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田鎮曲塘村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興寧市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弘揚文明鄉風。圖為羅屏漢烈士故居。(陳思傑 攝)
葉塘鎮長者飯堂為老年人就餐提供更多便利。(受訪者供圖)
興寧市全力打造法治興寧、構建平安興寧、共建和諧興寧。(受訪者供圖)
重點民生工程——興寧市人民醫院新院區今年4月落成啟用。(受訪者供圖)
實行積分製、推動民生項目建設、探索基層治理“陂蓬模式”……近年來,興寧市立足實際,深入貫徹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積極創新基層治理模式,不斷凝聚基層治理向心力,推動文明鄉風不斷向好、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安全形勢平穩有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鄉風文明不斷提升
人居環境優美、鄰裏關係和睦,龍田鎮曲塘村這個曾經存在環境衛生差、鄰裏糾紛難管理等突出問題的小村莊,如今已展現出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曲塘村發生如此喜人的變化,得益於行之有效的基層治理。”龍田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近年來,曲塘村黨支部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積極發揮黨員幹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作用,召集熱愛家鄉的黨員、鄉賢、致富能手、村民小組長、退休幹部、群眾等議事協商,成立“三級理事會”。即“黨支部+村民理事會”為一級村民理事會,負責製定理事會管理製度、建議村莊規劃、監督項目實施等重大事項;“把片幹部+自然村”為二級自然村理事會,負責維護和管理各項基礎設施、做好治安防範等公共服務管理事項;“無職黨員+姓氏宗族”為三級宗族理事會,負責調解糾紛、紅白事移風易俗、政策宣傳等具體事務。
“三級理事會”做到“一事一議”公開透明,按照“議事、協調、監督、服務”的職責開展各項工作。其分別以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小組長會議、戶代表會議的形式,引導群眾共同參與村級建設和事務管理,從而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的良好局麵。在這一舉措下,曲塘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孝老愛親、鄰裏守望、破舊立新的文明新風蔚然成風,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鄉村振興勢頭良好,民生保障大蛻變,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
走進位於大坪鎮屏漢村的羅屏漢烈士故居,宣誓廣場上一個大型的五角星雕塑在景觀植物中熠熠生輝。在羅屏漢烈士的出生地久安圍,羅屏漢張瑾瑜夫婦的主題浮雕牆、遊擊戰爭場景和羅屏漢烈士主要事跡陳列展等,“訴說”著這對烈士夫婦的英雄故事。“除了展廳,這裏還設有2個多媒體室,可供會議、培訓、宣講等活動使用,更是我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重要場地。”大坪鎮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羅屏漢烈士故居,興寧市近年來還在興寧全市範圍內積極整合紅色革命遺址、圍龍講堂、文化祠堂、村史館、鎮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等,用好紅色資源,如今已建成或修繕劉光夏革命烈士紀念館、興寧市黨史學習教育館、鄧逸凡故居,通過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不斷弘揚文明鄉風、培育良好家風、涵養淳樸民風。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午飯時間,記者走進葉塘鎮長者飯堂,室內飄散著濃鬱的菜香味,老人們吃著可口的菜肴,不時與周圍夥伴高興地交談。
為方便老年人就餐,葉塘鎮長者飯堂采用“一次錄入、長期有效”的模式識別就餐人員信息。60周歲以上老年人首次就餐攜帶身份證錄入信息後,往後就餐隻需掃臉識別即可享受餐費補助。飯堂的菜單也根據老年人身體特點、飲食習慣和時令季節變化進行設置,注重口感和營養搭配,深受老年人喜愛,讓老人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目前,葉塘鎮長者飯堂平均每天接待老年人就餐約150人次。
這是當地政府進一步提高基本養老服務,尤其是老年人助餐服務供給能力,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的具體舉措。“我們通過多元化籌資,全麵完成了長者飯堂設施、環境的提升。”葉塘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該鎮探索“政府補助一點、企業讓利一點、社會資助一點、個人支付一點”的經營模式,采用製度化監管,逐步建立保基本、提質量、可持續的長者飯堂服務體係,用心用情幫助老年人解決用餐問題,實實在在地把長者飯堂變成老年人的“幸福食堂”。
今年4月,興寧市人民醫院新院區落成啟用。這是興寧市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的實際行動,也是促進醫療資源擴容提質的具體舉措,對推動興寧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興寧市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未來還將進一步擴大醫療資源和服務供給,不斷提升醫療技術能力,強化醫療質量管理,築起更加堅實的健康屏障,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聚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健康興寧。
近年來,興寧市深入實施“民生十大工程”,新建市人民醫院已整體完成搬遷,興寧市高級技工學校升格為技師學院,梅衛職校首期改擴建項目基本完成、新增學位1200個,市一小、市一幼2所學校入選省級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育對象。同時,該市深入實施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去年城鎮新增就業4120人。通過突出民生服務提質量,興寧市不斷推動全市教育、醫療、養老等各項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安全形勢保持穩定
“用法律解決矛盾糾紛,如今已經成為我們村民的首選,上訪群眾越來越少了。”徑南鎮陂蓬村黨支部書記陳煥新說。陂蓬村原本是個矛盾多發、高發的“問題村”,這些年來通過探索“法治+智治+自治”基層治理“陂蓬模式”,實現從“問題村”到“示範村”的蝶變,成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和諧村”。
“陂蓬模式”主要有兩大特色,一是把引進的法律機器人“法通小博士”與培育“法律明白人”相結合,有效破解農村普法人才資源匱乏、村民群體法律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等突出問題。二是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互聯網新興技術,實現司法、行政、社會組織等多方專業資源與村民直接對接,解決村民法律服務的“一站式”需求,為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普及法律知識提供強大技術支撐。經過多年的努力,“陂蓬模式”工作案例入選中央網信辦等七部委聯合編製的《數字鄉村建設指南1.0》,並入選全國網信係統2022年度網絡普法優秀案例。
從成立首支義警隊伍,到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成為梅州唯一獲國家表揚單位,再到成立首個“星級”社區警務室……寧新街道近年來探索出一個頗具特色的“1+6+N”基層社會治理模式。這是興寧市推進“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係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興寧市堅持“三個聚焦”,發力推進“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係建設,充分發揮綜治中心的1個核心樞紐作用,聯動全科網格、檢察院、法院、公安、司法和“粵平安”雲平台等6方力量,引入鄉賢能人、專業律師等“N”種力量,實現優勢互補,及時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近年來,興寧市始終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突出社會治理提效能,不斷加快“零投訴”機關、“無信訪”單位、“無信訪”村(社區)創建,積極推廣永和、刁坊全科網格“智慧治理”,全麵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效能,全力打造法治興寧、構建平安興寧、共建和諧興寧。(記者 陳思傑 特約記者 鍾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