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2015年開酒廠時,在用地、辦證、貸款等各個環節開辟的綠色通道,還是如今在培訓機會、政策補貼、平台搭建等各個方麵提供的傾斜照顧,我都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對廣大殘疾人就業創業的幫助,讓我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平遠縣八尺鎮肢體三級殘疾人肖泰清說。
為全麵提升殘疾人的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我市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社區康園中心建設、積極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精準搭建助殘提升發展平台等措施,在物質和精神層麵給予殘疾人支持,幫助他們激活內生動力,改善生活質量,實現人生價值。
公共服務
築牢回歸社會基礎
在梅江區江南街道社區康園中心,15位殘疾人圍坐在一起加工窗簾扣,有用手安裝的,有用機器釘穩的,有充當“話匣子”的……一群人不時發出笑聲,好不熱鬧。“以前整天在家無所事事,來到這裏後,和大家一起玩、一起‘做手工’,開心多了。”精神殘疾人阿楠(化名)說。不僅如此,社區康園中心還會對殘疾人進行洗碗、做飯、打掃衛生等居家生活能力訓練,並通過開展文體娛樂活動,讓他們放鬆身心、重拾自信,學會溝通交流,基本具備正常生活的能力。
據了解,為了讓更多精神、智力和肢體殘疾人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緩解他們家庭在照顧和護理方麵的壓力,我市大力推進社區康園中心建設,目前全市共有125個社區康園中心,能夠為2600多名殘疾人提供日間照料、康複訓練、輔助性就業等公共服務。
“現在,我們正努力探索解決一些病情穩定殘疾人的就業問題,通過合作對接,讓社區康園中心成為企業的崗前培訓基地,為企業輸送殘疾人員工,讓這些殘疾人能夠回歸社會、自食其力。”梅江區江南街道社區康園中心負責人李菊花說。
開展培訓
拓寬就業創業渠道
“我現在還和親戚一起開了個農莊,但是目前隻接受預訂,因為還有酒廠要忙,實在分不開身。”肖泰清笑著告訴記者,半年前他參加“梅州殘疾人客家菜烹飪培訓班”時,就默默定下一個目標,希望學有所成,以酒廠配合種植、養殖,為遊客和市民提供美味、正宗、健康的客家菜。“現在,也算是實現這個目標了。接下來,就全力以赴,做旺客家菜,做大八尺娘酒。“聊起未來,肖泰清充滿信心。
除了將“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與殘疾人培訓有機融合,我市還緊跟時代潮流,舉辦殘疾人電子商務培訓班、自媒體技能培訓班,提升殘疾學員的計算機圖文處理、抖音內容策劃拍攝、電商平台注冊運營等能力。“我的妻子也是一位殘疾人,幫我處理線上的工作。參加培訓後,她做出來的圖片、文字、排版都比以前好看多了,宣傳更到位,生意也更好了。”肖泰清說。
2019年,我市共舉辦各類殘疾人培訓班25期,培訓殘疾人1145名。培訓後加強後續的跟蹤與服務,幫助學員們解決就業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讓培訓真正發揮作用,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助力殘疾人成功創業。
落實保障
堅定未來發展方向
牆畫鮮活靈動、石頭畫栩栩如生、水拓畫抽象奔放……在梅江區西陽鎮新聯村,有一群人正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點石成金”,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同時,也通過這份工作,改善了現在的生活,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這一群人,都是從市特殊教育學校畢業的聽障殘疾人,但他們手中有畫筆、心中有夢想,而“藝術新聯鄉居綜合體”項目,就是他們用畫筆實現夢想的平台。“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建了一個基地,為具有繪畫技能的殘疾學生提供就業、創作、展示的機會,他們的作品將被用於裝飾河道、村道、田野等,助力企業打造一個集學生實踐、采風創作、休閑旅遊為一體的美麗藝術鄉村。”鳳鳴新聯文旅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祿文告訴記者。
除了積極搭建平台,我市還充分落實殘疾人就業創業補貼。2016年,將扶持2000名殘疾人自主創業就業列入十件民生實事,共計籌集專項資金500萬元,助力2130名殘疾人創業就業。此後,每年爭取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殘疾人就業基地及廣東省“眾創杯”(殘疾人公益賽)晉級複賽項目、“客家菜”烹飪培訓班學員創業項目、盲人保健按摩項目等,為更多殘疾人堅定職業發展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當前,我市更是緊緊把握出台《梅州市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的政策東風,殘聯、人社部門積極聯動,踐行初心使命,為殘疾人創造更多提升職業技能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實現價值。(記者 劉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