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村通過設立“功德長廊”等方式,激活鄉村善治“一池春水”。(連誌城 攝)
莒村,位於大埔縣湖寮鎮,是一個聞名遐邇的傳統古村落,也是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近年來,該村通過設立“功德長廊”、實施積分製、用好基層陣地等方式,激活鄉村善治“一池春水”。
創新設立“功德長廊”
長期以來,鄉村社會治理存在一些困難,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任重道遠。
如何推動鄉村振興?這個問號一直縈繞在村幹部腦海中。2019年,村幹部到浙江麗水等地學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驗,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發現當地一個小山村,各家各戶門口都掛著一個‘功德本’,用於記錄每家每戶的好人好事。這個做法給了我們很大啟示。”莒村黨支部書記陳增金說。回來後,經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莒村於同年10月建起我市第一座“功德長廊”。這座“功德長廊”長30米、寬6米,同時設立一本“功德簿”。
李宗旺夫婦捐資40萬元建設莒村牌坊、何銘三先生捐資10萬元安裝路燈75盞、李維海先生捐資5萬元修建村道……“功德長廊”上鐫刻的內容,真實記錄了村民、鄉賢等齊心共建新農村的生動實踐。陳增金說,為保證賬目透明,村裏收到善款後會及時公示具體數目、捐款人、善款所用項目等信息。
從2019年至今,該村共籌募善款700多萬元,用在村裏的民生項目建設上,帶動村民行善舉,傳遞正能量。“‘功德長廊’設立以來,莒村將籌募的善款用於公共設施建設、養老助殘、扶貧助困、獎教獎學等,先後推進了小公園、農耕館、村史館等50多個項目建設,村容村貌大幅改善。”陳增金說。
引導群眾崇德向善
基礎設施的完善,改變的是村貌。而村民、鄉賢踴躍參與鄉村建設,則體現了人心的向上向善。陳增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變化。他和其他村幹部一道,在莒村探索推出累計積分製、紅黑榜和道德評議,推動“功德長廊”影響力向基層治理體係延伸,激發鄉村自治新活力。
今年3月22日,村“兩委”召開2023年度村規民約“積分製+紅黑榜”表彰會和道德評議會,對2023年度積分評定前8戶的優秀家庭進行表彰。
據介紹,“積分製”以戶為單位進行運作,每戶起始擁有50分的基礎分。對打掃公共衛生、保持房前屋後整潔有序、長期堅持做好事等事項進行積分獎勵、張榜表彰;對村內賭博、打架等不文明行為進行記錄,扣除相應積分、張榜公示。
50分對應50元,該戶當年度積分數等於該戶每人購買醫保補貼數額。同時,積分還是村民申請政府補助政策的依據、評定“五星文明戶”“五好家庭”等榮譽的重要標準。
此外,2020年以來,莒村各村民小組逐步推出“紅黑本”,將村裏的好人好事和歪風邪氣都記錄下來,每家每戶的口碑實體化,讓村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跡可循,既形成有形的榜樣示範,又形成無形的道德約束。
為使這項機製能夠持續、有效運作,莒村還專門成立了評委會。這個由村“兩委”推薦產生的6人小組,包括了駐村幹部、村“兩委”幹部、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定期開展道德評議,共同負責積分的評定和管理工作,推動做善事、行善舉、積善德在村裏蔚然成風。
票決辦好民生實事
全村種植1000棵樹苗並發動每家每戶門前種兩盆花、9000米圳道修複提升、修建一座牌坊……近日,經村民票選,莒村2024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出爐。
據介紹,民生實事項目由村黨支部每年向村民公開收集,將最關切的急難問題列為協商事項提交村“兩委”會商議,並由村民代表大會票決,確定本年度10件民生實事。同時,確定全村28個村民小組分別至少要辦成1件民生實事。“如此一來,莒村每年至少能完成38件民生實事。”湖寮鎮黨委宣傳委員、駐村幹部古碧梅說道。
同時,莒村建立了項目全過程監督機製,明確具體項目責任人和每月、每季度進度安排,定期公示項目實施資金、進度等內容。每年底,還組織召開“十大民生實事”總結大會,由鎮黨委、村委、村民小組、村民組成的“評議團”現場打分。
值得一提的是,莒村發生的好事、辦成的實事,還在村報《驥風》《培聲》呈現。這兩份百年村報,不僅麵向本村村民發行,還定期郵寄給外省及海外莒村鄉賢,成為宣揚鄉風文明的重要途徑。(記者 江嬋 林德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