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大埔縣委組織學生參觀大埔縣博物館。
萬川愛心協會開辦“小小鑼鼓隊”培訓班,深受孩子們喜愛。
在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學生在體驗非遺文化。
大埔縣共青團員深入中小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團大埔縣委組織開展“ ‘青’火不熄 護‘苗’”成長行動
去年底,大埔縣被省農業農村廳、團省委確定為“關愛幫扶脫貧兒童護苗行動”試點縣。
聚焦脫貧兒童所需,去年以來,大埔縣彙聚多元力量,堅持用心用情服務,以機製構建、陣地完善、對象摸排、隊伍建設、活動開展為抓手,持續深化“誌願家長”結對關愛行動,不斷提升脫貧兒童關愛幫扶質量,提升脫貧兒童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助力少年兒童健康發展、快樂成長。
聚焦需求 提升關愛服務質效
“我想要一雙新的運動鞋”“我想要一個新書包”“我想去看看村子外麵的世界”“我想要爸爸媽媽早點回家陪我”……前不久,在大埔縣光德鎮的一所小學裏,一群學生圍坐在一起,認真地說出自己的心願,臉上滿是笑容和期待。這是大埔縣“關愛幫扶脫貧兒童護苗行動”中的一個特別活動——微光行動。團縣委的工作人員以及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們將這些簡單而質樸的願望一一記錄下來,並將對照孩子們的心願一一幫助他們實現。
為打開脫貧兒童的視野,今年6月,團市委、團縣委等單位聯合開展關愛幫扶脫貧兒童研學活動,組織30名大埔縣“護苗行動”脫貧兒童前往梅城開展研學活動。
今年暑假以來,大埔縣還組織100餘名脫貧兒童參觀三河壩戰役紀念園、重走紅色交通線、看望退伍老兵、學唱紅歌和聆聽革命故事等,引導脫貧兒童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厚植愛黨愛國的深厚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在省農業農村廳的大力支持下,“百千萬工程”縱向幫扶協作駐大埔縣工作隊協調廣東省鄉村振興基金會,為大埔縣脫貧兒童家庭捐贈1400多份愛心物資。團縣委聯合縣婦聯,積極組織返鄉大學生、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和“愛心媽媽”通過自護教育宣傳活動、走訪入戶等方式,為大埔縣脫貧兒童家庭送上成長“小心意”。
“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能讓脫貧兒童感受到關愛。”據團縣委相關負責同誌介紹,結合孩子們的需求,團縣委從全縣脫貧兒童摸排的實際情況出發,籌劃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努力打造契合大埔實際的護苗行動品牌項目。
依托社會力量、各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雙百”社工、學校老師等多方資源,大埔打造了“12355青少年服務平台”線下陣地,並成立“大埔縣心理健康服務隊”,通過日常派駐、撥打熱線電話或視頻連接等方式,將區域服務中心心理谘詢、法律援助、困難救助等服務觸達脫貧兒童日常。
於脫貧兒童而言,情感嗬護和物質關愛都重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是團縣委開展護苗行動中的一項重點,比如在聯合廣東金融學院“雙百行動”實踐隊開展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中,通過生動有趣的圖片視頻、心理遊戲、心理互動講解等形式,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全麵發展。
此外,為有效解決脫貧兒童居住環境較差問題,團縣委積極開展“學習環境微改造”服務,為6戶7名脫貧兒童免費進行居住學習環境改造。
