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師附小學生在科技室內製作機器人。(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林翔 攝)
20日,梅州市第六屆科技工作者代表大會即將召開,我市科協將開啟新篇章。回顧過去,全市科協工作在市科協引導下始終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以科協係統深化改革為契機,依托學術交流、科普等多元平台,打造科技“金品牌”,建設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科普e站、科普惠農平台、學會科技服務站等一批科技服務項目,積極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紮實推動科學傳播普及,主動聯係和服務科技工作者,助推我市科技高質量發展。
精準發力
學術經濟效益不斷提升
豐順縣嘉洪農林有限公司科普基地坐落於巍巍蓮花山脈,依托科研機構,該基地大力推廣研發和文化科普,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助力鄉村振興。
豐順縣嘉洪有限公司科普基地是我市企業、農村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目前,我市共建成了院士團隊創新創業驛站1個,建立蘭花、臍橙、蜂蜜、茶葉等學會科技服務站9個,以及廣東寶豐陶瓷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五華“華創彙”科技孵化產業園、廣東冠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大北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埔縣通美實業有限公司、梅州市飛龍果業有限公司等省級以上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6個,助力我市科技“陣地”建設。
據統計,市科協五大以來,我市科技工作者“上山下鄉”開展各類種養技術培訓研討近500場次,培訓超過6萬人,輻射帶動農戶近10萬家。
搭建平台
實現全民科學素質提高
在金山小學科技節,日晷、蒸汽輪船等小發明琳琅滿目;江南街道紅光社區的“科普e站”,居民正圍著大屏幕瀏覽科技實時資訊、聽取在線專家課程解讀……五年來,科學普及的觸角已深入到學校、鄉村、社區,打通基層科普“最後一公裏”。
“除了不斷豐富‘科學知識下鄉’、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小學創客創作比賽等科普‘老品牌’,我們還組建了科技誌願者服務隊,聯合相關單位、企業,讓科普走進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讓老百姓入眼、入腦、入心,努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市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包括全國科普日、科普活動周等主題科普活動,五年以來,我市累計組織活動1100多項,受益人數超過10萬人次。
同時,通過創新升級手段,不斷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在我市校、社、村試點建設“科普e站”10個,有效增強全市公民科學素質。紮實推進創建科普教育基地活動,全市已命名全國、省級和市級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範社區達193個。
“我們還與梅州電視台聯合開辟《梅州科技》《科普大篷車》等欄目,形成‘大眾傳媒’科普品牌。”市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品牌打造、活動加持,集聚社會資源,有效擴大科普傳播圈,為市民提供多種親曆、參與、體驗科學的機會和場所。
提升服務
用心用情培育科技人才
科技強國,人才興邦。我市各級科協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積極培育舉薦和表彰優秀科技人才,大力宣傳先進科技人物,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據了解,市科協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慰問科技工作者活動,深入基層,加強與老科技科普工作者、科協會員的溝通聯係。以“科技工作者之家”為陣地,紮實推進提升基層科協組織力“3+1”工作,將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技站站長等“關鍵人物”吸納進入科協領導機構兼職掛職,形成科協組織有效聯係服務、團結引領衛生、教育、農業等各領域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局麵。
同時,積極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議題,開展科技調研,舉辦促進科研的技術、成果和專利轉化的各類學術交流活動200餘場次,參加活動的科技工作者達5萬多人次。(記者 林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