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大埔縣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
厚植新質生產力 賦能高質量發展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2-29 10:23:06  瀏覽:-
字號:

圖為博富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角。(大埔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大埔縣城工業小區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大埔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楓朗鎮溪背坪村發展航天椒特色產業,加快構建鄉村產業體係。(劉文烽 攝)



大埔縣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確保“百千萬工程”開好局、起好步。(楊開城 攝)


  一元複始,旭日始旦。全省、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先後召開,吹響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2月21日,大埔縣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全省、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工作要求,對推動大埔縣高質量發展進行部署,動員全縣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迅速行動起來,進一步堅定信心、苦幹實幹,凝聚合力、競標爭先,奮力推動大埔高質量發展。

  搶抓機遇

  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

  過去一年,麵對各種風險挑戰和超預期因素影響,大埔縣始終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百千萬工程”為總抓手,搶抓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機遇,推動縣域發展、城鎮提能、鄉村振興等各項工作順利實現“一年開局起步”。

  一方麵,大埔縣矢誌不移發展實體經濟,先進製造業、先進材料和新能源三大產業帶動力、貢獻力不斷增強,大埔電廠二期穩步推進,青溪抽水蓄能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工業投資、項目招引走在全市前列。

  同時,大埔縣堅持把產業建設作為圩鎮、農村發展的重中之重,真正做到“四上”企業遍布各個鄉鎮,村集體經濟收入基本達到10萬元以上。大埔縣還聚焦在點上尋求突破創新,全市首家縣域“反向飛地”公司順利落地,三河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國有企業改革共同催生“強村公司”,積極探索農村汙水資源化利用基礎設施建管新模式。

  風勁帆滿海天闊,奮楫揚波啟新程。站在新的起點,大埔縣發展活力不斷湧現,高質量發展的“施工圖”正逐漸變為生動的“實景圖”。數據顯示,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大埔全縣工業企業數量穩步增長,淨增幅達18%;工業體係更加完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原來僅集中在陶瓷、電力等傳統行業,進一步擴展到電子、化工、鋰電池等新興領域;園區發展越來越好,大埔縣科技創新產業園、大埔縣新型陶瓷產業園和大埔縣城工業小區二期等3個重大園區項目建設有序推進,2023年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比增遠超全縣水平。

  縱觀今日,實體經濟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當前大埔縣實體經濟趕超發展的勢頭已形成,經濟縱深正在不斷拓展,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勢頭已經不可阻擋。”大埔縣委書記黃增國表示,相比其他地區,大埔沒有高能耗、高汙染產業的曆史負擔,可以輕裝上陣,這是大埔最大的利好,隻要抓住機遇,一如既往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就一定能實現換道超車、後發崛起。新的一年,大埔縣必須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堅定信心,奮勇拚搏,聚精會神辦好大埔自己的事,確保在開局之年交出過硬答卷。

  明確目標

  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麵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也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一年開局起步、三年初見成效”的起承轉合之年。大埔要贏得這場競速賽、耐力賽,必須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還必須以新的思路謀求新的突破。

  新的一年,大埔縣將把產業建設貫穿到縣、鎮、村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麵。具體而言,主要從三個層麵加以推進。

  一是錨定目標,拚出熱氣騰騰的縣域經濟新氣象。大埔全縣上下將錨定“GDP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的目標,全力拚出第一季度開門紅,為實現全年目標贏得主動。堅定不移壯大先進製造業、先進材料、新能源三大產業集群;用好政策“窗口期”,加快推進總投資35.8億元的41個重大項目建設;堅決落實“一把手”招商,嚴格按照任務安排,確保完成全年50億元招商任務;從穩預期、強信心入手,一體落實支持民營經濟“26條”等政策,全力支持企業積極運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實施技術革新,在市場競爭中爭取更高勢能。

