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市委關於探索設立“產業村長”的工作要求,加快培育一批產業強村、經濟強村,豐順縣以縣委農辦名義印發《關於在全縣推行“產業村長”的實施意見(試行)》,鼓勵並支持各鎮(場)結合實際積極探索,選擇具有較好產業基礎和較高經濟管理水平,或者是具備較好發展潛力的村作為試點村,聘任“產業村長”。目前,豐順縣有市級“產業村長”聯係點1個,縣聘“產業村長”26名,其中第一批20名、第二批6名,各鎮(場)已聘“產業村長”65名,基本完成每個鎮(場)有1名以上“產業村長”的選聘任務。全縣縣聘“產業村長”培育“四上”企業11家,帶動就業人數2056人,跟蹤服務對接153人次。
“產業村長”一頭連著農村和農民,一頭連著市場和消費者,發揮著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他們的主要工作職責包括科學謀劃鄉村產業、積極推動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就地就業、強化產品產銷對接、助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本報記者近日專程采訪了徐奕政、張細清、黃加占、廖嘉臣等豐順4名“產業村長”。
徐奕政 探索現代育苗 帶動農戶增收
立秋過後,又到了新一輪蔬菜播種、育苗和管理的關鍵期。
在位於湯南鎮隆煙村的豐順縣特色蔬菜產業園威陽農業項目基地,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齊排列,棚內處處是工人忙碌的身影,大家分工明確,整理苗床、播種、栽培、管理……“產業村長”徐奕政介紹說,他們基地依托現代化育苗技術,可將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調節到有利於種子發育的最佳數值。
俗話說,“苗好七分收”。優質的菜苗可以提高蔬菜產量、保證蔬菜質量。“基地育苗的品種有茄果類、瓜類、番茄類和葉菜類等四大類。現在育苗都是集中育苗,比原來個人育苗省工省時,而且集中育苗瓜苗壯,成活率高,抗病能力也強。”徐奕政表示,品質是企業的立足之道,一株健康茁壯的種苗,能夠幫助種植戶在後期種植過程中降低成本。“從種子選購到播種,從培管到出品,都經過了嚴格的檢驗把控,確保產品可以追根溯源。”徐奕政說。
“通過‘工廠化’的育苗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推動蔬菜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園區化方向前進,而且能為當地群眾提供就近就業的機會,有效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徐奕政表示,目前園內蔬菜種植麵積穩定在6.1萬畝,產值10.04億元。威陽農業項目工廠化育苗年產量達5000萬株,年產值約200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麵積3000多畝,服務農田種苗供應麵積3萬多畝,帶動創業和臨時就業人數近3500人。
“如今,威陽農業項目正在加快推進二期工程建設,進一步擴大蔬菜育苗規模。建設完成後,優質種苗年產能突破3億株,服務農田麵積18萬多畝,實現年產值9000萬元。同時,可吸納穩定就業人數約200人,臨時就業人數500多人,每人年均可增收3萬多元。”徐奕政說。
張細清 做優青棗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村長”張細清在埔寨鎮埔南村經營的青棗園創辦於1999年,並於2008年成立豐順縣五昌種養專業合作社,主營台灣青棗標準化種植。如今,張細清依托物聯網技術+互聯網平台構建的數字農業管理模式,讓農業生產變得更輕鬆、更科學,以“領頭雁”的作用帶動當地發展青棗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三分種,七分管”。秋季是廣東台風頻發季節,此時許多青棗樹已經開花,正是修枝、綁枝的好時機。“前期陽光比較少時,我們青棗園於7月中旬開始點電燈補充光照。”張細清介紹說,合作社開發的青棗生產管理係統,記錄合作社的生產過程資料和數據,並進行生產和管理分析,讓生產數據“會說話”。“數字化平台的幫助非常大,我們經常根據平台顯示的酸堿度、溫度、濕度等數據,對青棗園進行科學化管理。”張細清說,通過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係統化整合農業生產流程,可以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農業效益。“有了這個管理係統,我也可以進行生產複盤,不斷地進步。”張細清說。
