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依然是熱門話題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完善主體功能區製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築牢綠色發展屏障。代表、委員們的發言和建議提案,也紛紛圍繞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建言獻策。
■生態養殖促畜禽業可持續發展
“嚴格遵守環境保護及生物安全兩個基本條件,規範畜禽養殖禁(限)養區的規定和管理,既要複產增養又要保護環境,這樣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市人大代表、梅州生原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顧問鍾滴鳴在分組討論會上結合工作行業實際建言。
鍾滴鳴認為,我市是農業大市,可適度發展生豬養殖產業,但前提是要做好環境保護、糞汙處理資源化。“實行生豬生產準入製,可由主管部門、專家、行業協會將標準化、規範化、現代化、環境控製、動物防疫、糞汙處理及資源化、節水節能節養殖工藝等列為準入條件。”他還建議,生態養殖可總結梅縣區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的成功經驗,實行種養結合、農牧循環,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綠色發展成陶瓷業革新關鍵
隨著陶瓷產業的環保門檻越來越高,如何實現陶瓷廢料的循環使用和綠色發展成了眾多陶瓷企業革新產業發展模式的關鍵。為此,市人大代表、梅州順源陶瓷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長平提出,要引進先進現代化設備,改造革新窯爐技術、燒成技術等陶瓷製造技術,以天然氣、石油氣等綠色能源替代柴草和燃煤,嚴格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快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廢料的循環回收率。
“目前,大埔陶瓷企業正在進行中低品位高嶺土的精加工處理研發,以往陶瓷生產中棄之不用的中低品位高嶺土也通過工藝技術加工成優質的陶瓷生產原料,提高中低品位高嶺土的利用率,這也是陶瓷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嚐試和探索。”黃長平說。
■呼籲“每天少用一個塑料袋”
“大家知道自己家裏每天用多少個塑料袋嗎?”市政協七屆四次會議即席發言環節,市政協委員、梅州市曾憲梓中學教師古承紅用一個問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說,據她觀察,一名主婦去一次菜市場,少則四五個,多則要用上十多個塑料袋,回到家小的塑料袋被扔進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大的當垃圾袋用,循環利用率很低。
古承紅表示,在我國“限塑令”已實施了十多年,成效並不理想。塑料袋的過度使用不僅會影響生態環境,還會對我市整體形象、旅遊發展等帶來消極影響。她建議環保和宣傳部門聯合發動一場聲勢浩大且長期堅持的“限塑”活動——每天少用一個塑料袋,逐步推動“限塑令”的落實。“具體可采取形式多樣的大範圍宣傳、科普活動,提倡重拎布袋子、菜籃子,建議使用玻璃器具冰凍食物,或重複使用耐用型購物袋,讓市民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袋,共同為環保發力。”古承紅說,此外還希望能進一步推行、完善垃圾分類製度,減少塑料袋的汙染,助推梅州生態文明建設。(記者 林玉瑩 劉曉娟 林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