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梅縣區聚力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鞏固提升,推動旅遊市場全麵複蘇
“旅遊+”讓旅遊產業“全域開花”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6-06 09:16:55  瀏覽:-
字號:

  特色旅遊項目層出不窮、A級景區和民宿酒店爆棚、客家文藝演出深受遊客追捧……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梅縣區鄉村遊、生態遊、紅色遊“多點開花”,文旅市場全麵複蘇勢頭強勁。近年來,梅縣區聚力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鞏固提升,堅持文化引領、文旅融合,打造了一批旅遊產業發展的新亮點,形成了“旅遊一業突破、多業融合發展”的格局,持續擦亮“中國旅遊強縣”“紅色蘇區”“文化之鄉”品牌。

  多元融合 業態精彩紛呈

  徜徉在梅縣區雁洋鎮國家5A級景區——雁南飛茶田景區,目之所及皆是風景:遠處,綠色茶海一望無際,與連綿起伏的山巒相互映襯;近處,客家圍龍屋造型的圍龍大酒店巧奪天工,金魚草、鞭炮花、一串紅等各色花卉爭奇鬥豔,讓人置身其中不禁沉醉。“我是從廣州過來的,早就聽說梅縣區的茶葉很好,果然名不虛傳。”正在茶田體驗采茶樂趣的遊客陳女士告訴記者。

  近年來,雁南飛茶田景區以“談茶史、學茶識、遊茶山、品茶香、吃茶餐、觀茶藝”為主題,從市場需求的新業態發力,推出茶村康養、茶俗體驗、製茶體驗、非遺手作等茶旅產品,受到遊客的歡迎。“隨著市場的發展,遊客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觀光旅遊了,轉而以深度參與產品、注重體驗感為主。”雁南飛茶田景區辦公室副主任王誌成介紹道,為豐富遊客的遊玩體驗,雁南飛茶田景區與周邊旅遊景點、村莊關聯打造了單叢茶文旅精品線路,通過創建茶旅融合示範區,深入推進茶旅融合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梅縣區圍繞鄉村旅遊、生態康養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等主題,結合季節特點、時間節點,推出不同的旅遊精品線路和產品,帶給遊客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我們之前推出了‘探古道、賞春花、品茶韻——梅縣區賞花踏春古鎮遊’線路,入選了文旅部‘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市場反響也不錯。”梅縣區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進一步聚焦路線策劃和業態發展,積極拓展旅遊發展空間,推動各景區景點錯位發展,實現梅縣區旅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篇章,推動“葉帥故裏·大美梅縣”建設。

  風光引客來,文明留人心。為進一步營造文明旅遊氛圍,梅縣區在A級景區常態化開展文明旅遊宣傳教育和文明旅遊培訓,每逢節假日都會走進景區開展文明旅遊誌願服務宣傳活動,進一步規範旅遊市場,讓文明旅遊為旅遊市場複蘇不斷“加碼”。如今,走進梅縣區的各景區景點,文明旅遊的溫馨提示牌和誌願者的熱情指引隨處可見,這也給遊客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氣質。梅縣區的文明旅遊氛圍還是比較濃厚的,值得點讚。”遊客謝先生說道。

  政企聯合 旅遊新意頻現

  “梅縣區陰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宣教中心是我們景區和保護區管理處合作的研學點,今年已經接待了400多名來自珠三角地區的學生。”梅州靈光寺旅遊區總經理曾振華向記者介紹說,宣教中心展出了陰那山60多種植物標本和詳細的動物圖文信息,為學生們提供親近、認識、了解大自然的平台。“我們還將與相關部門開展合作,進一步打開研學市場。”曾振華補充道。

  景區的長盛,離不開品牌的塑造。今年春天,靈光寺旅遊區內的陰那山櫻花園萬株櫻花盛開,梅縣區委宣傳部、梅縣區林業局等單位與靈光寺旅遊區聯合主辦了“春暖花開·綠美梅縣”短視頻大賽,吸引了眾多遊客慕名前來,陰那山櫻花園一躍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我們增種了2000多株櫻花,並根據遊客的反饋意見優化了景區環境,計劃把櫻花園打造成景區的個性名片。相信櫻花園明年一定會更加好看,吸引更多人來!”曾振華憧憬道。

