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計劃規劃
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
來源:梅市府辦〔2013〕57號  時間:2013-09-23 10:17:58  瀏覽:-
字號:

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中長期
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有關單位:
  《梅州市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3—2020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畜牧獸醫局反映。

yabo88
2013年9月17日


梅州市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2013—2020年)

  動物疫病防治工作關係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關係社會和諧穩定,是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責,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為做好我市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工作,建設富庶美麗幸福梅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廣東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結合我市實際,製定本規劃。

  一、我市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現狀和麵臨的形勢

  (一)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成效顯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疫病防治工作,製定了《梅州市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修訂了《梅州市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工作量化考評辦法》,調整充實了有關機構組成人員。完成了獸醫管理體製改革,構建了市、縣(市、區)、鎮三級動物防疫網絡體係,加快建立以官方獸醫、執業獸醫為主體的新型獸醫製度。落實動物防疫責任製,動物防疫工作納入了各級政府考核評價指標體係,開展量化考核,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配合、一級抓一級的聯防聯控機製,有效防控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保障了畜產品有效供給和畜牧業健康發展,為促進我市農業農村經濟較快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構建社會和諧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任務艱巨。目前的研究表明,70%的動物疫病可以傳染給人類,75%的人類新發傳染病來源於動物或動物源性食品,動物疫病如不加強防治,將會嚴重危害公共衛生安全。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動物產品流通的加快,未來一段時期我市動物疫病防治的形勢嚴峻。梅州是畜禽生產大市,畜禽調運交易頻繁,在國內外動物疫情日趨複雜的情況下,在高溫濕潤的氣候條件和地處閩粵贛交彙點的地理環境下,動物疫病傳入風險持續存在,發生重大動物疫情的隱患不容忽視。隨著畜牧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養殖密度不斷增加,畜禽感染病原機會增多,病原變異幾率加大,新發疫病發生風險增加。同時,我市部分縣(市、區)基層動物防疫網絡基礎設施、隊伍力量、機構設置、財政投入與防疫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依然存在;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活畜禽跨區域調運、動物流通檢疫監管方麵的製度不夠完善,部分企業、協會、養殖者、執業獸醫等相關防疫主體履行防疫義務尚不到位,因此,建立動物疫病防治的長效機製意義重大、任務艱巨。

  二、指導思想和防治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預防為主”和“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方針,以維護養殖業生產安全、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施分病種、分區域、分階段的動物疫病防治策略,全麵提升獸醫公共服務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有計劃地控製、淨化和消滅嚴重危害畜牧業生產和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動物疫病,為促進我市農業農村經濟較快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防治目標。到2020年,形成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保障養殖業生產安全、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的動物疫病綜合防治能力。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種優先防治動物疫病(表1)達到規劃設定的考核標準(表2),生豬、家禽、牛、羊發病率分別下降到5%、6%、4%、3%以下,動物發病率、死亡率和公共衛生風險顯著降低。牛海綿狀腦病、非洲豬瘟等13種重點防範的外來動物疫病(表1)傳入和擴散風險有效降低,防範和處置能力明顯提高。鴨瘟、小鵝瘟、豬乙型腦炎等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得到切實加強。
表1:優先防治和重點防範的動物疫病




表2:優先防治動物疫病考核標準


  三、區域布局

  全市對動物疫病實行區域化管理:

  (一)優勢養殖業產業帶。一是對五華縣、興寧市、梅縣、豐順縣、蕉嶺縣、大埔縣等生豬主產區,加強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瘟等生豬疫病防治,優先實施種豬場疫病淨化。二是對豐順縣、梅縣、興寧市、五華縣等家禽主產區,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禽類疫病防治,優先實施種禽場疫病淨化。三是對梅縣、大埔縣、平遠縣、蕉嶺縣、五華縣、豐順縣等牛羊產區,從轉變養殖方式、改善飼養條件和防疫條件入手,強化規模養殖和動物流通防疫監管,突出加強口蹄疫、布魯氏菌病、奶牛結核病等牛羊疫病防治,提高牛羊產業健康發展保障水平。

  (二)人畜共患病防治區。我市是狂犬病易發區,重點加強狂犬病防控。對肉牛、肉羊優勢產業帶重點加強布魯氏菌病、包蟲病的防控。對奶牛優勢產業帶重點加強布魯氏菌病、奶牛結核病的防控。

  (三)外來動物疫病傳入風險區。對空港所在地和野生動物遷徙區、候鳥棲息地、省際、市際邊界地區,以及境外調入的種用、乳用動物及其胚胎、精液集中地區,重點加強外來動物疫病防範。

  (四)動物疫病防治優勢區。在自然屏障好、畜牧業比較發達、防疫基礎條件好的區域或相鄰區域,建設無疫區。在城市周邊地區、標準化養殖大縣(市、區)等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程度較高地區,推進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

