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廣東漢劇振興發展戲曲晚會上表演的廣東漢劇《樊梨花》選段。
(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騰江 攝)
六十載風雨砥礪,一甲子春華秋實。廣東漢劇院建院60周年來,黃桂珠、梁素珍、李仙花、張廣武、黃麗華、管樂瑩等一代代名家、名角在漢劇的舞台上耕耘出彩,為廣東漢劇事業奉獻藝術青春。正是他們的堅守,使得這朵“南國牡丹”芬芳豔麗,花開滿園,香飄四海。
廣東漢劇,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是廣東三大劇種之一。“在新中國成立前,廣東漢劇處於沒落的境地,新中國成立後,重新獲得了生命。”提起廣東漢劇院60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漢劇代表性傳承人梁素珍眼角有些濕潤。
1957年,廣東漢劇首次進京彙報演出,就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牡丹”。1959年,廣東漢劇院成立。“這時,已挖掘、整理了一批傳統劇目,湧現了一批璀璨奪目的優秀廣東漢劇藝術家,廣東漢劇發展慢慢步入正軌。”梁素珍說。因表演精湛、唱腔獨特,黃桂珠成為廣東漢劇史上的“一代名伶”。1965年,廣東漢劇“二進京”,表演現代小戲《一袋麥種》,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同誌的接見,並獲得了高度評價。
十年“文革”,廣東漢劇步入十年“寒冬”。但隨著改革春風的到來,廣東漢劇開始迎來了真正的春天。“改革開放後,大家看戲熱情高漲,經常一票難求。”本地老戲迷魏日輝今年80歲,他說,那時廣東漢劇正值繁榮期。在這個時期,梁素珍塑造了一係列端莊、秀美的女性形象,如《盤夫》中的嚴蘭貞,《花燈案》中的陳彩鳳、現代戲《一袋麥種》中的春梅等形象深入人心,並形成了廣東漢劇“梁派”表演藝術,蜚聲海內外。梁素珍成為廣東漢劇院第二代名角代表。到了20世紀80年代,演出市場非常飽滿,藝術對外交流頻繁,廣東漢劇的舞台上“五朵金花”劉孟慈、李仙花、楊秀微、梁蓮香、鄒勇開始嶄露頭角。
步入20世紀90年代,在全國戲劇不景氣的情況下,廣東漢劇卻逆流而上,綻放出李仙花、楊秀微兩朵豔麗的“梅花”,可謂奇特。李仙花更以“二度梅”的美譽,成為廣東漢劇院的第三代掌門人。正是這兩朵梅花,讓天下人知道了“南國牡丹”廣東漢劇的藝術魅力,也讓廣東漢劇開啟了從“高原”邁向“高峰”的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國家到地方相繼出台了一係列的政策文件,為廣東漢劇發展提供了新空間,助推廣東漢劇“傳下去”和“邁出去”。以張廣武、黃麗華、管樂瑩為代表的新三代順勢而為、乘勢而上。
2013年,廣東漢劇院改製成為“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進入新時代,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不僅創作了不少謳歌黨和國家,反映客家鄉情民俗人物,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精品力作,還在表現形式、唱腔設計、表演藝術、舞美燈光上進行“微創新”,讓廣東漢劇這一古老劇種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60年來,在幾代表演藝術家的堅守下,度過了低穀期。如今,已迎來了廣東漢劇‘第二春’,不管人才還是精品,都在朝著蓬勃發展的方向前進。”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胡琦說。(記者 林麗妙 林婉萍 見習記者 丘佳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