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梅縣區加快建設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賦能“小葉子” 做強“大產業”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4-09 10:12:35  瀏覽:-
字號:

位於梅南鎮北洞村的廣東南龍嶂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茶山。


遊客徜徉在雁南飛茶田並合影留念。


雁洋鎮陰那山上滿是翠綠,采茶工身挎竹簍在層層疊疊的茶壟裏采茶。


陰那山茶廠門前,工人正在曬青。


梅縣綠茶品牌展示與產品體驗中心一角。(吳麗伶 攝)


  一片小小茶葉,如何化為“金”葉做成“大產業”?近年來,梅縣區以建設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規劃建設標準化茶園、茶葉精深加工、數字茶產業、品牌推廣等項目,不斷提升茶葉品質,延長茶葉產業鏈,提升茶葉產品附加值,同時推動茶旅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打響梅縣區茶葉品牌,推動梅縣區茶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梅縣區被認定為廣東生態茶園區域品牌縣(市、區)。

  生態種植 提升茶葉品質

  眼下,正是采茶好時節。梅縣區雁洋鎮陰那山上滿是翠綠,數十名采茶工身挎竹簍,在層層疊疊的茶壟裏巧手翻飛,一捏、一提、一放,一枚枚新芽便落入簍中。“我們種植的是有機茶,現在正是采製春茶的好時候,從3月16日開始采摘春茶,平均每天可以采收約4000斤茶青,主要的茶葉品種有單叢茶、金牡丹、金萱茶等,繁忙時采茶的工人有80多個。”陰那山茶廠製茶師傅沈允明介紹道。

  在陰那山茶廠門前的空地上,工作人員將剛采摘好的茶葉鋪開晾曬,這是製茶的第一步——曬青。“把茶葉放在太陽下晾曬至葉片顏色變暗,隨後開始搖青,將茶葉香氣進一步釋放;在適宜的溫度下經過4到6小時的發酵後要殺青,也就是炒熟,這樣可以固定茶葉的香型;之後還要揉撚、烘焙、挑選、烘幹、打包裝罐等,茶葉才算製作完成。”沈允明告訴記者。

  得益於突出的生態優勢,陰那山所產的茶葉品質良好,其中陰那山金螺春榮獲廣東名優茶特等金獎。“梅縣區的茶園主要分布於高海拔的山區和半山區,這些地方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濕度高,晝夜溫差大,茶葉病蟲害相對較少,並且水源清潔,土壤肥沃,遠離汙染源,非常適合種植茶樹。”梅縣區農科所所長鍾永輝說,高山雲霧出好茶,梅縣區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氣候資源為茶葉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目前,梅縣區共有以茶葉生產為主要業務的各類經濟主體80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省級茶葉示範合作社1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帶動2000多戶農戶種茶;取得SC證茶葉生產企業5家,其中茶葉深加工企業2家。

  茶葉是梅縣區農業主導產業,種植生產曆史悠久。如今,茶葉已成為梅縣老區蘇區農民的“致富葉子”。數據顯示,梅縣區茶葉種植麵積5.54萬畝,年產量2700餘噸,綜合產值14.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9億元、第二產業8.3億元、第三產業2.4億元,二三產值占綜合產值的73.3%。

  “生態茶園建設是實現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快生態茶園建設,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從源頭守好茶葉生產第一關,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和產業效益,促進茶農增收,為‘百千萬工程’添磚加瓦。”鍾永輝表示。

  以茶為媒 實現跨界融合

  漫步在雁南飛茶田景區,碧綠的茶田隨山坡走勢次第延伸,翠綠的茶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生機,茶田之間小溪流淌,如同一幅水墨畫,遊客盡情地在茶園中漫步,欣賞美景,品味茶香。“景區以談茶史、學茶識、遊茶山、品茶香、吃茶餐、觀茶藝為主題,遊客在這裏可以實現茶村康養、茶俗體驗、製茶體驗、非遺手作等。”雁南飛茶田景區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雁南飛茶田景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是茶旅融合發展的典範。近年來,該景區立足打造“國內外知名休閑度假目的地”定位,著力構建以雁南飛茶文化體驗為主的旅遊文化品牌,培育以客家文化、茶文化體驗為重點的旅遊產品,努力實現以茶帶旅,打造集茶旅遊、茶休閑、茶養生、茶研學於一體的茶旅深度融合發展示範景區。