  四、重點任務

  (一)控製重大動物疫病。完善強製免疫的政策和措施,推行程序免疫,確保畜禽群體免疫抗體合格率達到國家規定,逐步建立強製免疫退出機製。強化重大動物疫病病原學監測和免疫抗體水平監測,全麵掌握動物疫病疫源分布和流行規律,科學評估免疫效果,提高疫情預警、防疫決策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嚴格執行疫情報告製度,健全應急處置機製,建立動物強製撲殺、強製免疫應激反應死亡動物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補貼機製。改進畜禽養殖方式,推行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態養殖,淨化養殖環境。強化檢疫監管措施,完善畜禽飼養、屠宰等場所動物防疫條件審查等監管製度,提高活畜禽市場準入健康標準,建立畜禽市場定期清洗、消毒、休市製度,提升檢疫監管質量水平,降低畜禽及其產品長距離調運傳播疫情的風險。完善區域化管理製度,積極推動無疫區和生物安全隔離區建設。

  (二)控製主要人畜共患病。注重源頭管理和綜合防治,強化易感人群宣傳教育等幹預措施,加強畜牧獸醫從業人員職業保護,提高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降低疫情發生風險。對狂犬病,堅持聯防聯控、分區防治、分類指導的原則,完善犬隻登記管理,加強病原學監測和免疫監控,對流浪犬實行收容與人道處理,對狂犬病帶毒犬、發病犬一律撲殺處理,對狂犬病重點流行區域的犬隻實行全麵免疫,大力推廣使用滅活疫苗,提高犬隻免疫率。對布魯氏菌病,采取禁止免疫、監測淨化、撲殺發病和監測陽性動物的綜合防控措施,加強流通監管,嚴格跨省、市調入種用、乳用動物檢疫和隔離。對奶牛結核病,采取檢疫撲殺、風險評估、移動控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強化奶牛健康管理。對包蟲病,開展牛、羊等家畜包蟲病普查,落實驅蟲、免疫等預防措施,改進飼養條件,加強屠宰管理和檢疫。繼續開展耕牛血吸蟲病監測,加強耕牛檢疫監管,實施農業綜合治理,鞏固消滅血吸蟲病的成果。

  (三)消滅馬鼻疽和馬傳染性貧血。深入推進馬鼻疽和馬傳染性貧血消滅行動,開展持續監測,加強檢疫監管,建立申報檢疫製度,嚴格實施陽性動物撲殺措施。2013年,梅州成為消滅馬傳染性貧血達標市;到2015年,全市達到馬鼻疽消滅標準。

  (四)淨化種畜禽重點疫病。根據種畜禽健康標準,強化定期監測評估,加強無特定病原種畜禽場(群)示範建設,引導和支持種畜禽企業開展種畜禽重點疫病淨化。對通過無特定病原種畜禽場(群)認證的企業在安排國家、省和市相關扶持政策時予以適當傾斜。

  (五)防範外來動物疫病傳入。健全外來動物疫病監視製度、進境動物和動物產品風險分析製度,加強跨部門協作和技術、物資儲備,強化入境檢疫和省際、市際邊界、機場等重點地區監管,提高外來動物疫病風險防範能力。實施外來動物疫病防範宣傳培訓計劃,提高外來動物疫病發現、識別和報告能力。配合國家和省做好牛海綿狀腦病、羊癢病等外來動物疫病的監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加強野生動物傳播外來動物疫病的風險監測。

  五、能力建設

  (一)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建設以市、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機構為主體,以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所鎮級分所(鎮畜牧獸醫站)和養殖場、屠宰場、交易市場等監測點為支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流行病學調查網絡和運行機製。增加動物疫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經費投入。開展動物防疫示範縣(市、區)、示範鎮建設。進一步加強市、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機構建設,逐步完善市、縣兩級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機構,確保其技術力量、設施設備、實驗環境等條件達到國家要求。到2015年,市動物疫病預防控製中心實現對重點動物疫病開展病原學監測;80%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機構實現對重點動物疫病開展血清學監測;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機構實驗室全部通過獸醫係統實驗室考核。到2020年,100%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機構實現對重點動物疫病開展血清學監測。建立動物疫情監測預警評估體係,提高動物疫情監測信息采集、上報、彙總分析水平,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能力建設。

  (二)提升突發疫情應急管理能力。各縣(市、區)政府要製定防控重大動物疫病總體應急預案,畜牧獸醫部門製定部門應急預案。加強突發動物疫情應急指揮機構和隊伍建設,建立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指揮平台,優化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指揮機製,定期組織應急演練和培訓。市、縣(市、區)政府按要求儲備應急所需的防疫物資,配備應急交通、通信和疫情處置設施設備,增配人員物資快速運送和大型消毒設備。建立健全重要應急物資監管網絡和應急物資采購、儲備及緊急配送體係,實現各類應急物資綜合信息的動態管理和共享。進一步完善疫病處置撲殺補貼機製,對在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撲滅過程中強製撲殺的動物、銷毀的動物產品和相關物品及時給予合理補貼。將重點動物疫病納入畜牧業保險保障範疇,增強畜牧業抵禦風險能力。

