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城區泮坑風景區,水清岸綠,猶如一幅美景圖。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是梅州百姓的幸福靠山。梅州境內河川交錯、河流眾多,分屬韓江、榕江、東江3大水係,集雨麵積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達53條(含韓江幹流)。今年以來,我市全麵落實河長製、湖長製,深入實施“清四亂”、“五清”、守護“最美家鄉河”等專項行動,高質量推進萬裏碧道建設,河湖麵貌明顯改觀,切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省前列。
多舉措整治
推進河湖問題治理
走進黃塘河黑臭水體整治現場,工程隊正在河床上加緊鋪設截汙管道,為下一步設置水下草原、打造景觀節點作準備。河岸旁,水質淨化廠主體工程完工,正在進行拆架,設備設施已進場調試,即將在近期開啟試運行。昔日的“臭水河”將迎來變身時刻。
2018年11月,我市簽發的第1號市總河長令,重點針對非法排汙口、水麵漂浮物、底泥汙染物、河湖障礙物、涉河湖違法違建等問題,強調要持續推進“清四亂”“五清”專項行動,守護“最美家鄉河”,以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清四亂”專項行動方麵,我市排查出流域麵積在10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四亂”問題共513個,銷號率為100%;流域麵積1000平方公裏以下河流“四亂”問題675個,至目前上報銷號575個,銷號率85.2%。“五清”專項行動方麵,截至11月底,“清汙”工作完成整改任務163個,占總任務量95.3%;全市累計投入3299萬元開展“清漂”專項行動,至目前清理河道長度約921公裏,清理水麵漂浮物約24萬噸,實現了主要江河無成片漂浮物的目標,並建立河道保潔長效機製;“清淤”工作是以黑臭水體為重點,全市10宗底泥汙染物清理項目已100%完成,累計清理淤積河道長度91公裏;規模以上河流“清障”“清違”工作任務也已全麵完成。
河流出問題,根源在岸上。在全麵實施河長製、湖長製工作中,我市各級各部門聯動,告別“九龍治水”,合力推進城鄉汙水處理和黑臭水體整治、汙染防治和監督管理、畜禽養殖和農業麵源汙染的整治與防治、水源涵養林建設等工作,將問題解決在源頭,水環境生態持續得到修複改善。2019年1月至10月我市水環境質量排名全省第5名,比去年同期上升2位;3個國考斷麵、10個省考斷麵和26個市考斷麵水質均值優良率均為100%。
建萬裏碧道
打造水清岸綠美景
在全力推進河湖問題治理同時,我市又規劃了8個“萬裏碧道”建設試點項目,致力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美景。
丙雁大堤景觀提升工程是我市唯一省級碧道工程試點,一期工程全長約2.5公裏,目前已投資7000多萬元。記者日前在工程施工現場看到,柚子洲頭已開始進行綠化,一片柚子樹紮根在親水護岸,深粉黛綠的景觀植被栽種在花基上,一旁的連廊也已落成粉刷一新。“我們現在是綠化和堤下沿路建設同步施工,搶抓冬季施工黃金期,確保一期工程的綠化和景觀提升工程在春節前完工。”梅縣區水務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整個項目建設注重體現安全、美觀、生態和親水等要素,“堤防主體加固工程量最大,此外我們在建設親水護岸過程中又通過加設格賓籠強化生態防護,為更多的水生物提供棲息、生存繁衍的空間”。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碧道建設總體規劃報告,形成本市域碧道一張圖。全市各縣(市、區)碧道工程試點也將在2019年底完成部分樣板段建設任務。
今年我市河長製、湖長製工作在創新舉措、信息化管護等長效機製方麵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梅州河長”APP平台自今年4月1日上線運行以來,有效服務於各級河長和河長辦工作人員指揮調度、河湖信息查詢、河長巡河和業務處理等工作。據統計,我市各級河長通過“廣東智慧河長”“梅州河長”平台累計開展巡河19385次,發現問題633宗,處理605宗,處理率達95.6%,河長製、湖長製工作從“有名”轉向“有實”。(首席記者 張 柯 記者 楊 敏 通 訊 員 溫友君 張 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