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梅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提出到2025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00家以上,產值超100億元,全市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2%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園區,湧現出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全市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重點方向
發展“四新”產業
《規劃》指出,按照綠色低碳發展的導向,我市將重點發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療、新能源等“四新”產業,即重點發展銅箔、稀土等新材料產業,高端印製電路板、電聲元器件、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藥種植和加工、醫療設備製造等新醫療產業,新能源汽車“三電”(即電驅動、電池、電控)零部件、光伏、新型儲能等新能源產業。
一是依托新材料的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麵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發展對新型材料的需求,重點發展銅箔、稀土釹鐵硼等新型材料,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促進上下遊產業鏈集群發展。
二是立足本市電子信息產業基礎,順應粵港澳大灣區通信產業向5G轉型、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趨勢,大力發展電子元器件、智能傳感器、物聯網、汽車電子、智能視聽等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打造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順應“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加快培育發展互聯網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等產業。
三是依托南藥種植資源和產業發展基礎,重點培育發展生物製藥及醫療裝備製造業,通過5至10年的努力,將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培育成為我市新興支柱產業。
四是搶抓“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結構調整機遇,加快布局發展新能源產業。以不觸碰生態保護底線為原則,有序推進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建設,引進培育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
產業布局
構建“一核多組團”
《規劃》明確,堅持生態優先、集約高效的發展原則,在梅興華豐產業帶“一核四組團”空間布局基礎上,結合“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格局要求,構建“一核多組團”產業布局。
“一核”即梅興華豐產業帶核心區,包括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及周邊的梅縣區佘江鎮和水車鎮、興寧市水口鎮、五華縣河東鎮的帶狀區域,依托廣汽零部件產業園、廣藥大健康產業園、新能源新材料及先進製造業產業園及廣梅共建大數據產業園等“園中園”,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現代中藥與民族藥製造、雲計算和大數據服務等產業,打造梅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和產業示範發展的重要平台。
“多組團”即推動各縣(市、區)以縣域產業園(集聚地)為主要陣地,圍繞“一縣一主業、一園一特色”要求,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新興產業基地,加快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其中,梅江區依托廣州增城(梅江)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以高端印製電路板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銅箔為主的新材料產業、以現代中藥與民族藥製造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支持依托廣東科學院梅州產業研究院,培育發展新型材料產業。
梅縣區依托區域內產業集聚地,重點發展以銅箔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生物醫用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南藥種植、中藥製造、中醫養生保健、中醫醫療服務、中醫文化旅遊等生物醫藥產業;培育發展數字經濟,推動5G、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應用技術產業化。興寧市依托廣州天河(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布局智能終端製造,完善從硬件製造到軟件服務協同發展的互聯網產業鏈;大力培育發展以南藥種植、生物製藥、健康養生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推進互聯網產業園建設,把互聯網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平遠縣依托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發揮稀土資源優勢,重點推動稀土新材料產業高端化發展,依托富遠稀土、廣晟智威、中合稀土、華企等企業,推進粵閩贛稀土產業合作發展;積極發展以梅片樹、仙草等為龍頭的特色南藥產業,大力推動南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南藥種植、中醫藥生產、健康醫療、養生產業全鏈條做大做強;培育發展光伏發電、風電、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產業。蕉嶺縣推進蕉華工業園與廣東(梅州)大健康產業園融合發展,依托世界長壽鄉品牌,大力發展南藥種植、健康食品、高端養生養老、健康醫療、休閑旅遊產業,構建“食、醫、研、養、遊”五位一體大健康產業發展體係。大埔縣依托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陶瓷新材料產業,培育發展環保新材料產業;因地製宜發展特色南藥種植,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積極開發富硒精深加工食品、藥膳美食、功能飲品、藥食同源產品,打造“世界客都·長壽硒穀”品牌;支持培育發展數字經濟。豐順縣依托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智能視聽設備產業,打造中國“電聲之都”;大力發展南藥種植、中藥製造、中醫養生保健、中醫文化旅遊等產業。五華縣依托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重點發展中藥製造、口腔健康等生物醫藥產業;支持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培育發展電子基材、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規劃》要求,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水平,推動大中小微企業梯度發展,構築關鍵核心技術要素支撐,引進培養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擴大新興產業區域合作,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產業發展環境。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嚴守資源利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嚴格控製產業環保標準,加強汙染處理,推動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記者朱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