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辦法官實地查看現場,了解案件情況。(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蕉嶺法院供圖)
承辦法官在三圳鎮順嶺村村委會開展巡回審判。
蕉嶺法院聯合三圳鎮政府、縣自然資源局召開樹木遷移暨耕地集中整治專題研判會。
蕉嶺縣著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零散土地進行集中連片整治,讓閑田煥發新活力。(丘林強 攝)
溫暖的陽光透過雲層,灑落在田野之間,一片片平整寬闊的農田,一株株綠油油的玉米苗整齊排列,翠綠的葉片在微風中搖曳,長勢喜人。
“張庭長,土地統一平整後,這裏都種上了玉米苗,150多畝土地,盤活啦!”蕉嶺縣三圳鎮順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鍾雙英興奮地說。周圍的村民也笑著說:“我們就等著豐收呢!”
半年前,這裏的樟樹還東一片西一片,將100多畝土地切割得零零碎碎,遮天蔽日的樟樹下,農作物常年不見陽光,荒草比人還高。
難題:十年樟樹挪不動
“他的樹擋住了光,樹根也鑽過來,我的田根本無法種東西。”陳某忠氣憤地說。“你的田在我兩塊地中間,采光哪有問題?真遮擋的話,你砍掉伸過去的樹枝呀。”陳某文囔囔道。
“我們與陳某文多次協商,每次他都承諾會移樹,但總是沒下文。”“陳某文還欠著我們好幾年的田租呢。”……在順嶺村“示範訴訟+類案調解”巡回審判現場,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講述遇到的難題。
據了解,陳某文於2011年承租了10多戶村民的耕地用於培育樟樹,間隔種植麵積達10多畝。後因市場低迷苗木滯銷,小樹苗逐漸長成10多米高的大樹,樹冠遮蔽陽光,樹根蜿蜒綿亙,導致“左鄰右裏”的農作物無法生長。因陳某文始終未積極處理,陳某忠遂訴至法院。
新鋪法庭接到陳某忠的訴訟後,庭長張彬洛第一時間組織幹警到案涉土地進行現場勘驗。經過勘驗,被告種植的樟樹緊挨著原告的耕地,樟樹根深葉茂,確實影響了原告耕地內種植農作物的采光、生長。
在現場勘驗過程中,張彬洛注意到附近存在分片間隔種植的樟樹林。經進一步核查確認,該片樟樹係陳某文同期栽種,但由此引發了多重矛盾:其中10多戶村民因樹木遮擋影響采光,正籌備對陳某文提起訴訟;另有10多戶村民則因土地租賃費用問題與陳某文產生爭執,雙方矛盾持續發酵。
“案情都比較簡單,一紙判決不難。但這20多戶村民與陳某文的矛盾,是日積月累的瑣碎摩擦,判決未必能徹底消弭紛爭。”張彬洛心裏很清楚,這些矛盾若是得不到實質性化解,進入執行階段強製移栽樹木難度大,且耗時耗力。如何“一攬子”解決問題,成了張彬洛的案頭事。
破題:“巴掌田”變身“連片田”
“這些矛盾有好幾年了,我們調解過很多次,但都沒能解決。主要是近年苗木銷售行情慘淡,移栽費用高,陳某文願意調解但又無力移栽並複耕。”走訪中,村幹部詳細告訴張彬洛這些矛盾糾紛的前因後果。在了解到矛盾症結及發展經過後,張彬洛決定轉變辦案思路,尋求第三方協助。
“如果樟樹都移除了,這150多畝的耕地可就連成整片,整齊咯。”村民隨口一句感慨,本是無心之語,卻如石子投入張彬洛的心湖。當前,蕉嶺是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縣之一,何不乘著這股東風,盤活這片土地,助力鄉村振興呢?說幹就幹,張彬洛迅速聯係三圳鎮政府、縣自然資源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召開現場協調會。
“這些樟樹將這片耕地切割成碎片地,若整合,南北貫通有150多畝地。之前,我們也想將這片耕地列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但也是因樟樹問題未能推進。”三圳鎮黨委副書記張偉凇指著眼前的耕地歎息道。
“複耕、改良這大片的土地,僅靠村民的力量,難度還是很大。”“這片耕地近河、近路、近城,優勢很明顯。”“現在正值夏季,不宜移栽樹木。”……望著眼前荒草叢生的耕地,大家心中滿是可惜,但也更堅定了整治的決心。