  (三)提升動物疫病強製免疫能力。構建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監督,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機構具體組織實施的動物疫病強製免疫工作機製。推行在鎮級政府領導下,以養殖企業和個人為責任主體,以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所鎮級分所(鎮畜牧獸醫站)、村級動物防疫員、執業獸醫、企業從業獸醫為技術依托的強製免疫模式。推進鄉村獸醫登記工作,建立健全村級動物防疫員管理機製。完善村級動物防疫員防疫工作補貼政策,逐步提高補助標準。加強企業從業獸醫管理,強化其動物防疫責任。完善動物疫苗保藏、運輸、使用等環節的冷鏈設施設備,疫苗儲備機構冷藏(凍)設施和專用運輸設備滿足全市疫苗統一調配的需要。執行強製免疫應激反應死亡動物補貼政策。加強獸用生物製品質量監管能力建設,適時開展強製免疫疫苗免疫效果評價試驗。

  (四)提升動物衛生監督執法能力。加強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機構合理、設施齊全、經費保障有力的動物衛生監督體係。加強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所鎮級分所(鎮畜牧獸醫站)建設,充實基層執法力量。公益性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人員和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全麵實施官方獸醫製度,強化檢疫監督隊伍管理,提升執法人員素質。加強動物防疫監督檢查站的建設與管理,推行動物和動物產品指定通道通行製度。推進檢疫申報點標準化建設,落實檢疫申報製度。建立健全活畜禽交易市場準入機製,強化活畜禽交易市場監管,逐步有序減少活畜禽交易市場。加強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巡查製度,對動物衛生風險評估、屠宰檢疫等重點環節實施全程動態監管。完善養殖環節病死動物及其無害化處理財政補貼機製,將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實際需要在鎮或有畜牧業的行政村建設無害化處理設施;養殖場要加強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有條件的縣(市、區)要建設病死動物集中無害化處理設施。

  (五)提升動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依托國家動物疫病防治信息係統,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提升動物疫情監測預警、疫情應急指揮管理、動物衛生監督執法、動物檢疫監管、動物標識及動物產品追溯、獸醫公共衛生管理、獸醫實驗室疫病檢測管理、執業獸醫考試和獸醫隊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強信息采集、傳輸、彙總、分析和評估能力,維護信息係統安全、穩定運行。

  (六)提升動物疫病防治社會化服務能力。加大動物疫病防控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督促養殖戶、從業人員自覺履行動物防疫的責任和義務,引導社會獸醫力量積極參與動物疫病防治。深入推進執業獸醫製度建設,規範執業獸醫資格準入和從業行為。培育動物診療機構,完善動物診療機構管理模式,開展動物診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引導、支持動物診療機構多元化發展。鼓勵鄉村獸醫開設動物門診。建立健全獸醫行業協會,不斷完善政府部門與私營機構、行業協會合作機製,構建企業、行業協會和從業人員參與的動物疫病防治社會化服務體係。積極運用財政、金融、保險、稅收等政策手段,支持動物疫病防治社會化服務機製有效運行。加強對獸醫機構和獸醫人員提供社會化服務的收費監管,製定經營服務性收費標準,規範動物診療市場秩序。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以下各級政府要把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廣東省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和本規劃作為動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國務院關於地方政府對動物防疫工作負總責的要求,將動物疫病防治納入本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推進國家和省、市部署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根據當地動物衛生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製定並實施本行政區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二)落實保障措施。一是經費保障。將動物疫病監測、免疫、預防、控製、撲滅、動物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檢測管理等工作所需經費納入市、縣(市、區)本級財政預算。明確動物疫病預防控製機構的公益性定位,保障公益性事業經費支出。二是基礎設施和能力水平建設。進一步加強動物疫病預防控製、動物衛生監督執法、獸藥監察和殘留監控、動物疫病防治技術支撐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水平建設。三是科技支撐。支持開展動物疫病科學研究,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推廣先進適用的科研成果,普及動物疫病防治科學知識,提高動物疫病防治的科學化水平。

  (三)明確部門職責。畜牧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實施本規劃的具體措施、經費計劃、防疫物資供應計劃和考核評估標準,監督實施免疫接種、疫病監測、檢疫檢驗,指導隔離、封鎖、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等各項措施的實施,開展動物衛生監督檢查,打擊各種違法行為;發展改革部門要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財政部門要加強財政投入和經費管理;衛生部門要加強人畜共患病人間疫情防治工作;出入境檢驗檢疫、林業、公安、交通運輸、經濟和信息化等相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確保動物疫病防治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