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國粹,不少市民遇肩背酸痛、頭疼不適等都偏愛找中醫醫生看病。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市中醫藥在項目引進和產業培育方麵需要繼續發力。
中醫藥文化受基層群眾青睞
目前,梅州市中醫藥服務體係建設已實現三個“全覆蓋”:市、縣(區)兩級中醫醫院全覆蓋,縣(區)級中醫醫院“二甲”及以上全覆蓋,“中醫館”城鄉全覆蓋。全市中醫類醫療機構1864個,占總數的61%,其中,中醫醫院9間(“三甲”1間,按“三級”管理1間,“二甲”7間)。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2251人,占人員總數的19.7%。中醫執業(助理)醫師1700人,每萬人口擁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3.9人。全市完成133間基層中醫館建設,村衛生站“中醫閣”建設穩步推進。
梅江區西陽鎮衛生院的中醫科每日都能接診到不少病患,該院副院長鍾文獻告訴記者,中醫藥文化受到不少基層百姓的青睞,中醫服務需求不少,基層衛生院開設中醫科、建設中醫館,是便民、惠民之舉。“目前我市正積極加強補充基層中醫人才,實施中醫‘名醫’戰略,注重基層實用中醫人才培養,強化中醫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並且計劃新建市級名中醫傳承工作室35個,在建國家名老中醫藥專家和省名中醫傳承(師承)工作室16個。”市衛健局一工作人員說。
建議增加中醫適宜診療技術納入醫保項目
市人大代表江漢奇建議進一步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待遇引進人才,進一步推進改善醫聯體的建設,爭取有優秀資深醫師前去各縣各鄉鎮進行定期幫扶“傳幫帶”,創新人才培養機製。
江漢奇還指出,目前中醫藥治療技術納入醫保項目少,報銷比例較低,“中醫藥學在中醫骨科、康複科等,在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重大難治疾病和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方麵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建議適當增加中醫適宜診療技術納入醫保項目,適當提高報銷比例,切實減輕人民群眾的經濟負擔,實現中醫惠民。”江漢奇說,梅州自然生態良好,野生南藥資源豐富,近年來,眾多中醫藥企業選擇落戶梅州,發展中醫藥事業既符合梅州市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又有利於梅州山區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更是推動梅州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王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