比發達地區,我市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相對不足,人均籌資水平、政府資金投入力度總體偏低,衛生技術隊伍不穩定、結構不合理,整體醫療服務能力相對偏弱,城鄉醫療衛生水平差距較大,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體係仍未形成。其次,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巢化使得健康養老壓力陡增,人口流動的加劇增加了居民健康管理和計劃生育服務的難度,工業化、城鎮化、以及食品安全與環境變化等對群眾健康的影響將更加顯著,各種重大疾病仍然威脅著群眾的健康,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帶來了衛生計生服務模式和管理理念的全新轉變。再次,我市體製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仍然存在。因地製宜,從供給側角度去破解醫療改革過程中的利益衝突、緩解和克服“看病難、看病貴”等民生問題,消解醫患糾紛,依然存在一定的難度。最後,國家計生生育政策調整,帶來了工作職能的全新轉變。從“計劃”轉向“服務”,計生管理部門麵臨轉變觀念、提升公共生育服務能力的壓力。全麵兩孩政策的實施,高齡孕產婦會相對增加,婦幼保健服務能力供給將呈現不足,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轉診、會診網絡和機製亟待完善。
二、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加快梅州振興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保障人民健康為核心,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總體要求,以創新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為著力點,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以加快衛生計生發展轉型升級、提升衛生計生服務水平為導向,完善新型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係;以推進實現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提高人民健康素質、增進健康公平為目標,構建全民健康促進體係。為我市建設成為衛生強市,打造健康梅州,全麵實現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衛生保障。
(二)基本原則。
⒈堅持保障基本、促進健康。始終把維護我市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放在首位,以保障人民健康為中心,將基本醫療衛生製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優化區域醫療資源配置,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進一步推動城鄉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使全市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共享衛生計生事業改革發展成果。
⒉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強化政府衛生計生管理責任,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全行業管理水平。加大政府對衛生計生事業的投入,確保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公益性。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作用,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捐資發展衛生計生事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共治格局。
⒊堅持改革創新、協同推進。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創新管理機製。協同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藥品供應、公共衛生、監管體製綜合改革,進一步調動醫務人員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推進“三醫”聯動,注重中西醫並重,切實保障群眾健康。增強服務意識,構建新的績效評價體係。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更加注重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大力推動衛生計生重心下移、衛生計生資源下沉,讓全市群眾普遍受益。
⒋堅持立足市情、內涵發展。從梅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衛生計生發展模式。基於各區域的衛生計生狀況,因地製宜,有針對性地研究、製定具體的發展路徑。發揚優勢,扭轉劣勢;突出重點,凝練特色。以內涵發展為引領,積極融入全省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的新格局。
(三)發展目標。
到2018年,建立起基本醫療衛生製度,強基創優行動取得明顯成效,人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衛生計生綜合實力和主要健康指標處於粵東西北前列。到2020年,衛生強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進一步完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8歲,主要健康指標接近發達地區水平,適度生育水平得到保持,力爭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衛生計生服務體係,基本建成衛生強市,將我市打造成粵東西北地區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粵閩贛邊區域健康醫療服務中心。
“十三五”時期我市衛生計生事業主要指標 |
|||||||
指標 |
單位 |
2015年 |
2018年 |
2020年 |
指標 性質 |
2020年 (國家) |
|
健康水平 |
人均預期壽命 |
歲 |
77.1 |
77.5 |
77.8 |
預期性 |
77.3 |
孕產婦死亡率 |
/10萬 |
13.15 |
11.00 |
15 |
預期性 |
18 |
|
嬰兒死亡率 |
‰ |
2.79 |
2.50 |
6 |
預期性 |
7.5 |
|
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
‰ |
3.88 |
3.20 |
8 |
預期性 |
9.5 |
|
疾病防控 |
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
% |
13.37 |
19 |
24 |
預期性 |
20 |
以鎮(街道)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 |
% |
90% |
≥90% |
>95 |
約束性 |
≥90 |
|
肺結核發病率 |
/10萬 |
72.4 |
67 |
63 |
預期性 |
≤58 |
|
城區病媒生物密度控製水平達到國家標準比例 |
% |
29.2 |
100 |
100 |
預期性 |
- |
|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
% |
>80% |
>85% |
>90% |
預期性 |
>90% |
|
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係統疾病和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 |
% |
10.55 |
比2015年降低3% |
比2015年降低5% |
預期性 |
比2015年降低10% |
|
婦幼健康 |
