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山嶂廢棄礦區實施生態綜合治理修複工程,努力全麵修複生態“傷疤”。(林翔 攝)
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的若幹措施》(以下簡稱“省《若幹措施》”),從六大方麵提出20條具體措施,支持梅州融灣發展。在築牢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方麵,省《若幹措施》提出支持梅州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還明確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興寧四望嶂曆史遺留礦區生態綜合治理修複工程、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等,為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厚植綠色底色。
加強生態保護修複
厚植綠色底色
作為廣東生態發展區、粵港澳大灣區和粵北重要生態屏障,梅州一直以來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以綠美梅州生態建設為引領,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以下簡稱“山水工程”),圍繞水源涵養區、脆弱生態修複區、城鄉生態提升區、水生態保護區等5大修複單元,係統開展了17項治理工程,近兩年來完成生態修複麵積556.58平方公裏。
在興寧市,位於合水鎮的鐵山嶂昔日廢露天采礦區重新覆土複綠,格桑花迎風搖曳,重力型攔擋壩控製了肆虐的泥石流,生態“傷疤”得到全麵修複;在五華縣,經過實施琴江河、五華河流域廢棄礦山治理工程,曾經破敗的廢棄稀土礦山逐漸展現“新綠”;在蕉嶺縣,新鋪鎮通過實施國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和梅州“山水工程”,生態優美、水質優良、良田連片的格局日益凸顯……我市各縣(市、區)的實踐證明,加強生態保護和修複是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促進生態係統質量整體提升的重要手段。
四望嶂曆史遺留礦區位於興寧市黃槐鎮。做好四望嶂曆史遺留礦區生態綜合治理修複工作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建鞏固粵北生態屏障的具體舉措,對於改善梅州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四望嶂曆史遺留礦區生態治理修複工作已取得立項批複,完成了勘察報告、初步設計方案和項目概算等前期工作,預計今年8月底可進場施工,圍繞各工作節點有序推進,確保12月底完工,努力打造成為綠美廣東生態修複的典範。
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擦亮生態招牌
一直以來,我市厚植生態優勢,積極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典型。2021年,梅縣區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3年,平遠縣獲評第七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梅州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在今後落實省《若幹措施》工作中,我市將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抓手,大力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工作,進一步擦亮蘇區梅州的生態招牌,用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梅州是國家森林城市,森林覆蓋率達74.54%,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我市紮實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模式,以有實力的大型企業為實施主體,通過“分期收儲、重點改培”的操作方式,實行企業化、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經營國家儲備林。當前,我市將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重點安排在國有林場和全市桉樹林、馬尾鬆林等範圍內進行劃定收儲,今後將逐步構建起樹種多樣、結構穩定和木材安全的保障體係,為築牢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江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