  政府和景區合力做大旅遊市場的蛋糕,是實現“1+1>2”效應的優選。近年來,梅縣區主動發揮政府的引擎作用,加強與省發改委、省文旅控股集團等幫扶單位對接,謀劃鬆口古鎮、同懷別墅、九龍嶂等一批好項目的開發建設,落實落細幫扶項目。同時,堅持政府投入與社會資本相結合,聚焦“標杆”打造高質量旅遊產品,推進A級旅遊景區服務質量提升,增強文旅企業競爭力。

  為擴大梅縣旅遊的知名度,梅縣區建立起政府引導、企業聯合、媒體跟進的“三位一體”聯合宣傳營銷機製,利用“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梅州活動年”等活動契機,主動增加“走出去”頻次,促進梅縣整體旅遊形象宣傳和產品推廣。同時牢固樹立“市場化+專業化”招商思維,依托梅州青少年足球聯賽、山歌劇演出等賽事、演藝業態進商圈,用好新媒體做好線上營銷,加大“請進來”力度,使之成為梅縣旅遊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們還推出了一係列文旅大禮包,刺激文化旅遊消費,助力文旅市場複蘇。”梅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政府引導文旅企業積極參與2023年廣東文旅消費季惠民補貼活動,充分發揮消費券的作用,讓文旅消費者享受更多惠民福利。“鼓勵商家舉辦各類美食節、小吃節、啤酒節、餐飲嘉年華等節慶活動,釋放消費潛力。”該負責人說,梅縣區還將激發城市夜經濟活力,使旅遊消費集聚區盡快形成較大規模,多措並舉促進夜間旅遊經濟發展。

  非遺加持 市場綻放魅力

  “呦嗬~(依溜呀)阿叔(個),有好山歌哇……”在鬆口鎮張榕軒紀念館內,一首首悠揚的客家山歌不時傳來,讓遊客們聽得如癡如醉,“不僅能看到美輪美奐的客家建築,而且還能欣賞到客家文藝表演,旅程也有了溫度。”遊客張先生說道。這是梅縣區持續推動劇團表演進景區、進名人故居,多點呈現非遺保護傳承新成果的鮮活表現。

  梅縣區目前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56項,包括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梅縣提線木偶戲、梅縣竹板歌等。在景區景點表演非遺節目,可以讓遊客更了解客家文化,同時提高非遺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秋節、國慶假期等重要時間節點,梅縣區客家山歌劇團、梅縣區木偶劇團都會組織演員進入景區景點為遊客獻上非遺節目表演。“我們表演的木偶戲很受遊客歡迎,經常有遊客在我們表演完之後想要體驗一把操縱木偶的樂趣,說明傳統文化還是很有市場的。”參與非遺表演的演員說道。

  位於丙村鎮的客都人家文化旅遊區是梅縣區聚力打造的非遺項目集聚性保護基地,也是該區廣泛宣傳非遺項目成果的又一舉措,吸引了梅縣區木偶戲、丙村開鍋肉丸、黃金玉香糕等16個非遺項目入駐,帶動了新的客源。“通過‘旅遊+非遺’的形式,可以豐富旅遊產品,促進非遺保護與旅遊發展的有機結合。”梅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梅縣區當前正大力發掘非遺項目的市場經濟價值,使之更好地支撐非遺保護傳承的可持續性,增加景區景點旅遊產品文化內涵,使遊客深刻體驗和感受豐富多彩的客家非遺文化。

  梅縣區目前已在鬆口鎮、南口鎮建成了包括梅縣客家山歌、梅縣竹板歌、客家娘酒釀造技藝等6個非遺項目的傳習場所(點),有序開展各項非遺展示展演和傳承培訓活動,既為遊客帶去更多有趣好玩的非遺項目體驗,又可以進一步豐富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們正推進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建設,將非遺保護納入其中,使之成為促進梅縣區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梅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係統性的工作推動客家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推進梅縣美景、非遺文化交相輝映,讓傳統與現代充分融合,促進梅縣區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吳麗伶 特約記者 馮森達 王雅 曾勇 通訊員 溫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