孕產婦係統管理率 |
% |
93.86 |
94.00 |
95 |
約束性 |
≥90 |
3歲以下兒童係統管理率 |
% |
93.81 |
94.00 |
95 |
約束性 |
≥90 |
|
婦女常見病篩查率 |
% |
73.87 |
>80 |
>80 |
約束性 |
≥80 |
|
醫療服務 |
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 |
天 |
9.23 |
9 |
8 |
約束性 |
8 |
院內感染發病率 |
% |
5 |
4.5 |
3.2 |
預期性 |
3.2 |
|
30天再住院率 |
% |
5.45 |
4 |
2.4 |
預期性 |
≤2.40 |
|
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率 |
% |
5 |
4.5 |
3.2 |
預期性 |
≤10 |
|
計劃生育 |
總人口 |
百萬人 |
434.1 |
455.3 |
465.9 |
預期性 |
1420 |
人口自然增長率 |
‰ |
6.8 |
10.3 |
10.3 |
預期性 |
6 |
|
出生人口性別比 |
115.15 |
113 |
111 |
約束性 |
≤111 |
||
醫療衛生服務體係 |
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 |
張 |
3.58 |
≤4.80 |
≤6.0 |
預期性 |
≤6 |
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
人 |
2.16 |
2.41 |
2.48 |
預期性 |
2.5 |
|
每千常住人口注冊護士數 |
人 |
1.68 |
2.69 |
2.64 |
預期性 |
3.14 |
|
每千常住人口公共衛生醫師數 |
人 |
0.84 |
0.75 |
1 |
預期性 |
0.83 |
|
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生數 |
人 |
0.75 |
2 |
3 |
約束性 |
2 |
|
醫療衛生保障 |
城鄉醫保參保率 |
% |
98 |
≥98 |
≥98 |
預期性 |
>95 |
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醫保基金支付比例 |
% |
75左右 |
75左右 |
75左右 |
預期性 |
75左右 |
|
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 |
% |
<28 |
<27 |
<25 |
約束性 |
28左右 |
三、主要任務與重點工作
(一)增強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公共安全衛生體製。由農村鎮(街道)衛生院、村(居)衛生站、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同構建互聯互通的重大疾病防控體係。完善公共衛生安全信息網絡,推進重大疾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
⒈增強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進一步完善我市的慢性病綜合防控協調機製,健全覆蓋全市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絡,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加強慢性病專業防治機構建設。不斷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降低慢性病發病率。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加強慢性病監測評估,針對存在的風險,提前開展健康促進和行為幹預,實現預防、保健、治療的有效銜接。逐步實現慢性病的規範化診治和康複,實現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等慢性病的有效防控。
健全完善慢性病監測,建設科學的監測體係;加強慢性病防控的機構建設;建立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健康管理,擴大健康管理的覆蓋麵;2020年,高血壓、糠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均達到40%;加強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重點地區、重點癌種開展早診早治工作,到2020年,早診療達到55%,提高5年生存率。在各縣(市、區)建設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2—3個。在城市社區和農村鎮(街道),開展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加強口腔保健服務,開展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幹預項目;充分發揮中醫藥服務在慢性病防治方麵的作用;不斷擴大慢性病幹預與管理範圍;及時推廣慢性病有效的防治模式。
⒉加強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紮實開展艾滋病、結核病、病毒性肝炎、登革熱、人畜共患病等重點或新發傳染病等重點傳染病的防治工作。積極采取幹預措施,降低重大傳染病對人群健康的危害,構築維護群眾健康的安全屏障。
完善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機製,增強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法定傳染病報告率達到95%;實現艾滋病隨訪及淋巴細胞(CD4)檢測比例和抗病毒治療覆蓋率達到98%,梅毒谘詢檢測服務率達到95%;以縣(市、區)為單位麻風病患病率控製在1/10萬以下,消除麻風病危害;降低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進一步加強結核病的防治,推進結核病綜合防治示範區建設,耐多藥可疑者篩查率和耐多藥肺結核診治工作覆蓋率達到80%;強化學校各類傳染病的防治;加強霍亂、登革熱、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急性傳染病的監控;實施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傳染源的綜合治理;加強機場出入國境衛生檢疫,嚴防重大傳染病傳入。
⒊強化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完善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工作機製,提高精神疾病的防治能力;健全救治救助保障機製,凡符合條件的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納入醫療救助;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療率和管理率,治療率達到80%以上,管理率達到80%以上;預防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重大肇事肇禍事件發生;建立精神疾病社區康複服務體係;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提高抑鬱症治療率;多渠道籌集資金約2.8億元,整體遷建梅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建成擁有1000張床位的市級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實現縣(市、區)各有1家獨立的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精神科。成立市、縣(市、區)兩級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3.8人/10萬。
⒋落實國家擴大免疫規劃。全麵啟動“預防接種安全工程”,實施擴大免疫規劃;推進接種門診規範化建設,提升預防接種管理質量;繼續維持無脊灰狀態;推動建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機製;市疾控中心增加配置冷鏈車1輛;冷庫麵積擴大至160立方米以上,配備溫度自動檢測記錄係統;全市所有預防接種門診增加配置冰箱1台、冷藏包5個。