  二是因地製宜,打造百花齊放的城鄉發展新格局。更加突出因地製宜,發揮每個鄉鎮的優勢和特色,突破行政區域限製,聯動組團發展,切實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更加突出“四上企業”培育,做強存量,落實“千名幹部掛千企”機製,全力服務企業增資擴產,持續夯實現有“四上”企業基本盤;做大增量,完善“四上”企業庫、“小升規”培育庫,落實縣、鎮領導掛鉤服務企業製度和“一起益企”重點企業服務保障機製,力爭今年新增“四上”企業40家以上;以美麗圩鎮建設為目標,集中精力完善和培育典型鎮;融合“紅綠古”資源,強化項目思維,以項目建設串聯各個鄉鎮的特色,逐步打造一批發展示範帶,切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三是夯實底氣,蹚出增收致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子。堅決樹牢規模思維,主動擺脫“小農經濟”的僵化束縛,借助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運用“國資+強村公司”等模式,大膽突破行政區域局限,探索跨界資源整合路徑,把有限的、分散的資源集中起來,釋放農村生產活力,增強農業規模效益;通過構建利益聯結機製共享產業成果,著眼區域資源互補,借助“反向飛地”,打造“山品入灣”“菜籃子”供應鏈產業集群,把更多大埔農產品銷售到經濟發達地區,形成穩定的增收渠道;著眼內部利益共享,探索“企業+村集體+農戶”的產業共富模式,真正把村集體、農民群眾鑲入產業鏈,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吃上產業飯;重點完善全縣6個典型村和20個重點村建設,用好村集體經濟收入,深化落實“修好路、多種樹,強清拆、管風貌”思路,以典型村為標準,有計劃、有目標地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農村廁所、生活汙水、垃圾處理“三大革命”,抓好“四旁”“五邊”全民綠化,真正構建起產業發展帶動鄉村建設的良性循環。

  求真務實

  凝聚推進高質量發展強大合力

  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幹部,根本在作風。新的起點,要爭分奪秒搶發展,圍繞大埔縣實體經濟發展規劃、“百千萬工程”五年行動計劃、本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等一係列責任清單,以“一天當作兩天用、三年事情兩年幹”的勁頭不斷向前衝刺,力求每天都有新進展、每月都有新成效;要敢為善為爭一流,堅持把大埔的工作放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大局中謀劃,對標省內其他典型,向好的學、與強的比,勇於創新、敢於超越,在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園區經濟發展、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麵打破自我約束、勇攀新高度;要嚴管厚愛促擔當,進一步落實好容錯糾錯、幹部能上能下等製度,推進“三個區分開來”具體化、典型案例通報常態化,樹立“拚搶意識”、懲治“躺平現象”、破除“洗碗效應”,讓廣大幹部擔當作為更有底氣、攻堅克難更有銳氣。要轉變作風強基層,全麵抓好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習慣過緊日子,不開不解決問題的會議、不發沒有實質性內容的文件、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不搞走過場的考察調研,讓基層“騰出手來”多謀發展之策、多做利民之事。

  此外,大埔縣各級黨員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問題導向和解題意識,積極主動幫助各類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真正讓機關圍著企業轉、部門圍著基層轉,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堅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深入落實省、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方案,突出縣域產業發展、“四上”企業培育、鄉村產業發展等重點任務,通過座談、聯誼、觀摩、走訪等活動,激發各方人士創新創業、建設家鄉的熱情,將涓滴之力彙聚成抓振興、促發展的澎湃春潮;視人才為珍寶,深化縣“人才振興12條”,建立全縣人才綜合服務平台,搶抓蘇區融灣機遇,向外引育高精尖缺、高端技能、各類青年三類人才,做到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動,更好掌握創新的主動、發展的主動。

  成績來之不易,使命重任在肩。高質量發展牽動全局、事關長遠,站在新的起點,大埔縣將以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的幹勁闖勁,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勇敢前行,以高質量發展的優異成績獻禮新中國成立75周年。(記者 洪國棟  特約記者 羅文燕 劉文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