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梅州開新局
“梅州元素”頻現省政府工作報告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1-13 10:04:59  瀏覽:-
字號:

  在昨日上午召開的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省政府工作報告正式“亮相”。事關我市發展改革大局的多項“梅州元素”在報告中出現,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梅州發展的關心重視和殷切期望。

  在過去五年工作回顧中,報告提到“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獲批實施,國家在安排革命老區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方麵賦予一係列政策利好”,將為梅州接下來全力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注入強大動能。

  在今後五年的目標任務中,“堅持製造業當家,抓好大產業、大平台、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各地要強化‘一把手’帶頭招商,拿出改革開放之初的拚勁、闖勁,積極開展駐點招商、靶向招商、鏈主招商、以商引商,掀起新一輪大招商、招大商熱潮”“健全縣域發展促進機製,推動擴權強縣賦能”“我們一定要把縣域經濟這篇大文章做好”等內容被寫入報告。

  當前,梅州正在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麵激發內生動力,大力發展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日前召開的市委八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堅持製造業當家,強化項目為王,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工業等產業,不斷做大產業規模、夯實平台基礎、壯大企業量級”“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狠抓項目招引和建設,高效協同推進,牽引帶動全市高質量發展”,以及“推進以產業振興為重中之重的鄉村振興和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把縣鎮村發展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建設強富綠美新縣域”的表述,與省政府工作報告上述內容同頻共振。

  報告中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加快梅龍高鐵項目建設”“做好梅武高鐵項目前期工作”“支持梅州等市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辦好世界客商大會”“發展抽水蓄能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等表述直接點名“梅州”或點出與梅州密切相關的重要工作,對梅州改善區位優勢、推動區域高水平發展寄予厚望。

  梅州地處粵東北,全域均屬原中央蘇區範圍。在2023年工作安排中,“粵東粵西粵北”“老區蘇區”的字眼多次出現。比如:辦好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經貿合作招商會;建立新型幫扶協作機製,實現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45個縣(市)幫扶協作全覆蓋;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更好承接國內外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開展粵東粵西粵北城市營商環境建設短板弱項對標提升行動;支持民族地區、老區蘇區發展……“這些對梅州來說是重大利好,我們要把握機遇、提振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推動梅州蘇區高質量發展。”市發展改革局局長吳特宏表示。

  記者注意到,報告中提到的“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深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壯大絲苗米、嶺南蔬果、南藥、茶葉等特色產業集群”“推進礦山綠色治理”“實施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以僑為橋推進高水平開放”“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等舉措,梅州或正在推進,或已取得成效,隨著未來政策的精準落地、工作基礎的持續夯實,有望在以上領域“大顯身手”。(特派記者林德培 通訊員鍾宇亮)

  省人大代表、市發展改革局局長吳特宏建議:

  從三個方麵支持梅州融灣發展

  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獲批實施,省委、省政府支持梅州全域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以下簡稱“先行區”),這是梅州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利好。“推進先行區建設,將政策紅利變成具體項目,轉化為發展優勢,需要我們提振信心,穩健推進,也需要省級層麵加大支持力度。”參加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省人大代表、市發展改革局局長吳特宏準備把《關於支持梅州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的建議》提交到大會。

  過去一年,我市按照省委工作部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深化市情、縣情認識,全市上下進一步形成了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的共識、進一步提振了幹事創業的精氣神。當前,正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舉全市之力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吳特宏認為,先行區建設是梅州未來發展的“牛鼻子”。圍繞與大灣區產業協作、交通互聯、人文交融、規則銜接、資源共享、市場融合、生態共建等內容,力促政策落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宏觀全麵謀劃、高效協調推進。為此,吳特宏從三個方麵提出建議:一是建議省成立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產業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改革開放、優質生活圈共建、政策保障等5個由省領導擔任組長的專項小組,將先行區國家級戰略平台建設與橫琴、前海、南沙一體部署推進。二是建議省委省政府印發出台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的若幹措施,並推動省委組織部和省發改、財政、工信、科技、商務、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省直部門出台若幹配套政策措施,形成“1+N”政策體係。同時,建議省設立支持梅州蘇區融灣專項轉移支付,專項用於(包含但不限於)對梅州鼓勵類企業所得稅按15%稅率征收差額予以補足,對在梅州特定區域工作的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負超過15%的部分給予全額補貼,對梅州市本級和市轄區增強財力保障,對梅州部分政策性配套支出予以補助等方麵。三是建議省委、省政府2023年在梅州召開全省現場推進會,對支持梅州蘇區融灣發展各項工作進行部署安排。(記者林德培)

  省人大代表劉瓊建議:

  支持糧食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

   “今年是我第6年參加省兩會,我這次參會,最關注的依然是‘三農’問題。作為農業產業界的代表,我希望把梅州農民鄉親的聲音帶到省兩會上來。” 在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省人大代表、梅州市金寶樹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瓊提交了《關於出台政策支持糧食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的建議》《關於支持梅州市試點開展山塘綜合整治的建議》《關於支持擴大新建瑞梅鐵路平遠站貨場運力規模的建議》及《關於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等工作地在鄉鎮的在編在崗工作人員落實鄉鎮補貼的意見建議》等4份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劉瓊經過前期深入走訪調研和分析思考,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出台政策支持糧食產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的建議》。

  2021年,廣東省耕地麵積約28307平方公裏,糧食產量1280萬噸,其中水稻產量達1099.6萬噸,糧食自給率為25.4%。“目前,廣東糧食產業仍存在種植分散、機械化程度低、人工種植成本高、糧食加工企業規模小等問題,特別是山區農村缺乏年輕勞動力,加上山區集約、平整土地成本高,導致撂荒土地多。”劉瓊說。

  她希望省政府能出台相關政策,支持種植大戶和省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糧食產業,提高山區土地集約化程度,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建設農業強省。

  “農村山塘是山區農業發展的命脈工程之一,承擔著農業灌溉和農村飲水、防汛減災等重要功能,是保障糧食安全、發展鄉村產業的基礎。”劉瓊表示,梅州市屬“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耕地分散細碎,75%撂荒耕地是山坑田,缺乏灌溉水源。她認為,保障農村山塘有效運行,對推進撂荒山坑田複耕複種、保障糧食安全有著至關重要作用。

  對此,在《關於支持梅州市試點開展山塘綜合整治的建議》中,劉瓊請求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梅州市山塘清淤和除險加固工作,通過出台山塘除險加固政策措施,加強頂層設計,加大在使用涉農資金及債券等方麵的支持力度,支持山區農業發展,促進老區蘇區鄉村振興、加快實現共同富裕。(記者林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