⒌加強地方病、職業病防控工作。進一步鞏固我市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成果,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氟中毒病區的流行現狀,實施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加大幹預力度;完善職業病防治體係,力促市安監部門成立市級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協會,承接職業衛生技術機構丙級資質評審職能,提升各縣(市、區)職業病預防控製能力;強化職業衛生機構、隊伍、裝備建設;進一步加強重點職業病監測、醫療衛生機構醫用輻射防護監測與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工作;開展職業人群健康教育,啟動用人單位職業健康促進試點工作。
⒍提升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能力。深入推進衛生應急體係規範化建設,鼠疫、人禽流感等突發急性傳染病規範化處置率達到95%以上;推進衛生應急人才、物資儲備、科技、社會等支撐係統建設進程;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聯防聯控、培訓演練等工作機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信息響應率達到95%以上;健全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網絡和突發事件信息報告網絡,提高評估研判和預警能力;加強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能力建設,建設區域傳染病病原學檢測與公共衛生檢驗中心實驗室,重點建設縣(市、區)級疾病預防控製中心潔淨度1000級無菌實驗室和P2實驗室;到2018年,市、縣(市、區)疾病預防控製綜合水平達到省有關要求;強化各級公立醫院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強化突發急性傳染病醫療救治能力,市一級依托市人民醫院建設1家符合標準的突發急性傳染病定點收治醫療機構;各縣(市、區)依托綜合醫院建設突發急性傳染病隔離病房,配置負壓救護車等轉運設備;在疾病預防控製、院前急救、精神衛生等領域建立公共衛生“特種兵”製度。
專欄1梅州市重大疾病防治項目 |
|
慢性病綜合防治 |
建設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2-3個;實施慢性病監測及綜合幹預,開展癌症早診早治;實施腦卒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道係統疾病篩查幹預,高血壓、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幹預,以及重點人群口腔疾病綜合幹預。 |
重大傳染病防控 |
完善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機製;開展艾滋病、結核病防控,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監測;實施手口足病、狂犬病、登革熱等傳染病的監測及早期幹預,做好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 |
精神疾病防治 |
完善精神衛生綜合管理工作機製;整體遷建梅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縣(市、區)各建1家獨立的精神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精神科,其中梅江區與市第三人民醫院同城共享。 |
擴大免疫規劃 |
啟動“預防接種安全工程”,實施擴大免疫規劃;推進接種門診規範化建設;推動建立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機製;市疾控中心增加配置冷鏈車1輛;冷庫麵積擴大至160立方米以上,配備溫度自動檢測記錄係統;全市所有預防接種門診增加配置冰箱1台、冷藏包5個。 |
地方病和職業病防控 |
鞏固我市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成果;在氟中毒病區,實施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完善職業病防治體係,力促市安監部門成立市級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協會;提升各縣(市、區)職業病預防控製能力;強化職業衛生機構、隊伍、裝備建設;加強重點職業病監測及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工作;開展職業人群健康教育,啟動用人單位職業健康促進試點工作。 |
衛生應急隊伍建設 |
在疾病預防控製、院前急救、精神衛生等領域建立公共衛生“特種兵”製度。 |
(二)推進愛國衛生運動與健康促進。
⒈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立健全我市愛國衛生運動長效機製;落實“三個一”[每年一個“愛國衛生月”,每月一次縣(市、區)環境衛生整治,每周一次單位、社區、村莊大掃除]環境衛生整治製度;加強環境汙染健康風險監測評估,推進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深入開展衛生城鎮創建工作;加強病媒生物防製,廣泛開展城鄉除“四害”活動,梅州城區(含梅縣區新城)、縣城病媒生物密度控製水平達到國家標準;提高飲用水安全水平和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0%以上,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90%以上;切實加強重點單位、重點場所的環境衛生監督管理;到2018年,實現國家衛生鎮(縣城)零的突破,到2020年,省衛生鎮、省衛生村普及率分別達到50%、70%。
⒉全麵打造“健康梅州”。在全市廣泛開展健康社區、健康單位、健康學校、健康家庭工程項目;要將健康理念融入城鎮規劃;建構完善的健康管理工作機製;推進我市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到2020年,建立一批健康細胞工程。
⒊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將健康知識宣傳普及納入國民教育體係,普遍提高城鄉居民健康素養;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開展健康宣傳活動;開展學生危險因素監測與評價;進一步推進全民健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健身環境;實施健康促進專項計劃;大力推進公共場所禁煙,強化戒煙服務,到2020年,70%以上的單位建成無煙單位;15歲以上人群煙草使用流行率控製在25%以內。
專欄2梅州市健康促進項目 |
|
健康城市 |
推進“健康梅州”建設,繼續推進農村改廁,開展病媒生物防治 |
環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 |
開展飲用水衛生監測;農村環境衛生監測;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空氣、水、土壤汙染等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
減少煙草危害;健康口腔等專項行動;健身設施建設 |
健康教育 |
實施全民健康科普、健康知識進社區、鄉鎮活動;健康促進示範單位創建活動;農民健康促進活動;建設一批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建設數字化健康教育傳播平台。 |
青少年健康 |
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加大學生健康危險因素和常見病監測與防治力度。 |
健康促進 |
開展戒煙服務網絡建設試點。 |
(三)提高婦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務水平。