  同樣,進行茶旅融合發展的還有位於陰那村的華銀茶葉種植基地,該基地以實施產業園項目為契機,自籌資金進行景觀提升,在千畝標準茶園道路栽種櫻花樹,與原有的五指峰觀景台、茶山鄉村、茶山夕照、茶海觀峰、佛祖峰等景觀節點融合發展,引來各地遊客打卡拍照。同時,該基地連續10年舉辦“禪茶文化節”,以茶葉為賣點吸引遊客,以文化為內涵留住遊客,以遊客為載體宣傳茶葉,實現茶旅深度融合發展。

  “我們以茶旅融合為抓手,努力打響‘名人名山名寺名茶’招牌,充分利用葉劍英紀念園、雁南飛茶田5A級景區、靈光寺4A級景區茶園等資源,打造了千米高山、千年古刹、千畝茶田等亮點。”鍾永輝說。目前,梅縣區已初步建成上官塘茶文化生態旅遊、梅南九龍嶂革命根據地生態茶園等茶旅融合示範點,以茶為主題的旅遊景區每年接待遊客達490萬人次,陰那山“千畝茶園·萬株櫻花”也成為網紅打卡點。

  為了讓茶旅融合發展擁有更多可能,梅縣區還致力於深挖梅縣區茶葉背後的文化內涵。“寒夜客來茶當酒,梅縣人自古就有種茶、製茶、飲茶的習慣。據考古推斷,梅縣地區遠在公元800-1000年間的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就有飲茶習慣。”鍾永輝介紹道,深厚的茶文化底蘊,能讓梅縣區更好地譜寫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新篇章。

  拓寬思路 延長產業鏈條

  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同時,梅縣區還積極鼓勵和扶持企業聯合科研單位開展協作攻關,盡可能研發多種不同的茶葉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高質量的消費需求,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提升茶葉附加值。

  “公司利用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資金建設了研發實驗室,並與多所高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同時公司自身也加大投入,實現了梅縣茶葉和梅縣金柚兩大主導產業的深度融合。”梅州市珍寶金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珍寶公司”)副總經理張偉斯說。目前已研發茶啤酒、茶飲料和茶果脯等三大係列深加工產品,並已同步配套建設生產線,預計2024年可批量生產推向市場。

  作為梅縣區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主體企業,珍寶公司的不斷發展也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致富。據了解,珍寶公司目前已與梅縣區大坪鎮湯湖村、梅南鎮北洞村、南口鎮南龍村等13個村委簽訂協議,將專項資金折算為村集體資產入股項目,而公司則以折股量化分紅的形式帶動13個村聯動發展,扶持當地發展壯大相關產業,持續推動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茶之源”“茶之根”“茶之譽”“茶之品”“茶之史”“茶之俗”“茶之拓”……在梅縣區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梅縣綠茶品牌展示與產品體驗中心,記者看到牆上掛著一張張圖片,分版塊詳細展示了梅縣區的茶葉產業介紹、茶葉生產曆史、茶葉的各類深加工產品、客家人的飲茶習慣等,加深了人們對梅縣區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了解。

  “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積澱,盡管梅縣區綠茶已經具備較好品質,擁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但想要進一步打響品牌還需再努力。為了讓大家看得見喝得著梅縣綠茶,我們在春節前打造完成並開放了梅縣綠茶品牌展示與產品體驗中心,還設計了梅縣綠茶統一包裝供企業使用,更好地推廣梅縣綠茶。”梅縣區農科所副所長古豔霞告訴記者。

  經過多方不懈的努力,梅縣區的茶葉品牌打造已初見成效:梅縣綠茶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有“兩品”認證企業26家;陰那山金螺春榮獲廣東名優茶特等金獎、廣東十大名茶;雁南飛茶園先後榮獲“嶺南最美茶園”“廣東最美茶園”等稱號。(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王雅 曾勇 傅思林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吳騰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