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大埔縣湖寮鎮莒村厚植文明鄉風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文明鄉風入心 美麗古村煥新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7-10 09:50:35  瀏覽:-
字號:

莒村以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等為目標,通過實施積分製、創辦“功德長廊”等方式,讓鄉村風貌煥然一新。(圖片來源:大埔融媒)


  七月的大埔縣湖寮鎮莒村,綠意盎然,流水潺潺。在村裏的文體活動中心,老人們圍坐在一起觀看文藝演出,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自從村裏建起文體活動中心後,大家都願意來這裏唱歌、跳舞、打太極,這裏已成為了我們的‘精神家園’。”79歲的莒村村民陳尊勇自豪地說。

  這是莒村改革創新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所帶來的新景象。

  鄉風文明事關鄉村振興的成色和質量,事關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莒村是廣東省傳統古村落,文化積澱深厚,曆代人才輩出。近年來,莒村以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等為目標,通過實施積分製、創辦“功德長廊”、用好基層陣地等方式,讓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不斷凝聚鄉村治理向心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以“製”促“治”

  鄉村文明樹起來

  走進莒村,沿著村莊平坦幹淨的道路慢行,河道水清岸綠,房前屋後綠植遍布,村容淨美,鄉韻悠悠。

  “自從村裏推行‘村民小組民生實事+積分製’後,村裏的風氣越來越好了,村民爭當鄉風文明帶頭人、助人為樂、愛護環境等良好行為越來越多了。”莒村黨支部書記陳增金看著村裏整潔的道路欣慰地說。

  為激發鄉村自治新活力,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2019年以來,莒村每年都會票決出村委會當年完成的10件民生實事加以實施,同時約定全村28個村民小組每年至少完成一件民生實事,並於年終對各村民小組完成的民生實事進行實地考察、現場評分並頒獎,各村民小組之間形成競爭向上的風氣,同時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實行黨員積分製。陳增金告訴記者,每個黨員一年有12分,根據打掃公共衛生、保持房前屋後整潔有序、見義勇為等積分事項,進行積分獎勵,張榜表彰;對村內賭博、打架等不文明行為也進行記錄,扣除相應積分,予以公布。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推動鄉風文明建設過程中,過去的一些陋習正在悄然改變。“如今,積分評比已成為一麵鏡子,外村人到村裏相親、做生意,都會去查看一下他們家的積分情況。”莒村村民、73歲的老黨員何紹美感慨道,隨著積分製的深入實施,村民們從過去的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現在的主動爭先創優,增強了對鄉風文明建設的認可和精神層麵榮譽感的追求。

  莒村的善治,其實早有先例。2018年,陳增金結合外出學習考察的經驗,提出建設“功德長廊”,激勵村民和鄉賢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這也是莒村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模式,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舉措之一。

  今年3月,陳增金前往深圳市考察學習回來後,又有了新“靈感”。他告訴記者,目前村裏通過手機平台開發了“莒村鄉村治理積分製”小程序,目的是將紛繁複雜的村級事務細化分類,讓村民參與貫穿積分製管理全過程,以“小積分”推動“大效能”,讓鄉風文明呈現新麵貌。

  以文化人

  鄉村文明“靚”起來

  “一條大河,波浪寬……”傍晚時分,嘹亮的歌聲從莒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傳出,何紹美與村裏合唱團的隊員們正在排練節目。另一旁,有老人在打乒乓球,也有小孩在嬉戲玩鬧,其樂融融。

  “莒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起了理論宣講、市民教育、文化活動、科普宣傳、健身活動等五大平台,同時建起了烈士紀念碑、杜埃故居、何育齋故居、農耕展覽館、培聲文娛體育活動中心等20多個文明實踐點。”莒村駐村幹部古碧梅說,近年來,莒村因地製宜,高標準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將文明實踐與“紅綠古”色相融合,以文明新風潤養鄉風民情。

  “晚上,我們每周逢雙就唱歌,逢單就練太極拳。”莒村村民何巒善說,培聲文娛體育活動中心由原來華僑捐資興建的百年學校舊址改建,村民們在這裏可以盡情享受文體活動帶來的樂趣。

  在此基礎上,莒村還每周定期舉行傳統漢樂演奏集會,每年暑假在“箏聖”——何育齋先生故居舉辦漢樂培訓班,並在杜埃故居設置農家書屋和村民閱覽室,讓文明新風融入村民生活方方麵麵,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移風易俗。

  百年村報、莒村積分製小程序、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多種宣傳載體和宣傳內容,讓文明鄉風如春雨般浸潤著莒村的每一寸土地。如今的莒村,一步一景都流傳著和美佳話:村道擴建,沿線50多戶村民主動讓出門坪、菜地搞建設,無一人推諉扯皮;村裏建農耕展覽館,村民捐贈農耕用具,鄉風文明轉變的同時,也破解了“村委幹、村民看”的治理頑疾。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鄉村文明風尚提升、文化陣地建設等重點工作,強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建設,不斷涵養新時代文明新風尚,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力量。”陳增金說道。

  我為改革獻一策

  村容整、民風淳、文化興,這幾年莒村肉眼可見的變化,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鄉村要振興,不能“等、靠、要”,而是要結合實際主動出擊,堅持黨建引領,才能激活內生動力,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我認為要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用好自身的資源稟賦,突出特色,鼓勵村民敢闖、敢幹、敢創新,著力打造好“一村一品”。下一步,我們將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契機,以提質增收為目標,結合莒村實際想方設法謀發展,不但要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更要增加村民收入,在鄉村治理、產業振興、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麵下足功夫,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更多的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記者 李錦讓 洪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