全麵統籌住院分娩補助與生育保險製度,向孕產婦免費提供生育全過程的基本醫療保健服務。推行全國統一的母嬰健康手冊,加強孕產期全程服務和高危孕產婦專案管理,提高孕產婦係統管理率,實施高危妊娠分級管理,建立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急救綠色通道和市、縣(市、區)兩級救治轉運網絡,提高孕產婦、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能力,有效降低孕產婦和新生兒死亡率。強化孕產婦和新生兒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設,加強市、縣(市、區)二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服務能力建設,全麵改善婦幼健康服務條件。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常住人口產科床位數達到0.49張,每千名兒童床位數達到2.2張。大力倡導婚檢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全麵實施出生缺陷綜合防控項目,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防控,建立覆蓋城鄉,涵蓋孕前、孕期、新生兒各階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基本免費服務製度,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提高婦女常見病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進一步加強預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嬰傳播工作。實施兒童傷害綜合幹預行動計劃。加強兒科服務能力建設,推廣兒童疾病綜合管理等適宜技術。加強兒童保健服務和管理,改善婦女兒童營養狀況,加強婦女兒童心理健康保健。加強流動人口婦幼保健管理,改善流動人口中的婦女兒童健康狀況。改善兒童營養,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降低到1.4%以下。
完善國家免費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政策,做好對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再生育技術服務指導,提高生殖健康水平。關愛青少年生殖健康,減少非意願妊娠。
專欄3婦女兒童疾病防治行動 |
推進婦幼健康服務優質示範工程;落實婦幼健康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與規範化管理;實施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缺陷、婦幼衛生監測、地中海貧血防控、預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農村婦女兩癌檢查、出生缺陷綜合防控等婦幼公共衛生項目;做好計劃生育免費技術服務;規範孕產婦健康管理、0—6歲兒童健康管理;建立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網絡;建設三級標準市級婦幼保健服務機構和二級水平的縣級婦幼保健服務機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員培訓和激勵機製。 |
(四)發展老年健康服務。
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機製,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以上;推動建立老齡人長期護理保障製度;完善預防保健、醫療救治、康複護理並重的老年健康服務體係;重點發展社區、村鎮健康醫養結合服務,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交融發展;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設老年養護、臨終關懷病床;推動中醫藥與養老結合,發揮中醫藥養老保健的長處。
(五)加大健康扶貧力度。
我市目前擁有3個貧困縣、15.22萬貧困人口。“十三五”期間,健全貧困人口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機製;對貧困人口實行醫療保險政策傾斜,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加強貧困地區縣、鎮(街道)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標準化建設;強化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對口幫扶貧困縣衛生院;加強貧困地區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防治工作;加強貧困地區婦幼健康服務;加強貧困地區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工作。以健康扶貧工程為抓手,推進我市完成扶貧攻堅任務。
(六)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改革。
⒈穩妥有序實施“全麵兩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政策內生育。製定和完善與全麵兩孩政策相關的配套政策。取消兩孩再生育審批,實行生育登記服務製度。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監測平台,完善出生人口監測和預警機製。依法依規查處政策外多孩生育行為,維護良好生育秩序,調控人口總量、優化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⒉堅持和完善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製。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堅持並規範“一票否決”製,堅持計劃生育兼職委員和領導小組製度,強化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創新發展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製考核體係和運行機製。
⒊統籌推進計劃生育政策、服務管理製度、家庭發展支持體係和治理機製綜合改革。推動實現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由控製人口數量為主向調控總量、提升素質和優化結構並舉轉變、由管理為主向更加注重服務家庭轉變、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會和公民多元共治轉變。充分發揮計劃生育協會等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協助政府開展生育管理、服務計生家庭的獨特作用。完善計劃生育長效工作機製。統籌衛生計生資源,更加注重宣傳倡導、服務關懷、政策引導和依法行政。
⒋提高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能力。完善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和扶助政策體係,加大對計劃生育家庭扶助力度,增強對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的幫扶力度。堅持男女平等,依法嚴厲打擊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人工終止妊娠行為,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等在內的家庭發展政策,廣泛開展創建幸福家庭活動和新家庭計劃。
專欄4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能力建設項目 |
