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偉民在基地查看番茄長勢。(吳麗伶 攝)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種植農作物都離不開土壤。而梅縣區產業村長古偉民打造的番茄種植基地,卻刷新了大家的認知:創新采用無土栽培的方式種植番茄,並實現了產量產值翻番。記者日前采訪了這位遠近聞名的“種地能手”,了解古偉民返鄉後利用科技賦能特色番茄種植,為鄉村振興作貢獻的故事。
走進丙村鎮溪聯村番茄種植基地,一股獨屬於番茄的濃鬱甜香撲鼻而來,隻見碧綠的藤蔓上掛著一串串碩大的果實,仿佛紅寶石點綴在綠葉間,村民們忙著挑選、采摘鮮紅透亮的成熟番茄,再依次分揀、裝箱,基地裏一派繁忙熱鬧的豐收景象。“每年9月至次年3月是番茄季,我們種了近20個品種的番茄,這次種植的‘五彩番茄’更是供不應求,成了基地的‘明星產品’。”古偉民介紹道。
區別於傳統種植技術,溪聯村番茄種植基地裝上了“智慧大腦”,不僅讓番茄在“無土”的條件下依舊生長結果,還運用大數據對番茄生長過程中的水、光、溫、氣、肥等生長要素進行智能化管控。“我把土壤換成了椰子殼製成的椰糠,再通過自己設計的微電腦控製係統統一操作就能實現精準澆水施肥,節省人力的同時,還有效防止了重金屬、激素等有害物質對土壤和水體的汙染,大幅度降低了病蟲害,保證了農產品安全。”古偉民告訴記者。
從2017年開始,對農業頗有興趣的古偉民和他的技術團隊先後前往山東壽光、華農科研機構、浙江麗水農科院、福建大型農場等地學習並實際操作無土栽培種植技術,並於2020年初返鄉種植番茄。“無土栽培能讓蔬菜種植擺脫水土的製約。”古偉民說,他在丙村鎮進行分棚試驗種植,不斷研發適合本地氣候的番茄種植技術,在保證無農殘不催熟的前提下通過提升果品和口感,種植出了高品質的特色番茄。
如今,古偉民打造的基地已種植50多畝番茄,畝產量(半年一茬)可達1.5萬斤。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古偉民還注重培育技術人才,有針對性地對員工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無土栽培種植技術,方便以後指導農戶,帶動大家進行標準化種植。“我是從零開始學的,經過近兩年的學習和摸索,已經基本掌握了無土栽培種植技術,現在種番茄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了。”在基地務工的謝桂玉說。
受聘為梅縣區首批“產業村長”,古偉民感覺身上的責任和使命更重了。“作為東溪村、溪聯村的產業村長,我也在積極努力,利用自己的特長讓科技賦能農業發展,同時加強聯農帶農,通過與周邊鎮村的農戶合作,把無土栽培種植技術推廣出去,最大程度保障蔬果的收成和農戶的收益,帶動大家增收致富。”古偉民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越來越多傳統農民投身到現代農業產業中,成為新型農業“產業工人”,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為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注入新動能。(記者 吳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