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隍鎮發揮社會資源優勢,加力提速推進典型鎮建設。(吳騰江 攝)
豐順縣美聰電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新上線的全自動化設備拉開了企業新一輪技改提能、智造煥新的序幕。(受訪者供圖)
湯坑鎮橫東村聚焦“山水田園,和美橫東”規劃布局,全力以赴推動“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各項工作落地見效。(高訊 攝)
建橋鎮鄭屋村滿目新景,麵貌日新月異,美麗蝶變的背後,是群策群力推深做實“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的生動實踐。(王銳 攝)
在豐順縣法院訴訟中心,以人齊,物齊,製度齊,推出了多元調解便民利民服務。(高訊 攝)
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加快推動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技術創新、綠色化改造;留隍鎮發揮社會資源優勢加力提速推進典型鎮建設;湯坑鎮橫東村聚焦“山水田園,和美橫東”規劃布局,全力以赴推動典型村建設各項工作落地見效;建橋鎮鄭屋村為穿村而過的206國道沿線“赤膊房”穿衣戴帽,一棟棟房屋扮靚了精致“妝容”……
今年是“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推進、實現全麵突破的關鍵之年。豐順縣緊扣產業集聚發展、基礎設施短板補齊、人居環境優化等關鍵議題,更好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努力在消薄縣中走在全省前列。
智能製造 推動工業產能躍升
一台台精密儀器高效運轉,機械手臂不時揮動,取、夾、放等操作一氣嗬成……走進豐順縣美聰電子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隻見10餘台自動點膠機“手舞足蹈”,一伸一曲間快速完成鼓紙邊材的抓取、上膠等動作,技術人員配合機器進行操作和巡檢工作,現場繁忙而有序。
美聰電子生產車間新上線的全自動化設備,拉開了企業新一輪技改提能、智造煥新序幕。“它的優勢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產能和品質,以前是一個人一天做一萬個左右,現在自動化設備一天產能在三萬個左右,今年產值預計增長20%。”豐順縣美聰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誌雄說。
美聰電子是一家以從事專用設備製造業為主的企業,過去主要采用傳統生產方式,依靠的是工人的經驗和技術,效率低、利潤少,品質也不穩定。如今,企業通過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逐步實現從“製造”到“智造”,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單純靠人力的話,企業在市場上沒有任何優勢。”郭誌雄說,依靠自動化設備,可以更好地發揮企業自身優勢,彰顯企業特色。下一步,企業還將進行全麵改造,例如建設無燈工廠等,實現全麵自動化,用創新去贏得市場,不斷提高競爭力。
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培育壯大更多新興產業,也需要對傳統產業不斷轉型升級。據了解,自啟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以來,豐順縣聚焦智能製造、電子電聲、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提質增效和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深入開展需求摸排,精準製定分類分行業服務舉措,支持企業圍繞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生產效率、改善生產環境等方麵加大技術改造投入,推動設備更新升級,以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與此同時,作為工業發展的“主戰場”,豐順產業園區堅持產城融合、城產一體的發展思路。憑借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卓越的區位優勢,經過多年深耕,園區分塊布局了電子電聲和裝備製造產業、綠色飼料和食品加工產業、新型電子產業、綠色低碳新型建築材料產業以及綠色鋼鐵產業。目前共引進年產值達35億元的立訊精密和雙十科技、威富集團、立能派等工業企業146家。
集聚合力 共繪振興“同心圓”
鳳凰山下,韓江一水似帶穿過留隍鎮。豐順縣留隍鎮地處梅州與潮州、揭陽交界處,扼韓江、潮梅的水陸要衝,鍾靈毓秀,物阜民豐。
加快推進東留堤岸綜合整治工程和S227線道路升級改造,紮實推進騎樓古街改造和東留街道環境提升、穿衣戴帽;規劃建設口鋪新埔鄉村振興示範點、鄉村產業社區、新鳳凰溪康養中心等項目,打造溫泉度假旅遊發展區;規劃建設茶背新型綠色建材產業園,打造生態工業經濟發展區……
留隍鎮入選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以來,深挖典型鎮村的特色和優勢,圍繞堅持黨建引領、完善鎮村規劃、強化產業培育、集聚社會資源等方麵,聚力建設“百千萬工程”典型鎮,繪就城鄉發展新畫卷。近年來,一個個社會投資項目、實體經濟項目在豐順縣留隍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留隍的建設離不開外出鄉親的財力支持,更離不開他們的智力支持。”留隍鎮黨委書記許能洪表示,引導外出鄉親助力社會公益,鼓勵他們反哺家鄉、造福桑梓成了留隍鎮推動“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力量。