根據我市實際建立獎勵扶助標準動態調整機製,健全計劃生育家庭優惠優先、獎勵扶助、社會保障等的政策體係。建立與新形勢相適應的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製考核體係和運行機製。推動社會關懷,加大對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的扶助,開展社區的新家庭計劃項目,從社區和家庭出發,提升家庭成員的保健意識、關注家庭中的嬰幼兒的科學喂養、普及社區和居家養老看護知識,促進家庭文化建設。推進社會組織協助政府開展計劃生育管理、服務計生家庭工作。 |
(七)大力推進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繼續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和覆蓋麵;到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不低於省裏規定的補助標準;實施國民健康行動計劃,逐步將食品安全、職業衛生、飲用水衛生、精神衛生、衛生應急等重點任務納入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深化服務內涵;進一步明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街道)衛生院和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職責;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考核,強化資金管理和使用,不斷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和水平;縮小城鄉、區域和不同人群之間的服務差距;落實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進一步提高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⒈全麵建立分級診療製度。利用我市被國家衛計委確定為分級診療試點城市的契機,堅持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為切入點,加快構建分級診療醫療服務模式,形成科學、高效的就醫秩序。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診療服務功能定位,完善相關疾病診療指南和臨床路徑,健全雙向轉診標準和程序,形成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和服務模式。加大力度推行電子病曆,全麵推進“就醫一卡通”,逐步延伸至基層醫療機構,優化鎮村二級基層醫療服務。控製梅州市人民醫院普通門診規模,支持和引導病人優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推動建立緊密型市、縣(市、區)、鎮(街道)醫療聯合體,切實加強縣級醫院服務能力。大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鼓勵二級以上醫院成立全科醫學科。完善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醫保差異化支付政策,適當拉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起付線和支付比例差距,發揮醫保對群眾就醫行為的引導作用。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係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製基本形成。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麵提升,保障機製逐步健全,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製度全麵建立。
⒉提高醫療質量安全。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建立並完善全市醫療機構三級醫療質量控製網絡;健全醫療安全保障體係;嚴格實施準入製度,依法依規,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應用、大型醫療設備等醫療服務要素實施嚴格的準入管理;規範醫務人員醫療衛生服務行為,提高職業道德素養;以抗菌藥物為重點推進合理用藥,進一步加強處方監管,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健全無償獻血工作機製,認真貫徹落實《獻血法》,建立健全政府領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無償獻血長效工作機製,保證臨床用血的供應和安全。完善醫院質量控製體係,推廣疾病診療規範、單病種質量管理和藥物臨床應用指南,規範臨床診療行為;強化“三基三嚴”訓練,不斷提高基礎醫療質量安全。
⒊提升診療水平、改善醫療服務。實施梅州市醫療衛生強基創優三年行動計劃,不斷提高全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以梅州市人民醫院為龍頭,扶持發展一批梅州市高水平臨床專科,並發揮重點專科的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支持腫瘤、心腦血管、產科、兒科、精神、傳染病等薄弱領域重點專科診療能力的提升;強化縣級醫院專科服務能力建設,使城鄉居民常見病、多發病能夠在縣域內得到規範化診療,實現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以上目標,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加強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發揮中醫藥“治未病”和養生保健優勢,打造一批名院、名科、名中醫。
通過優化診區設施布局、推進預約診療服務、合理調配診療資源、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改善住院服務流程、持續改進護理服務、規範診療行為、注重醫學人文關懷、妥善化解醫療糾紛、落實政府管理責任等十大方麵工作,努力改善群眾就醫感受。
(八)推動中醫藥療傳承與創新。
⒈完善中醫藥行政管理機構。加強中醫藥管理體係建設,各縣(市、區)衛生計生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中醫藥管理職能和隊伍建設,至2018年底,各縣(市、區)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明確承擔中醫藥管理工作的機構。
⒉進一步健全中醫醫療服務體係。積極參與“強基創優”行動,努力把梅州市中醫醫院打造成粵閩贛蘇區中醫名院,爭取實現梅州市中醫醫院創建三級甲等醫院,市第二中醫醫院創建三級中醫醫院,梅縣區中醫醫院創建“二級甲等”中醫醫院的目標;完成平遠縣、大埔縣中醫醫院整體遷建項目;完成五華縣中醫醫院外科大樓建設項目;加強規劃實施豐順縣、蕉嶺縣、興寧市中醫醫院異地遷建和梅縣區中醫醫院、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改擴建工程。
⒊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重點發展已列入國家、省、市的中醫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支持五華縣、豐順縣、平遠縣、梅江區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工作;配合落實“衛生兩基示範鎮”創建工作,加強中醫科、中藥房標準化建設,重點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中醫館)項目建設,並力爭實現全覆蓋。
⒋優化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借力省製定的縣級醫院專科特設崗位計劃,培養和引進一批中醫學科帶頭人,開展“嘉應名醫”(第三批“市名中醫”)評選活動,培育一批中醫醫學領軍人才和青年醫學人才。加強“名中醫”工作室建設,開展師帶徒和名老中醫經驗傳承等工作。加強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定向培養和引進中醫藥人才。
