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登記是一個地區營商環境的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它衡量著企業取得土地房產等所需的流程、時間和辦理費用,可評估一個區域的土地管理質量。今年以來,我市自然資源係統通過“四減少四提升”等一係列改革舉措,努力構建流程優化、信息透明、共享高效、便企利民的不動產登記營商環境。
優化流程
“一窗受理”邁入2.0模式
日前,不動產登記部門通過與稅務、住建部門係統對接數據共享,告別以往“後台人工對接”的物理性“一窗受理”,升級為流程集成、信息集成的2.0模式。這個係統很快在全市不動產窗口運行。
“以前來辦理不動產交易登記,需要向稅務部門和不動產登記中心提交重複的資料,還要10天左右才能拿證。現在隻需提交一次材料在一個窗口辦理,一天辦證三天內拿證,太方便了。”剛在梅縣區不動產登記中心體驗“一窗式速度”的房產中介黃思挺說。
“在改革優化過程中,我們將首次、轉移、變更、預告、抵押、更正、異議等登記整合為‘受理、審核登簿、繳費發證’3個環節;將查封、注銷等登記整合為‘受理、審核登簿’2個環節。”市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沈福彬介紹,該局從“優流程、簡環節、壓時限”入手,打造了“前台統一受理、後台限時辦結、數據信息共享”的不動產登記服務模式,針對8大項88小項登記類型,進行流程優化。
目前全市除房屋首次登記、涉及曆史遺留問題、非公證繼承外的不動產一般轉移登記、抵押登記時限分別實現4天、2天辦結,今年至今全市不動產登記總量超15萬份。
減證便民
讓群眾少開證明少跑腿
對能夠通過信息共享獲得的證明、備案、核準等材料,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交身份證、營業執照等證件複印件,群眾在辦理預告登記、一手房轉移登記時,無需再提交網簽合同……為紮實開展“減證便民”服務,我市自然資源係統全麵清理各類“奇葩”證明、重複證明和無謂證明,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蓋章、確認、告知等材料。同時,自2018年9月起,全麵開放測繪服務市場,免收二手房交易補充權籍調查測繪費用。
市自然資源局聯合多個單位企業推行“不動產+金融”和“不動產+房企”服務新模式,讓不動產登記服務延伸到30個房企窗口、94個銀行網點,使不動產預告登記、一手房轉移登記、抵押登記等事項在開發企業、銀行網點直接辦理,讓群眾少跑腿。
數據共享
實現線上線下互融互通
“目前市本級已實現與住建、稅務等部門在不動產登記信息、網簽交易信息、繳稅信息方麵的實時互通共享,今年9月與市財政局共建‘互聯網+在線支付’,開出首張財政電子票據。”市自然資源局局長梁維介紹。為深化“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服務,自然資源係統按照“信息互通、數據共享”的要求,減少“信息壁壘”,破除“信息孤島”,實現不動產登記信息實時共享和動態查詢。
此外,市自然資源係統還開通梅州不動產登記微信公眾號,實現不動產登記相關規定、辦事指南等政策宣傳及登記事項辦理進度等信息查詢,還可實現個人房產登記信息掌上查詢。在市行政服務中心大廳和工行梅州分行營業大廳配備了自助查詢機,群眾持身份證即可查詢打印個人房產信息。上線“粵省事”實現信息共享,群眾可通過粵省事查詢到梅州市範圍內所有已登記的個人房產。通過這些舉措,不斷加快業務“上網”,促進線上線下互融互通,不斷努力實現服務24小時不打烊,提高效率提升便民度。(記者 楊敏 吳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