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梅州開新局
市委七屆八次全會報告摘要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0-01-10 09:28:20  瀏覽:-
字號:

res01_attpic_brief.jpg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二零一九年工作回顧

  2019年,市委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職責,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堅決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認真貫徹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梅州)現場會精神,強化市委“123456”思路舉措,全市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進步。主要工作情況和特點概括起來八個字,即嚴、穩、大、快、新、美、實、情。

  “嚴”: 全麵從嚴管黨治黨

  始終把黨的建設擺在首位,緊扣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線,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嚴格落實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等重點措施,全市動員、全員覆蓋、全力以赴,全市黨員幹部“四個意識”更加牢固,“四個自信”更加堅定,“兩個維護”更加堅決。

  “穩”: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全市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比增2.7%。深化穗梅產業共建,引進億元以上項目47個。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0家、數量增至229家。特色現代農業蓬勃發展,興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1個、省級12個,省級園區數量全省第一;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46家,數量居全省第一;省農業名牌產品135個,位居全省前列。其中金柚品牌價值227.5億元,榮登“粵字號”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榜榜首。

  “大”:上大項目辦大活動

  全市259項市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475億元,其中40項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72億元,占投資計劃112%。梅汕客專通車,梅平高速通車,梅州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65萬人次,創曆史新高。在粵北山區率先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快”:從快打造“梅州速度”

  開辟“綠色通道”,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能快則快,以快促建。僅用42天促成廣東115科技整體回遷,刷新了“梅州速度”。僅用半年時間,投資50億元的“客都人家”項目就實現落地動工。積極采取財政稅收金融等措施,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比達60.07%,創十七年來新高。在粵東西北率先創建開辦企業“無費市”。

  “新”:深化改革出彩出新

  紮實推進年度56項改革重點事項,完成45項。市縣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國企改革取得突破。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市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備案1618家。大埔陶瓷基地獲評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美”:“兩美”行動振興鄉村

  實施“美麗梅州·美好家園”三年行動計劃,以城帶鄉、城鄉互動,推進中心城區、各縣縣城適度擴容、深度提質,江南新城、芹洋半島、梅縣新城道路管廊等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省年度考核獲評“好”的等次。以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為主導,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全市入選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4個。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連續四年居全省第一。

  “實”:紮實改善重點民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著力改善扶貧、教育、醫療、就業、社保、平安等重點民生。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7元,增長7.4%。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超額完成年度任務。成功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榮膺“2019社會治理創新典範城市”。

  “情”:堅守初心情係蘇區

  大力弘揚蘇區精神、傳承蘇區作風、體現蘇區風骨。一年來,解決了一批曆史遺留問題和民生難題,讓群眾感受到主題教育的成效就在眼前、就在身邊。客都大橋東連線、泮坑楓林路短期內快速打通。江南新城八千多套安置房全麵建成,主要道路、管廊基本拉通。

  形勢與任務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決戰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必須堅定發揮好政治優勢,必須堅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四個重要認識,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必須有效防範化解風險挑戰,必須堅定辦好自己的事,必須高質量完成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各項任務。

  要牢牢把握中央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等一係列“廣東新政”,落實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功能區劃,立足生態發展區定位,千方百計上項目,想方設法抓落實,推動梅州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要堅持辯證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持續落實市委“123456”思路舉措,奮力開創全市改革發展新局麵。

  ●要強化“兩山”論。要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紮實做好“生態+”文章,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

  ●要突出重點論。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以GDP論英雄,重點打好政治基礎、人心基礎、產業基礎、交通基礎、民生基礎、教育基礎、醫療基礎等七個基礎,為經濟“換道超車”創造條件。

  ●要用好矛盾論。要把握發展規律,做好矛盾轉化,善於把機遇變為現實,善於把壓力變為動力,善於把困難變為目標,善於把短板變為潛力板,變不可能為可能,變可能為極致,始終把市委“六爭六補”的要求貫徹到改革發展全過程,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全麵推進黨的建設

  ①紮牢政治根基

  ②強化思想引領

  ③夯實基層基礎

  ④強力拒腐防變

  ⑤提升能力本領

  ⑥凝聚各方力量

  今年工作 總體要求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按照省委十二屆八次、九次全會的部署,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堅決落實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精神,主動服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積極對接廣州“四個出新出彩”,以“六爭六補”為總抓手,全麵做好“六穩”工作,堅定不移落實“123456”思路舉措,統籌推進“5311”綠色產業體係建設,加快構建“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確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2020年主要工作

  1、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行,推動發展條件穩步改善

  謀劃建設戰略型、網絡型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兩高一場”等重大項目建設。逐步形成“五龍入梅江,縣縣通動車”的鐵路網絡。確保大潮、華陸、東環、豐華等4條在建高速公路於年底開通。加大梅州機場航線航班培育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同步推進機場搬遷前期工作。謀劃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5G商用普及。加強市政管網、城區停車場、冷鏈物流體係建設。