⒌積極拓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強中醫醫院“治未病科”能力建設,建立全市中醫“治未病”服務網絡。拓展中醫特色康複服務能力,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中醫特色康複服務機構,促進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積極引導中醫醫院開設老年病科,開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複護理。
(九)強化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和食品安全監測工作。
⒈強化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建立健全衛生計生綜合監督行政執法體係,依法進行衛生計生綜合執法;完善基層監督網絡,探索構建部門、行業、社會多元協同監管機製;開展重要的衛生計生法律法規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開展公共場所衛生、飲用水衛生、學校衛生、醫療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傳染病防治、計劃生育和中醫服務等綜合監督行政執法工作,查處違法行為;健全行政執法製度,規範行政執法;圍繞社會高度關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衛生計生突出問題,大力開展專項整治和重點監督檢查工作;完善常態化監管機製,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加強監督隊伍能力建設。
⒉強化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推進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建設,擴大食品安全監測的覆蓋麵,不斷提升食品安全風險的監測能力。
(十)積極發展健康服務業,打造健康服務全體係。
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點在優化準入與審批、規劃與用地、投融資與財政、稅收與價格、信息與技術、人才與就業、載體與創新、監管與推廣等方麵,落實支持和優惠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醫療衛生服務、健康養老服務、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殘疾人健康服務、商業健康保險、醫療設備製造、醫療保健旅遊等健康服務相關產業,促進醫療衛生與健康養生、旅遊文化等的融合發展,服務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建設。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係。
(十一)加強醫療服務體係建設。
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以“衛生強市”建設、“醫療衛生強基創優”三年行動計劃、“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示範鎮”創建活動和“醫療衛生重點項目規劃建設方案”實施為抓手,著力構建我市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係。
⒈提高市級醫療服務能力。抓好梅州城區醫療資源擴容提質,著力把梅州市人民醫院建設成為粵東西北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到2018年底,梅州市人民醫院培育3—4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力爭綜合實力進入全省30強,扶持發展梅州市臨床重點專科。優化提升市級公立醫院服務水平,推動梅州市中醫醫院的快速發展,建設成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選址遷建市婦女兒童醫院,達到市級三甲婦幼保健機構規模標準,加強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三級甲等醫院,積極開展政府、高等醫學院校、高水平醫院與社會資本合作舉辦三級甲等醫院;“十三五”期間,按三級綜合醫院標準建設2家民營醫院:一是廣東國豐源文化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東山醫院”,二是廣東紫合醫藥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廣州中醫藥大學紫合(梅州)醫院”。
⒉提升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到2018年底,每個縣(市、區)人民醫院、中醫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標準,縣級醫療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高,縣域內住院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完善三級公立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的支援體係,推進市縣醫聯體建設試點。加強縣級醫院軟硬件建設,按照填平補齊原則,對每個縣(市、區)人民醫院至少配置影像、檢驗、手術、病理、重症監護等76種設備。鼓勵整合縣域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檢查和消毒資源,建立縣域醫學檢驗檢查中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⒊加強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示範鎮創建活動,到2018年底,全市所有鎮(街道)都要達到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範化建設標準,40%以上鎮(街道)達到示範標準。推進縣鎮一體化管理,引導優質資源下沉基層,全麵提升鎮(街道)衛生院服務能力;加強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到2017年,鎮(街道)衛生院全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上限,業務用房滿足需求,院容院貌良好。加快實施村(居)衛生站規範化建設,到2020年,1個行政村至少建設1個公建民營的村衛生站,服務人口少於1000人的行政村可與鄰村合並設置;建設規模不低於60平方米,設有相對獨立的診斷室、治療室和藥房,促進鎮(街道)衛生院與村(居)衛生站一體化管理,強化農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的網底功能。
專欄5梅州市衛生強基創優行動計劃項目 |
1.提高市級醫療服務能力:打造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優化提升市級公立醫院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三級甲等醫院。 2.提升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加強縣級醫院軟硬件建設,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3.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推進縣鎮一體化管理,加強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加快實施村衛生站規範化建設。 4.強化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強疾病預防控製能力建設,加強衛生計生監督體係建設,加強精神病防治體係能力建設,加強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建設。 |
(十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保障衛生計生事業可持續發展。
