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梅縣區南口鎮瑤東村探索“稻魚輪作”盤活土地新模式
田無“閑” 田增“產” 田有“財”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3-02 10:10:05  瀏覽:-
字號:

村民在給魚投喂草料。(圖片來源:梅州日報  吳麗伶 攝)

  一田兩收或是多收,可有效達到田地充分利用、農產品增值、農民增收的目的。去年以來,梅縣區南口鎮瑤東村積極探索“稻魚輪作”模式盤活撂荒土地,將位於鐵坑水庫堤壩下的60畝田地開辟為“稻魚輪作”的試驗基地,早稻期養魚、晚稻期種稻,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記者日前走進瑤東村“稻魚輪作”試驗基地看到,不同於其他地方忙著春耕備耕,這裏的稻田春水蕩漾,像一口口魚塘般,不時有魚兒在翻騰泛起一陣漣漪,村民們正忙著往裏投放魚料。“這是去年晚稻收割後放養的‘四大家魚’,長勢喜人,我也逐步捕撈了一些上市。”村民劉福源說,在稻田冬閑春耕期(11月至次年6月)蓄水實行輪作進行漁業生產,一年算下來能增加不少收入。

  一年前,這裏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進行“稻魚輪作”後才有了現在生機勃勃的景象。“這裏是湖洋田(沼澤地),耕作難度大,產量也不高,因此被丟荒了好多年。”駐瑤東村第一書記謝競琇告訴記者,去年經過調研發現這裏水源充足、水質優良,適合采用“稻魚輪作”模式推進撂荒地複耕複種,於是村裏將土地集約後承包給相關專業人士種養,既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稻魚輪作”模式改變了現有的單一且效益不高的水稻種植現狀,還為水稻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生長條件,提升和優化了大米的質量,有效形成“稻魚輪作”的良性效益型循環生態係統,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稻魚輪作’具有穩糧、增漁、節地、節水、化肥農藥使用少等優點,達到‘一田多用、一田多效’的目的,是促進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之一。”梅縣區農業農村局漁業發展股股長賴春濤表示,下一步將把瑤東村“稻魚輪作”試驗基地打造成示範點,在全區合適的地方推廣該模式,讓田無“閑”、讓田增“產”、讓田有“財”,增加農民收入。(記者 吳麗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