“喜歡什麼顏色呢?”“桌子這樣擺放好不好?”據團縣委幹部連敏介紹,在改造過程中,誌願者傾聽孩子的意見,根據實際需要和生活習慣確定設計方案,讓孩子喜歡、家長滿意。
今年以來,大埔謀劃了“黨建+護苗”“誌願+護苗”“公益+護苗”等一係列關愛幫扶脫貧兒童護苗行動主題活動25場次,惠及800名脫貧兒童;為90多名脫貧兒童完成新書包、新衣服、書籍等學習生活用品的“微心願”,為近200名脫貧兒童鏈接省、市研學資源提供“微陪伴”關愛服務,為700多名脫貧兒童提供安全教育、手工實踐的“微課堂”等誌願服務。
精準結對 彙聚更多幫扶力量
“愛心協會的叔叔阿姨們,看到你們每天用愛心將自己的生活變得有意義,我很自豪,也很幸運,本來我處於‘剪不斷、理還亂’的境地,看到你們付出如此心血,我又怎可辜負……你們的行動給予了我莫大的鼓勵和支持……”這是大埔縣的小美,寫給大埔縣萬川愛心協會的一封感謝信。
如何守護脫貧兒童,讓他們獲得社會更多關愛?關鍵是要凝聚多元力量,創新服務供給模式。自大埔縣“12355青少年服務平台”線下陣地建立以來,團縣委聯合萬川愛心協會、聚緣軒愛心協會等專業團隊開展“誌願家長”“愛心媽媽”等不同形式的幫扶活動,以團隊幫扶的方式為困境兒童提供精準關愛。
“誌願者要走進孩子們的內心,就要了解他們的身心特點,同時也要學習有效的溝通和教育方法。”萬川愛心協會副秘書長陳劭舒是“誌願家長”中的一員,她是一名退休的幼兒園教師,多年從業經曆告訴她,關愛幫扶脫貧兒童,關鍵在於多陪伴、多談心、多引導。
陳劭舒結對幫扶的小誌起初還在上小學。在陳劭舒的眼中,小誌是個懂事的孩子,但由於成長路上缺少親情的陪伴,性格有些內向。自結對那天起,陳劭舒就把小誌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她會時常留意小誌的情緒變化,也會定期關心他在學校的表現。此外她還會和小誌麵對麵談心,引導他多參加集體活動。有了“誌願家長”的陪伴,小誌漸漸變得開朗起來,他還在今年新學期開始的時候作為優秀學生代表上台發言。
“有愛的地方才是家,我們不僅要全心全意關注脫貧兒童的生活,還要讓孩子們在我們協會裏有家的歸屬感。”據萬川愛心協會創會會長丘牡香介紹,做好關愛留守、脫貧兒童工作,協會開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關愛服務活動,誌願者以“誌願家長”角色一對一幫扶受助學子,實行定人、定期、定責、包網格“三定一包”方式常態化開展幫扶工作,協會在推動愛心力量多元協同、愛心舉措精準可及、愛心建設擴麵提質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
該協會還聯合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無償為脫貧兒童進行文化藝術培訓,開辦了“小小鑼鼓隊”“小小漢樂班”“英語角”“古箏班”“跆拳道班”“快樂合唱團”等培訓班,共有500多名孩子參加培訓。
近年來,加入大埔關愛脫貧兒童公益事業的人越來越多。如今,萬川愛心協會自成立以來,已有注冊誌願者1000多人。“關愛脫貧兒童,最需要的就是有人一對一地去做個案。”丘牡香說,看到孩子們的成長,誌願者們也更有信心,下一步,協會還將對誌願者進行心理輔導培訓,讓他們有能力、有辦法更好地關愛脫貧兒童。
聚焦困境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大埔縣還舉辦了護苗行動“誌願家長”培訓班,不斷提升幫扶質量。據悉,培訓班重點圍繞留守兒童群體畫像中的三種顏色、如何快速建立谘訪關係(工作關係)、心理谘詢中的鑒別診斷技術概述等理論課程展開,通過案例分析和互動討論等形式,幫助誌願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
“誌願家長”代表學習到了更多有效的溝通技巧、危機幹預、增能服務等專業知識,這讓他們能夠更加科學有效地建立與結對兒童的信任,更加敏銳地感知脫貧兒童的需求並及時給予必要支持,通過培訓“增能”幫助“誌願家長”成為“智慧家長”。(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