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豐順縣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鄉村振興支柱產業
做足“茶文章” 撬動“茶經濟”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4-19 09:18:23  瀏覽:-
字號:

梅州市韓山曆史文化旅遊區千畝生態茶園裏,一排排茶樹錯落有致。(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高訊 攝)

  豐順縣500米至1000米高山有547座,其中1000米以上高山57座,得天獨厚的高山生態環境賦予了茶葉的高品質。作為梅州九大名茶產區之一,豐順縣現有高山優質茶麵積11萬畝,產值14.32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0.15%。茶產業已成為推動豐順縣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戰略主導產業之一。

  近年來,豐順縣以“一核一帶兩區八基地”的功能分區布局,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文章,著重在茶葉精深加工、茶旅融合、核心技術、品牌營銷等方麵加大投入,通過茶青訂單模式、入股分紅模式、茶園托管模式、技術幫扶模式、就近就業模式等五大模式實現更大力度的聯農帶農,讓豐順茶產業成為鄉村振興支柱產業。

  以茶富民 賦能鄉村振興

  在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梅州市韓山曆史文化旅遊區千畝生態茶園裏,一排排茶樹錯落有致,競相吐露新芽,青翠欲滴,散發出淡淡清香。采茶工人們身背竹簍,穿梭在層層疊疊的茶田中。隨著一雙雙巧手在茶尖翻飛,一片片鮮嫩的茶葉被裝進竹簍。

  “這幾年,我們在省農科院和市茶科所專業指導下,形成科技支撐聯結,通過土壤整改和種養管控,茶葉從以往年產3000斤增產至去年超萬斤。”梅州市韓山曆史文化旅遊區相關負責人蘇誌雄介紹說,茶葉采摘期,每天至少需要七八十位工人進山采茶,他們大多數是當地的農戶,農閑期間再就業增加家庭收入。

  清明、穀雨前後,潭江鎮高山茶也迎來了采摘的黃金時間。潭江鎮茶葉種植麵積有3萬多畝,接近一半是老茶樹,茶葉成了潭江農業產業化的骨幹項目,也是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以官溪下村為例,當地以耕作水稻為主,敢闖敢拚的村民紛紛洗腳上田,到珠三角地區發展。2000年,我剛從深圳返鄉,茶葉市場處於低潮,一斤茶青賣不到2元。得益於鄉村振興利好政策,當地茶葉產量和質量雙雙提升,2021年潭江鎮春茶產量達130多萬斤,年產值達1.75億元,產值較2016年翻了一番,茶葉單項人均年收入1.2萬元。”潭江鎮茶葉流通協會會長、梅州市順興茶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紹平說,近幾年,村民看到茶產業有奔頭,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家鄉,耕山種植茶葉。

  潭江鎮以茶興業拓寬致富路,是豐順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縮影。當前,豐順縣以茶葉產業園建設為契機,以29家入園企業為基礎,建立了1個綜合性高新技術集成示範基地,9個複合型高新技術集成示範基地和14個茶葉標準化生態茶園示範基地,重點推廣智能監控—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物種生態位配置技術,覆蓋麵積達2600畝,初步形成了豐順高山茶產業生態茶園體係,建成陳宗懋院士“綠色防控技術成果轉換試驗區”和“廣東省茶旅融合示範區”“全國鄉村振興戰略先行示範區”。

  匠心傳承 守住古韻茗香

  馬圖茶產自素有“梅州高原”之稱的龍崗鎮馬圖村,村裏層巒疊嶂的高山上,長年雲霧繚繞。當地種植高山綠茶已有300多年曆史。

  馬圖茶製作采摘的是良種茶樹新梢的嫩黃鮮葉,二炒二揉精製的綠茶條索成眉條狀,色澤灰綠有光,葉底柔軟幼嫩,湯色青綠略帶微黃,飲之甘醇爽口,香氣清高味濃。2014年,馬圖綠茶獲批“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馬圖茶製作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何運新為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馬圖茶製作技藝傳承人。

  從茶青到茶葉,每一步都凝聚著製茶師傅的經驗和智慧。在何運新看來,馬圖茶之所以享有名氣,除種植上追求高山雲霧的環境外,還講究不施肥不打藥的生態管理、堅持純手工采摘和傳統技藝製作。