⒈加大高層次衛生人才培養力度。建構我市醫療衛生人才國內外交流培訓機製;製定實施衛生高層次人才發展規劃,通過加強人才引進、完善選拔機製、建立研修製度、資助重大科研項目等措施,提升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穩步增加人才培養經費,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按照績效工資總量的5%並逐年增加,統籌安排高層次衛生人才培養經費,到2020年,力爭培養經費達到績效工資總量的10%左右;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其工資待遇由用人單位與被引進人才協議確定,以此增強人才引進的靈活性;實施人才品牌戰略,開展“嘉應名醫、嘉應青年拔尖醫學人才”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推出一批醫德高尚、技術精湛、服務優質、群眾認可,能夠代表梅州市水平和形象的傑出醫學人才;大力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激勵廣大醫務人員立崗建功,全麵提升各級醫療機構的聲譽。
⒉完善醫學人才教育培訓體係。充分發揮嘉應學院醫學院的優勢,加快醫療衛生人才的培育;全麵實施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到2020年,全市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曆臨床醫師100%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通過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在崗醫師轉崗培訓、農村訂單定向培養、提升基層在崗醫師學曆層次等渠道,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到2018年,全市每萬人口全科醫生達到2名以上,2020年達到3名以上;加強農村衛生人員學曆教育,力爭到2018年,全市鎮(街道)衛生院專科以上學曆比例提高到45%以上;建立健全醫學終身教育製度,充分利用各種衛生和教育資源,發揮遠程教育的技術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繼續醫學教育活動。
⒊提高基層衛生人員待遇。實施縣級醫院專科特設崗位計劃,繼續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事業費和邊遠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津貼補助政策;落實基層醫務人員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待遇,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可按特設崗位給予聘用;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製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從單位上年度收支結餘部分自主提取一定比例用於增發獎勵性績效工資,自主調整基礎性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獎勵性績效工資重點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幹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建立基層全科醫生激勵機製;落實衛生係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製度改革,建立完善基層衛生人才職稱評審製度;從2016年起,開展“優秀鄉村醫生”推薦宣傳活動,激勵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醫務工作者。
⒋優化醫務人員執業環境。合理減輕醫務人員工作負荷,維護醫務人員身心健康。建設保護醫務人員正常執業的法製環境,依法打擊涉醫違法行為。完善醫患糾紛預防處置與風險分擔機製。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營造促進醫患和諧的輿論氛圍。
專欄6梅州市醫療衛生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項目 |
1.培養一批嘉應名醫、嘉應青年拔尖醫學人才。 2.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 3.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待遇。 4.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 5.完善醫患糾紛預防處置與風險分擔機製 |
(十三)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科技創新體係建設。
實施臨床重點專科培育計劃,集中力量在醫學科學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依托市人民醫院、嘉應學院醫學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和科研院所,構建集科技研發、人才培養於一體的協同創新機製;加大適宜技術研發轉化力度,每年推廣一批特色鮮明、療效確切、價格適宜的技術;創造條件培育國家和省臨床重點專科,到2020年,力爭培育3—4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60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改革醫療衛生科技創新激勵機製,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的積極性,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爭到2020年,全市在特色專科、重點專科、醫學科研等方麵,數量上有較大突破,質量上有較大提升。
(十四)提高衛生計生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水平。
進一步提高我市衛生計生信息化水平,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構建上下聯動、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全市人口健康信息網絡。
⒈加快建設全民健康信息服務平台。采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積極推進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以信息網絡整合全民人口數據庫、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電子病曆數據庫;著力構建覆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含中醫藥)、醫療保障、藥品供應、計劃生育和綜合管理業務的醫療健康管理和服務大數據應用體係;到2017年,力爭建成市級衛生計生數據中心機房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係統;到2018年,力爭實現80%市、縣(市、區)、鎮(街道)三級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全民健康信息服務體係初具規模;到2020年,力爭實現全市醫療衛生機構100%互聯互通,推動全行業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⒉大力推進互聯網+醫療。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和個性醫療,創新健康服務模式;推進實施互聯網+健康服務和健康醫療信息惠民行動計劃;積極挖掘和應用醫療健康大數據,大力發展健康信息服務普惠項目,擴大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支持醫療衛生機構、健康管理服務機構與IT企業、網絡運營商、社會資本合作創新智慧醫療、智慧健康服務模式,發展麵向廣大城鄉居民的新型增值健康服務項目;規範管理全民健康信息,加強信息安全體係建設。