為激發外出鄉親參與家鄉建設的熱情,今年以來,留隍鎮黨政“一把手”掛帥,多次走訪外出鄉親,大力開展回鄉投資興業工程,2024年春節前後主持召開2次座談聯誼等活動,累計走訪外出鄉親32人次。
今年4月,留隍鎮成功舉辦豐順縣社會力量助力“百千萬工程”係列活動,總投資27.91億元的韓江中學、留隍鎮市民中心、飲水工程、迎賓大道、葛布中心公園、釋迦山文旅項目集中開工,開啟外出鄉親組團式投身“百千萬工程”新篇章。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留隍鎮累計發動外出鄉親捐資33.9億元實施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等項目35個。
環境整治 鄉村“顏值”再提升
穿村而過的206國道,沿線“赤膊房”穿衣戴帽,一棟棟房屋扮靚精致“妝容”,白牆黛瓦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明媚;三溪彙流,靜水圍幽,逐水漫步小道,綠植遍布其間,十裏花溪美景讓人流連忘返;農家庭院錯落有致,院內繁花盛開,綠意盎然,繪就村居美好“院”景……
走進“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豐順縣建橋鎮鄭屋村,滿目新景,麵貌日新月異,美麗蝶變的背後,是群策群力推深做實“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的生動實踐。
“一直以來,鄭屋村委會辦公樓至鄭屋橋段道路窄、會車難,困擾著周邊住戶出行,群眾改造意願強烈。”站在鄭屋村委會辦公樓前,建橋鎮黨委副書記劉儀商指著村口寬敞的柏油路說。
路通人心通。“百千萬工程”要獲得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就必須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如今,該道路擴寬改造升級已基本完成,6米寬的硬底化村道徹底解決了會車難問題,實現小“讓”促大變。
“村委會門口這條單車道是大家日常出行的主要通道,以前道路狹窄,兩邊都是圍牆,遇到會車就麻煩。”村民鄭春活告訴記者,村道升級改造變成雙車道,大家出行方便了很多。
據統計,該村共有5戶群眾主動讓地,3戶自行拆除圍牆,1戶群眾更是自願拆房支持村道改造,以實際行動參與家鄉建設。
農房風貌提升是典型村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
鄭屋村在做好農房情況排查登記的基礎上,全麵摸清“赤膊房”底數並登記造冊,通過重點先行、循序漸進、以線擴麵的方式,因村施策、因地製宜製定農房風貌提升方案。
“我們積極宣傳發動鄉親參與房屋改造,由村委會牽頭簽訂共建協議,由政府給予一部分資金支持,改造戶籌集一部分資金,把房子牆體統一粉刷,進行外立麵提升。”鄭屋村黨支部書記鄭創軍介紹道。
“截至目前,鄭屋村已完成第一期國道和村主幹道沿線的115棟房屋風貌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實現了大變樣。”劉儀商說。
多元調解 築牢社會穩定基石
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出台獎學辦法;在祠堂喝茶聊天中,敞開心扉,化解矛盾……近年來,湯西鎮雙湖村廣湖寨五姓祠“敦和堂”成了當地村民的議事平台。“有事祠堂坐、矛盾談笑解”成為該村村民的共識。
“客家祠堂不僅承載著家族的榮耀和村規民約,更是村民的精神家園。”豐順縣委政法委副書記徐淑斌表示,村民對祠堂都懷有敬畏之心,再對祠堂注入新時代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兩者相輔相成,村裏的事就能迎刃而解。
近年來,豐順縣按照省委政法委確立的“1+6+N”工作體係,創新“N”的新課題,充分挖掘“五姓祠”這個“N”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這一做法,深入貫徹落實“黨建帶群建”宗旨,確定五姓祠“敦和堂”為改革創新典型項目進行培育,對其做法進行總結提煉,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模式。
“基層治理,我認為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通過實踐走出一條符合高質量發展之路,創新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工作開展落實。”徐淑斌表示,“如今,五姓祠不僅是鄉村治理和村民議事的‘主要戰場’,還是鄉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陣地’。”
“真沒想到這麼方便就把事情解決了,還不用交訴訟費,我給你們的服務點個大大的讚。”在豐順縣法院人民調解室,調解員正在與雙方當事人溝通,擺事實、講道理,反複做當事人的工作。經過調解員耐心調解,最終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
“訴前調解形式方便靈活、程序簡便,它的顯著特征是可以化幹戈為玉帛,不像訴訟程序那麼劍拔弩張,調解員居中溝通、情理交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豐順法院審管辦工作人員徐略軍表示,訴前調解糾紛立“訴前調”案號,調解結案後,不收取受理費。經調解形成的調解協議具有約束力,雙方可共同申請司法確認,符合法律規定的,由法院出具法律文書。
近年來,豐順縣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紮根基層、貼近群眾、靈活便捷、及時高效的作用,著力在調解隊伍、組織、方式、文化上下功夫,創新打造“有人解事、有地說事、有法辦事、有效息事”的“豐調語順”調解工作法,促進矛盾雙方息爭止訴,推動矛盾糾紛高效就地化解,及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打響豐順“和順之城”品牌。(記者 王銳 特約記者 鄭坤 卜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