  “炒鍋溫度的高低、炒製時間的長短都是憑經驗完成,這關係到茶葉的口感和香氣。”在豐順縣龍崗鎮馬圖村馬圖茶傳習所內,何運新正耐心地向農戶講授馬圖茶的製作步驟。何運新說,各個環節都要求精益求精,每一道工序苛求嚴謹。“工藝越好,茶品質越佳。好的製茶工藝能把茶的內涵物質包裹得緊實,極大地保留茶的原味不被破壞。”

  在茶產業發展過程中,何運新發揮黨員“頭雁效應”,其創辦的梅州市馬圖茶業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黨支部+傳習所+農戶”的模式,助推茶產業提質增效,激發產業內生動力。“我們把組織優勢轉化為茶產業發展優勢,成功打造1個‘茶葉’非公黨支部,不斷強化支部建設,以黨建強隊伍促發展。組織黨員帶頭管護茶葉產業,黨員致富能手幫帶貧困群眾種茶采茶,開展‘茶園黨課’,切實把黨課搬到田間地頭。”何運新說,公司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協調、幫帶作用,實現基層黨建與茶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何運新和其父親“老茶匠”何火球在注重傳統手工製茶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利用傳習所平台開展茶產業技術培訓,推薦和組織黨員致富能手參加茶產業培訓會,鼓勵退役軍人、返鄉青年紮根家鄉,將學到的知識和在外的見識轉化為帶頭致富的優勢。

  茶旅融合 助推全域旅遊

  “來,看鏡頭,321。”在豐順縣大寶山旅遊度假區裏,一批來自西安的遊客徜徉在茶園小道上,以漫山茶田為背景,不停地拍照留影;更遠處的茶園裏,一批遊客親手采下一片片茶葉,體驗采摘樂趣。茶山上飄蕩著遊人的歡聲笑語,別有一番動靜相宜之美。

  在梅州市韓山曆史文化旅遊區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上,韓崠籠雲,茶田攏翠,以茶興旅,遊人如織。近日,該旅遊區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名人名茶園裏集萃中華茶經、茶道、茶景、茶俗、茶史和茶種於一體,以“群賢論道,雲海茶園”的設計理念,以多元化的茶文化表達,傳承、弘揚中國茶文化。在此處可觀雲海奇石變幻萬千,看岩石雕刻的茶詩、茶道,坐亭中品茶香茶韻綿延。每逢假日,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體驗采茶樂趣、踏青避暑。他們樂於在這裏泡上一壺新出的春茶,愜意地享受假日。

  從茶山鳥瞰,造型如茶具的韓山茶博館就坐落在千畝茶園間,建築內部設有古樸靜雅的茶室以及茶文化工作室,可於此開展茶講座和品茶活動。除了研學旅遊,景區還通過舉辦特色采茶節等活動,弘揚茶文化,發展茶旅產業。

  走馬豐順各地茶園基地,龍崗鎮以革命老區紅色村馬圖村為龍頭,打造成集紅色文化教育、生態康養體驗、茶文化交流於一體的茶文化產業園,形成“紅色老區 綠色發展”的茶葉發展特色;八鄉山鎮把茶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旅遊,開發打造具有八鄉山特色的茶文化旅遊產品和茶旅線路;潭江鎮鳳坪佘族村高標準創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打造“中國佘族故裏”,規劃佘族特色文化民族展示中心,將佘族文化、茶產業、特色旅遊和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結合,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記者了解到,豐順縣以生態茶園建設為基礎,以茶為媒,以茶會友,結合休閑旅遊熱點作為突破點,重點發展梅州韓山生態區、潭江古茶樹文化旅遊融合區,培育提升韓山、馬山、順興、鳳佘、龍豐、華承、嘉洪大周湖等八個茶旅融合基地。

  當前,豐順縣還將以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充分發揮生態、溫泉、文化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茶旅融合”,培育文化創意、健康養生、休閑運動等新業態,加快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縣。(撰文 林玉瑩 鄭 坤 葉思琪 卜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