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繼聯(左)與村幹部交流討論近期村務工作的注意事項,為赴京參會做準備。(何梓瑜 攝)
“家裏最近怎麼樣?日常生產生活中有遇到什麼問題嗎?”……啟程赴京前夕,全國人大代表、梅縣區丙村鎮蘆陵村黨支部書記葉繼聯依然在忙碌著。他走進村裏的農戶家中,傾耳細聽村民的心聲,提前為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做功課。
“從山區農村一路走到北京人民大會堂,經曆了一年來的履職活動,我增長了知識,也開闊了眼界。”步入履職的第二個年頭,葉繼聯積累了不少經驗,也愈發明晰了履職建言的方向和村裏下一步的發展思路。
把基層工作做到群眾心坎裏
葉繼聯是一名退伍軍人,當兵的12年時間裏,他輾轉廣東、浙江、海南三地,並在2010年、2015年兩次參與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退伍後,葉繼聯回到家鄉蘆陵村,在村裏老黨員的力推下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葉繼聯剛上任時,蘆陵村因幹群關係緊張、村民矛盾不斷、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等原因被確定為“軟弱渙散村”。該如何重獲民心、重搞建設?葉繼聯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建強班子。“在選人用人上,要把政治上靠得住、發展有本事、群眾信得過的人才選入村‘兩委’隊伍,凝聚起幹事創業的強大合力。”葉繼聯說。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蘆陵村提前摘掉“軟弱渙散村”的帽子,並且獲評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梅州市美麗家園示範村、梅縣區首批“無信訪村”等稱號。
最重要的是,蘆陵村幹群關係更加融洽了。村民告訴記者,前不久,村裏有一處麵積約400平方米的老屋終於完成拆除了。這是2000年水電站征地遺留下來的曆史問題,在不影響個人、周邊村民和村集體各方利益的前提下,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圓滿解決了難題。“葉書記帶著村幹部跑了很多次,向屋主及其子女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慢慢消除了他們的抵觸情緒後才得以協商解決。”葉繼聯這幾年的付出,村民葉偉誌看在眼裏。
“人心齊,泰山移。如今,村裏的休閑公園、蘆陵碼頭、足球場、公交站亭、環湖綠道、文化禮堂、長者食堂等基礎設施全都做好了,在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也有助於培育鄉村文明新風。”說起這些,葉繼聯如數家珍。
但是葉繼聯並不滿足於此。對未來,他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村裏的林地眾多,發展林下經濟是不錯的選擇。目前我最操心的,就是進山的那條路太窄了,沒辦法會車。我想無論是發展產業,還是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都得先把村裏的路修通。”葉繼聯說。
把基層聲音傳到全國兩會去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每天和群眾打交道是葉繼聯的必修課。村民知道他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也更喜歡找他拉家常了。“找我反映情況和問題的群眾多,說明大家信任我,但也明顯感到自己的責任和壓力更大了。”不怕吃苦的葉繼聯說,他不在意工作多,擔心的是自己的思想跟不上村民的需求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所以總會找各種機會去學習。
這一年來,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新兵”,葉繼聯參加了許多外出調研的活動,經曆了一個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忙碌而充實。對於全國人大代表這個身份,葉繼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中形成一條條意見建議,再將一條條意見建議推動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葉繼聯說。
“梅州屬於丘陵地帶,區域性推進高標準農田試點,可以將許多撂荒地複耕,連點成片,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築牢糧食安全‘耕’基。”去年,葉繼聯在全國兩會上建議把梅州列入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明確答複。農業農村部在答複函上表示,在符合申報條件和相關政策規定情況下,鼓勵包括廣東省梅州市等積極性較高地區繼續關注和適時申報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提高建設成效,引導社會各方廣泛參與、共同支持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得到國家部委的回複,極大地增強了葉繼聯的履職信心。今年,他已醞釀好關於支持解決梅縣荷樹園電廠四期煤電指標、將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航道擴能升級工程列入交通運輸部《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等多個建議。“生於斯,長於斯,對家鄉,我始終有很深的感情,現在多了履職的責任。希望能把基層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推動解決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不辜負大家對我的信任和期望。”葉繼聯說。 (記者 何梓瑜 實習生 黃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