在不斷做大做強自身青棗園的同時,張細清還示範帶動周邊70多戶農戶參與青棗種植,輻射發展青棗種植麵積790畝,預計今年合作社青棗產量可達到45萬斤、產值約400萬元。不僅如此,作為早年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張細清創新引進台灣青棗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在當地發展了高新技術農業,也帶動了當地留守婦女和剩餘勞動力通過就近就業增收。在張細清的示範帶動下,目前埔寨鎮已是豐順全縣種植青棗麵積最大的一個鎮,成為名副其實的青棗產業“重鎮”。“作為‘產業村長’,今後將繼續盡心盡力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和家鄉公益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張細清說。
黃加占 深耕家庭農場 注重聯農帶農
眼下正值番薯成熟時節,在湯西鎮大羅村加占家庭農場,“產業村長”黃加占正忙著和村民們一起,趁著晴好天氣采挖番薯。隨著鋤頭的揮舞,一壟壟番薯翻滾而出,個個體態飽滿,好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黃加占介紹說,他種植番薯已有20多年,從一開始種植幾畝發展到現在的60多畝,已積累了不少種植經驗。眼下豐收的番薯品種“白皮紫薯”,就是他經過長期摸索和學習結出的“碩果”,畝產量能達到2000斤至2500斤。“我就住在附近,有空的時候就過來幫一下忙,賺一點補貼家用,一天工資有150塊錢。”正在加占家庭農場幫忙的村民黃大哥表示,在家門口就業特別好,可以實現務農、顧家、賺錢“三不誤”。
“自家種的番薯基本上供不應求。番薯采挖後,準備輪種玉米等農作物,保護地力。”黃加占說,現在番薯零售價能達到5元一斤,都是靠口碑和品質“掙到的”,主要通過電商渠道賣出去。“番薯一年種植兩季,番薯采挖後就輪作別的品種。除了玉米,還包括芋頭、大薯、芥菜和蘿卜等農產品。部分農產品會進行深加工,製成醃製品。”黃加占說。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當前,大羅村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壯大家庭農場2戶,規模化種植番薯、青菜、魚藤等經濟作物1000多畝,以產業興旺助力“百千萬工程”。黃加占表示,探索設立“產業村長”是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的創新舉措,作為一名“產業村長”,他將通過聯農帶農、產銷合作等形式,努力讓更多村民的腰包快點鼓起來。
廖嘉臣 科技品牌賦能 小橄欖大突圍
“產業村長”廖嘉臣通過廣東裕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橄欖協會,並經過“公司+協會+政府”聯合申報,成功取得“留隍橄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豐順橄欖”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榮譽稱號,為當地橄欖產品增加了附加值和市場認可度。
“‘留隍橄欖’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成功注冊,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廖嘉臣說,這能有效打破“留隍橄欖”市場大但較分散、品牌效益低的不利局麵。作為“90後”返鄉創業大學生,對於農產品如何發展壯大,廖嘉臣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在解決了品牌化發展的問題後,廖嘉臣把目光盯向了橄欖樹的管護和橄欖采摘上麵。此前,“留隍橄欖”存在管理粗放、農藥施用太多、橄欖林林相單一、橄欖樹幹高等情況,導致容易出現病蟲害、采摘困難、土壤板結等問題。這也成了廖嘉臣必須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此後,廖嘉臣在駐留隍鎮工作隊和科研單位的幫助下,對橄欖樹進行矮化改良,在枝幹上嫁接了新的優良品種。相比“土橄欖”,新品種橄欖在口感和產量上都有了明顯提升。“經過改良,高大的橄欖樹矮化為3米到5米高,不僅不影響橄欖產量,而且果農也可以更好地進行安全采摘。目前,已有1萬株橄欖樹完成了矮化改良。”廖嘉臣說,現在種植的“晚嘉橄欖”全省稀有,而且縮短了一半的生產周期,可以實現兩年開花、三年結果,“再也不用擔心采摘時存在人身危險和橄欖品相不穩定等情況了。”
此外,廖嘉臣還以《廣東省標準化試點示範項目管理辦法》為指導,推動“留隍橄欖”關鍵技術標準研製和應用,並進行大力宣傳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周邊橄欖從事者的技術水平和標準化意識,推動橄欖標準化種植模式向周邊地區輻射。在廖嘉臣推動下,目前,“留隍橄欖”標準化年產量達到520噸,年產值增長到4362萬元,帶動農戶1925戶,平均每戶增收1900多元。(記者 王銳 特約記者 鄭坤 卜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