  2、以構建“5311”產業體係為支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力推進“三進一出”工程,大招商、招大商,促進新產業與老產業聯動發展,帶動存量調整,加快結構優化,推動經濟發展實現“六穩”。支持五大傳統產業增資擴產,打造若幹百億元產業。突出穗梅產業共建,重點推進廣梅園五大特色“園中園”建設,加快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和經開區。全麵對接大灣區大市場,打造大灣區最美後花園、後方大農場、特色體驗場,以及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全域休閑旅遊、高端養生養老、青年創新創業、客商客僑回鄉交流、科技成果轉化、產業梯度轉移基地等“一園兩場七基地”。

  3、以決勝脫貧攻堅為基點,推動鄉村全麵振興

  以脫貧攻堅圓滿收官為目標,聚焦未脫貧人口,一鼓作氣、盡銳出戰,堅決攻下最後山頭,力爭脫貧攻堅工作走在前列。聚焦“五個振興”和教育、醫療兩大公共服務,推動鄉村全麵振興。強化黨建引領,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戰鬥力;強化規劃先行,把349條省定貧困村全部建成新農村示範村;強化產業支撐,加快“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強化社會治理,大力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強化共建共享,著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4、以服務“雙區”建設為契機,推動融入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立足梅州生態發展區定位,對接“灣區所向”“深圳所需”,發揮“梅州所長”,重點推進交通互聯、產業互補、人文互通、規則銜接,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的“交通圈”“經濟圈”“生活圈”“人文圈”,接受“雙區”的外溢輻射。全力推進“菜籃子”梅州配送中心建設,打造灣區“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茶罐子”“水缸子”,實現“五子登科”。拓展與“雙區”文旅合作,形成文化旅遊新的增長極。對接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推進骨幹企業技術改造,建設院士工作站、省重點實驗室,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5、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推動城鄉文明創建

  梅州中心城區要著力大提質、適度小擴容,深入微改造、搞活小更新,統籌推進江南新城、芹洋半島、梅縣新城、江北老城的建設改造。各縣縣城要圍繞“五星爭輝”要求,打造各具特色的縣域城鎮群。以梅龍高鐵興寧南站、五華站為重要節點,推動興寧、五華交通互聯互通,利用周邊人多鎮大的資源,建設新型城鎮群。紮實推進雁洋、留隍、高陂、華城等中心鎮改革,加大建製鎮、特色小鎮建設力度,突出“一鎮一業”,打造上接城區、下聯鄉村的綜合服務平台。

  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龍頭,深化“四級聯創”,力爭在粵東西北地區率先建成全國文明城市。持續推進“三好一正”工程,加強文化強市建設。實施文藝精英人才、精品力作“雙精”工程,打造更多具有嶺南風韻、客都風情的文藝精品。

  6、以做實基本民生為重點,推動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聚焦就業就讀就醫和社會保障等“三就一保”基本民生,以工作“小切口”推動服務“大變化”、滿足民生“大需求”。

  堅持穩定就業,完善企業用工服務,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勞務交流合作,建設全方位公共就業創業和人才服務體係。完善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障製度。

  鞏固提升“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成果,落實梅州教育振興五年行動計劃。各縣(市、區)年內完成新建1所規範化公辦幼兒園任務,年內新增1.8萬個中小學學位,逐步解決大班額和農村薄弱學校問題。

  推進市人民醫院建設高水平醫院,爭創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鞏固提升衛生縣城(鎮)、衛生鎮創建成果,年內省衛生鎮普及率達50%。

  7、以創建平安之鄉為保障,推動基層治理效能提升

  加快創建“平安之鄉”和蘇區社會治理現代化樣板城市。始終把維護穩定作為第一責任,防範化解政治領域重大風險,持續推進維護政治安全八個專項行動,深入開展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敵對勢力各種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係建設,打造“楓橋經驗”梅州樣板,探索“紅色基因主導鄉村善治”的基層治理模式,努力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全麵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深化法治建設“四級同創”,推進法律“六進”活動。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過程全記錄、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製審核等重要製度。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製度改革。

  8、以汙染防治攻堅為底線,推動生態建設增優勢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一是造林。培育和發展林業龍頭企業等新興林業經營主體,延伸林下經濟產業鏈,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二是治水。打好碧水保衛戰,力爭市考斷麵水質優良比例提高到100%。三是護藍。打好藍天保衛戰,確保空氣持續向好。四是淨土。打好淨土保衛戰,推進城區垃圾分類,抓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

  9、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營商環境全麵優化

  一方麵要深化改革。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確定的重大製度改革,謀劃推進年度改革任務,著力探索健全基層治理體係、提升治理能力。完成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蕉嶺全國鄉村治理體係建設試點任務。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另一方麵要擴大開放。辦好第六屆世界客商大會,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客屬地區的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加快創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提升對外開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