如何移栽樟樹?如何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適合種植什麼農作物?現場會上,大家提建議、商對策,一起研討方案,最終形成以“土地平整+產業發展”為落腳點,“四統一”(即統一移植、平整、改良、種植)的初步方案。
方案雛形已成,但如何引導村民合理預判訴訟結果,如何依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說服村民主動參與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張彬洛決定開展巡回審判,邀請20多戶村民旁聽庭審,引導雙方當事人、村民們合理預判訴訟結果;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及鎮、村幹部共同參與調解工作,並適時提出解決方案。
“這土地整治後還是我們的嗎?”“統一平整耕種後,收益怎麼分配?”……調解現場,麵對村民的提問,張彬洛、張偉凇等人耐心細致地從農田保護、與鄰為善、鄉村振興等角度分析利弊,釋法明理。
“他不交田租也不移栽,我們既沒法耕種也沒法出租,都好幾年了。如今政府牽頭協調統一移栽、平整、改良,這是再好不過的事了。”一番解釋後,第一個願意“吃螃蟹”的是村裏的“叔公頭”陳伯。“村裏現在還在田裏勞作的基本是中老年人了,都還是采用傳統的耕種方式。如今有這麼好的政策,有助於本村的發展,我們一定要大力支持。”陳伯表示。村民們細算經濟賬,並在陳伯的帶動下,最終同意將自家的耕地納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區域。“這些樹木就交給第三方幫忙移栽、複耕,權當支付相關費用。”一直在旁邊默默聽著的陳某文,權衡了一番,“另外,我會盡快湊錢支付清欠下的田租。”隨著陳某文的話音落下,張彬洛舒了口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巡回審判不僅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也促使20多戶村民與陳某文當場達成和解,“巴掌田”變身“連片田”指日可待。
解題:撂荒地種上玉米
“該案不僅‘一攬子’解決了村民們10多年來的矛盾糾紛,也為‘巴掌田’的綜合整治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我鎮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土地資源高效配置起到積極作用。”張偉凇對蕉嶺法院主動延伸司法職能的做法讚不絕口。
矛盾糾紛解決了,但事情還未了。因時值夏季,不宜移栽,且施工時大型機械需經過其他村民的耕地。幾經商榷,最終確定秋收後入場施工。“雖然案子結了,但還未施工移栽,我們要繼續跟進,要一竿子插到底。”案件複盤總結會上,張彬洛如是說。
白駒過隙,轉眼秋收已畢。聯係施工隊、開展外圍工作、準備玉米秧苗,移栽、回填、平整、改良、挖壟、種植……“一碗泥巴一碗飯,我們農民就是見不得土地荒著。”看著挖掘機一挖一翻一推,土地就被抖擻疏鬆開來,陳伯開心地笑了。經過半個多月緊鑼密鼓的施工,這片“沉睡”的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一排排玉米苗隨風搖曳,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充滿希望與生機的故事。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近年來,蕉嶺法院以求極致的精神做實定分止爭,凝聚“1+6+N”的解紛合力,發揮“一竿子插到底”的勁頭,將土地糾紛化解在田間地頭。2024年以來,蕉嶺法院新鋪法庭在轄區三圳鎮、新鋪鎮適用“示範訴訟+類案調解”機製源頭化解糾紛272件,新收訴訟案件同比減少34.96%。“向前促進糾紛源頭化解、向後促進糾紛實質化解,把定分止爭做深、做實,張彬洛法官做到了!”說起案涉土地的綜合治理始末,張偉凇不禁豎起了大拇指。(記者 楊喬穎 通訊員 徐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