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興寧市羅崗鎮潘洞村黨支部書記楊春泉還沒到上班時間,就已經提前到了村委,在辦公樓對麵的“愛心超市”先開始了他的“副業”打卡。整理完貨架後,他拿出手機拍下超市專屬筆記本裏的所需物資表,把村民需要代購的貨品發給鎮裏的大型超市,讓其盡快補足貨品,以滿足村民的日常需要。隨著潘洞村“幸福驛站——愛心超市”的開業,村民們“購物難”的問題得到解決。
潘洞村“幸福驛站——愛心超市”為偏遠山區村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受訪者供圖)
“幸福矩陣”再添一員
“我們近年來結合‘百千萬工程’建設提高基層治理水平,以開展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分類優化提升為抓手,圍繞群眾所想、所需、所盼,在滿足群眾基本辦事服務的基礎上,分類實施創建特色。”羅崗鎮黨委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該鎮總結前期開辦霞嵐村“幸福食堂”的經驗,加大力度創建羅崗“幸福”公益品牌的係列項目。如今,在臨近河源市龍川縣的潘洞村,黨群服務中心裏開設了“幸福驛站——愛心超市”。有效解決偏遠山區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也緩解了村中留守“一老一小”出門采購帶來的交通安全隱患問題,縮短了服務群眾的空間和距離,形成“民有所呼、我有所為”的工作局麵,為基層黨建工作賦能增效。
記者日前走進潘洞村“幸福驛站——愛心超市”,貨架上擺滿了糧油米麵、紙巾、洗衣粉等貨物,商品涵蓋了村民基本生活的各個方麵。“我們村離圩鎮比較遠,基本都是老人小孩,以前有個小賣部,但因為買東西的人少就關閉了。”77歲村民李鳳英告訴記者,村民日常購物要搭車到羅崗圩鎮,來回有16公裏左右,且山裏道路狹窄,出行比較不安全。有了愛心超市以後購物方便了許多,價格比到外麵購買便宜,還省了來回的車費。
在常住人口少的村,由於貨物流通不足,小賣部一般都難以正常經營。作為常住人口僅280多人的潘洞村,“幸福驛站——愛心超市”能否持續?早在設立“幸福驛站”之前,羅崗鎮黨委、政府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經研究討論,該鎮決定以“黨支部+企業+黨員誌願者”的模式來運行“幸福驛站”。即通過黨支部力量動員企業讓利於民,讓圩鎮超市以半公益的形式,以低於市場售價的價格為“愛心超市”提供商品。駐村黨員幹部、村黨支部的黨員以及黨員誌願者充當售貨員和配送員,發現貨品不足時及時登記,為村民記錄超市未上架卻需購買的貨品。圩鎮超市每周集中為村民送一次貨,駐村黨員幹部每周下鄉之前免費為村民代購急需物品並到圩鎮代領取快遞包裹,讓邊遠鄉村的群眾在村裏麵就能享受到圩鎮的生活便利,確確實實地感受到溫暖。
“積分兌換”愛心滿滿
“‘幸福驛站’設在位於村子中心地段、交通方便的村黨群服務中心,除了能發揮愛心超市的功能,還提供多項便民服務,如免費停車、行李寄存、便民飲水、休息調整等。”據潘洞村黨支部書記楊春泉介紹,考慮到村裏留守老人和兒童多的特點,幸福驛站提供了商品訂購、代拿快遞、代辦事件等服務,針對一些行動不便的弱勢群體,還可提供上門服務。
在聚焦為民服務,強化服務效能的同時,羅崗鎮黨委拓寬工作思路,將“積分製”引入到“愛心超市”物品兌換。該鎮出台了《潘洞村愛心超市積分管理實施細則》,結合村規民約等,通過積分兌換“愛心超市”免費生活用品的方式,提升村民在移風易俗、環境衛生、勤儉節約等方麵的參與率,進一步激發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
“‘幸福驛站’主要是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功能場所,因地製宜解決群眾困難,提供服務項目。”羅崗鎮黨委委員張幸華表示,該鎮將繼續結合群眾所需和鄉情實際,賦予“幸福驛站”更多的服務“選項”和“內涵”,把黨群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提高居民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完善和豐富羅崗的“幸福矩陣”,推動“百千萬工程”升溫增效,讓群眾真正感受到“百千萬工程”的魅力和成果。(記者 陳思傑 特約記者 鍾思婷 通訊員 張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