專欄7梅州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項目 |
建成市級衛生計生數據中心機房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係統;實現全市醫療衛生機構100%互聯互通,實現全行業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 |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
繼續全麵推進我市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製度。
⒈健全城鄉醫療保障製度。建立城鄉一體的基本醫療保險體係,逐步提高基本醫保籌資標準和待遇水平。健全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製度,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保障水平。完善城鄉居民醫療救助製度,到2020年,全市醫療救助水平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健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疾病應急救助等相互銜接的機製。大力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城鄉居民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積極購買家庭或個人健康保險。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製,充分發揮基本醫保的基礎性作用。全麵開展基本醫療保險付費總額控製,門診統籌實行按人頭付費,住院和門診特定病種保障推行按病種付費、按服務單元付費等複合式付費方式。建立和完善醫保經辦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之間的談判協商機製和風險分擔機製,推動形成合理的醫療服務保障格局。
⒉全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2017年,全麵推進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完成縣級公立醫院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管辦分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治理機製。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逐步實行公立醫院編製備案管理,落實公立醫院人事管理、內部分配、運營管理等自主權,建立完善現代醫院管理製度。以破除以藥補醫機製為核心,取消藥品加成,理順藥品價格,降低藥品、醫用耗材費用和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深化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製度。力爭到2018年,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比例達到40%以上。建立以社會效益、工作效率和質量安全為核心的績效評價機製。
⒊鞏固完善基本藥物製度政策體係。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切實落實省裏要求,進一步完善藥品集中采購平台,強化藥品集中采購、分類采購。調整完善基本藥物配備使用政策,合理確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藥品品種和數量,保障群眾用藥需求。加強藥品供應配送管理,提高配送集中度。鼓勵縣鎮村一體化配送,實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縣為單位配送藥品,保障偏遠、交通不便地區藥品供應配送。開展短缺藥品動態監測,及時掌握藥品短缺情況並主動向省反饋,進一步健全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製。建立完善的藥品供應保障監督管理體係,強化綜合監督管理,嚴格執行誠信記錄和市場清退製度,嚴肅查處醫療衛生機構和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違法違規行為。推進藥品生產流通領域改革,嚴格市場準入,深化藥品注冊審批製度改革,推動醫藥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鼓勵發展藥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完善陽光用藥製度建設,提高醫療機構合理用藥水平。
(二)加大經費投入力度,促進衛生計生事業持續發展。
進一步強化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財政保障體係。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財政衛生支出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例。新增政府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基層醫療服務、基本醫療保障、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和扶助,加大對公立醫院改革、衛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麵的投入。完善財政衛生投入資金績效評估監督機製,將資金投入與使用效益掛鉤。積極推進PPP建設項目,鼓勵社會力量投資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轉變政府職能,提高依法行政和全行業管理水平。
堅持法治思維,積極推進地方衛生計生製度建設,加大衛生計生法製教育與宣傳力度,強化衛生計生法律法規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依法行政、依法監管,建立健全衛生計生行政問責製和行政過錯責任追究製。進一步深化衛生計生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建立和完善衛生計生領域的權責清單與負麵清單製度,規範辦事程序,簡化辦事流程,推行網上審批,提高服務效率。強化精神文明和政風行風建設,全麵推行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社會輿論監督。
(四)加強組織領導,建立規劃實施與監督評價機製。
本規劃是我市“十三五”規劃在衛生計生領域的具體化。市級有關部門和衛生計生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組織落實本規劃的各項工作,把發展衛生計生事業作為改善民生、實現小康的大事來抓。各縣(市、區)要及時製訂各自的衛生計生發展規劃,細化各項措施。要建立健全衛生計生事業發展目標管理責任製,成立專門的評價工作小組,定期督查規劃實施進度和建設成效,及時發現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研究具體對策,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成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嚴格重大衛生計生發展項目審查製度,建立“規劃帶項目、項目帶資金”的管理機製,強化規劃的約束力。不斷完善規劃反饋與調整機製,增強規劃的執行力。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局負責組織相關專家對全市的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評估。2018年3月開展中期評估,2020年10月開展終期評估。重點監測評估如下內容:綜合目標實現程度;各項指標完成情況;政策和措施落實情況;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工作進展和經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