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決戰之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們對攜手奔康,實現梅州蘇區振興發展步步高帶來了方方麵麵的鮮活意見。
■凝聚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農業、農村、農民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在“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凝聚起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建言獻策。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聚焦打贏三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其中,全麵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麵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是重要部分。“要全麵排查影響脫貧的突出問題,認真做好貧困退出工作,鞏固產業就業扶貧成果,深入實施消費扶貧,強化綜合兜底保障措施,加快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製,提前謀劃2020年後扶貧工作,抓緊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製……”市政協委員、市扶貧工作局局長羅偉章表示,2020年,要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增強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從決定性勝利到全麵勝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信心和決心,穩中求進推動各項工作;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改進脫貧攻堅工作;保持攻堅態勢,以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舉措抓好工作,確保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麵小康。
代表、委員們還圍繞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市政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黃增國對富民興村產業發展提出建議,培育輻射帶動能力強、產業融合度高的“大龍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支撐;用好農業政策助力產業發展;加快“梅字號”農業品牌建設;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強農業安全監管防控;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氛圍。
市人大代表、大埔縣高陂鎮大塘壩村黨支部書記朱永青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著極高的關注。為鄉村更好謀發展,去年該村嚐試引進企業盤活土地資源,“這不僅充分利用了閑置的土地,還幫助有勞動力的村民實現就近就業。而綠色、安全、無公害的種植標準,也將讓村裏的農作物融入大灣區市場。”她建議發展鄉村產業要把自身的優勢對接“雙區”需求,發揮最大效應;貧困村建設新農村示範村要堅持規劃引領、注重村莊基礎、發揮示範效應,在落實創建主體責任、抓好項目建設設計、發揮村民主體作用等方麵下功夫。
“我的家鄉在豐順縣潭江鎮鳳坪佘族村,距離縣城70多公裏,當地村民世代種茶,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茶葉已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目前,村裏的茶園麵積達1萬多畝,去年春茶產量達23萬斤幹茶,產值4千多萬元,人均收入3萬多元。”作為見證變化的一員,市人大代表、鳳坪村黨支部書記藍永達建議,鄉村要因地製宜,通過探索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激勵生產、創業,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經過發展肉鴿產業,貧困村碧園村已經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並作為先進典型案例在全國一村一品交流會上作發言。由此可見,產業發展對鄉村的重要作用。” 市人大代表、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波說,今後,他們將以龍田鎮建設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為契機,延長肉鴿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鏈,帶動更多的鄉鎮發展肉鴿產業,打造興寧市肉鴿產業園,讓農民們在家門口就業富裕。
■齊創美好家園 培育文明新風
景美、城美、人美是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多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圍繞建設美麗梅州美好家園、鄉風文明、培育時代新人等建言獻策。
過去一年,我市以係列行動有效改善、提升城鄉環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城鄉環境也有明確要求。“城鄉環境是展示文明程度的‘窗口’,做好城鄉環境整治工作,要推進‘兩美’三年行動,堅持文化為魂,守好鄉愁古韻、樹好文明新風;要開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繼續開展城鄉生活垃圾治理;要紮實做好汙染防治工作;要加強城市管理,以此多方麵多管齊下,以優美的城鄉環境和生態環境,吸引客商來梅投資,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經濟,逐步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美麗經濟化。”市政協委員、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薛興冰說。
市人大代表、梅縣區鬆口鎮大黃村黨委書記廖建明對培育鄉風文明深有感觸,“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帶動下,廣大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新時代下,我們不單要物質富裕,同樣要在精神上富足,讓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雙軌並進,達到鄉村文明的全麵進步、全麵振興!”他建議要從青少年抓起,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麵合力,從家國情懷、傳統優秀文化、鄉俗文明、農耕文化等著手,讓大家精神更充盈,增加文化自信。
市人大代表、豐順縣湯坑鎮第一中心小學校長張武珍為培養擔當民族複興的時代新人建言獻策。“文明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把學校建成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陣地,做好德育教育,給孩子營造一個講文明、愛文明的環境。”張武珍說,湯坑鎮第一中心小學是梅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進校園的首批試點學校,試點讓學校實現了教育與實踐的良性互動,讓學校煥發了蓬勃生機。(鄭煒梅 陳思傑 林玉瑩 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