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動態 > 區縣動態
在新征程上奮力開創梅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2-12-12 09:14:07  瀏覽:-
字號:

  日前,市委常委、副市長、梅江區委書記陳金鑾接受本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暢談梅江區如何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實,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奮力開創各項工作發展新局麵。

  記者(以下簡稱“記”):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梅江區如何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梅江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陳金鑾(以下簡稱“陳”):梅江區委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和全部工作的重心,全麵動員、精心組織,團結帶領全區廣大幹部群眾把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付諸於行動、見之於成效。

  一是充分認識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重大意義。全麵係統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切實用黨的二十大精神統一思想和行動,堅定不移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二是迅速興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堅決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堅持領導帶頭,領學促學督學,抓實抓細學習培訓、集中宣講、新聞宣傳等各個環節,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絡。

  三是以更實舉措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梅江區轉化為生動實踐。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個維護”,逐條逐項細化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的重要觀點、重要任務、重大舉措,形成配套目標體係、工作體係、評價體係,切實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穿到梅江區工作全過程各方麵。

  記:您剛才提到,梅江區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當前各項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具體應該如何抓住這一重大曆史機遇,興實體、促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奮力開創梅江區各項工作發展新局麵?

  陳:梅江區把全麵參與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建設,作為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最重要工作、作為梅江區未來發展的“牛鼻子”,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力以赴抓融灣、興實體、優環境。

  一是蓄勢聚力跑出融灣“加速度”。主動融入“一核一帶一區”“雙區”“兩個合作區”建設,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互聯網、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等實體經濟、數字經濟產業,強化產業招商、以商引商和產業鏈招商,充分發揮15家招商投資顧問單位和招商推介、招商中介等平台的橋梁紐帶作用,爭取更多資源要素、重大項目、產業平台落戶梅江區。

  二是集中攻堅“打糧食”項目。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精神,突出製造業當家,高水平謀劃推進實體經濟發展。持續深化梅州經開區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加快推進博敏、盈華等“打糧食”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印製電路板行業供應鏈協同平台,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全麵參與中心城區南部產業新城建設,發揮江南新城基礎完善的優勢,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著力打造數字經濟增長極。結合預製菜產業,打造集食品加工、製造、冷鏈、工業旅遊於一體的現代綠色食品產業集聚區和新興產業聚集區,有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是以“硬舉措”優化營商“軟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數字政府”、科技創新體製、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要素市場化配置、市場出清等體製機製,推進“證照聯辦”“最多跑一次”“不見麵審批”等改革,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記: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來,梅江區在盤活城鄉資源、提升城市品位、加快鄉村振興等方麵,以一係列務實之舉,讓城鄉居民切實感受到了發展的實效。接下來,梅江區將如何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陳:梅江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突出縣域振興,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統籌鄉村振興和城市更新,紮實推進城鄉麵貌改善提升,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一是走好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之路。以產業振興為根本,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光伏產業,培育壯大鄉村旅遊、體驗式農業等新業態,探索建設鄉村產業社區。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著力點,積極推進農田水利、水源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製宜建設一批“五小園”,打造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鄉村振興示範帶。

  二是以“繡花功夫”打造讓人民滿意的高品質城市。推進“三舊”改造、老舊小區改造、“一城兩坊”傳承保護開發利用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加強基層智慧治理能力建設,大力推進“全科”網格服務管理,在網格劃分科學化、網格隊伍標準化、網格職責清單化等方麵積極探索。

  三是擦亮“生態底色”繪就綠色發展新篇。全麵深化落實河(湖)長製和林長製,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複工作,高質量建成50公裏梅江碧道。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建立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係,爭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現場走馬

  以真抓實幹“速度”提振發展“熱度”

  寒潮擊退了綿延已久的暑熱,卻也更加彰顯出梅江區加快振興發展的“熱度”與“速度”。俯瞰梅江區,項目建設勢頭正勁,鄉村振興蹄疾步穩……日前,記者走進梅江區重點項目現場、美麗鄉村等地,感受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廣東盈華年產4萬噸高端銅箔項目一期生產車間,一張張薄如蟬翼的玫瑰金色銅箔沿著巨大輪軸滾卷而出,一台台高端精密的機器正代替人工進行產品質量檢測和產品運輸。“高端銅箔項目一期自今年9月28日試產以來,生產設備有序調試運行,訂單飽和,預計2023年可實現產值30億元。同時,項目二期目前正在加快建設中,預計2023年底試產。”廣東盈華總經辦主任魏福瑩說。

  在全力以赴推進項目一期滿產滿銷和二期建設的同時,廣東盈華持續加強高端銅箔領域的研發創新攻關和技術人才培養,通過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暨南大學、嘉應學院成立產學研平台,促進應用型技術研發和創新,在銅箔產業賽道上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個個打基礎、利長遠的“打糧食”項目陸續落地建設,一個個敢創新、聚人才的龍頭企業,為梅江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也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重要要求相吻合。梅江區的發展質態,在項目建設、企業發展的突破中悄然換擋。

  走出熱火朝天的生產車間,驅車行駛幾分鍾後,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遠山、流水、白鷺、青瓦、白牆,行走在西陽鎮閣公嶺村,仿佛置身一幅意蘊悠長的鄉村畫中,藝術大師林風眠憶家鄉的詩句“片片浮雲處處詩”,成了現實中可見的“詩情畫意”。

  近年來,閣公嶺村緊抓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和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的契機,活化利用名人資源,擦亮綠色生態底色,通過拓寬主村道、建設集中汙水處理設施、加裝太陽能路燈、打造兼具風眠畫意和客家元素的特色民居等措施,紮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文旅融合,聯動周邊的將軍閣村、直坑村等,將各景點串珠成鏈,吸引四麵八方的遊客走進來。

  鄉村要振興,不僅要讓農村美起來,還要讓農民富起來。閣公嶺村積極推廣“稻蝦共生”立體種養模式,每畝稻米產量相比於傳統的水稻種植能夠增加約100斤、增收1000元以上。同時,該村利用村集體公共部分屋頂建設村級光伏電站,預計每年可以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5萬元。“閣公嶺村經濟聯合社還入股梅州市西陽山水文旅公司,以‘抱團’形式推動文旅、生態循環農業、光伏發電等產業提質升級,進一步促進富民興村。”閣公嶺村黨支部書記鍾惠瓊說。

  走進梅江區水產產業園的養殖基地,工人們正在拉網收魚,不一會兒,便捕撈了上百條肥美的草魚。一筐筐活蹦亂跳的“客都草魚”經過稱重、分揀後,以最快的速度被運往市場,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來,梅江區積極搶抓機遇,著力構建現代漁業體係,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孵化、養殖、銷售、休閑旅遊一體化的水產養殖業,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出一批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依托水產產業園推進水產全產業鏈發展。“梅江區水產產業園按照‘一核五區八中心’的總體規劃進行建設,力爭建成以四大家魚和特種龜鱉為主導優勢產業,集‘生產+加工+科技+品牌+流通+休閑旅遊’全產業鏈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全區打造水產品高質量加工中心。”梅州市水產協會秘書長林偉強說。

  錨定打造“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的目標,在“新引擎”助力下,梅江區將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和積澱,不斷積蓄奮進力量,用實際行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梅江篇章。

  精彩故事

  高效服務架起優商利企“連心橋”

  亚博ap 鼎泰年產220萬平方米高端電路板項目建設現場,各項工程正按照建設計劃加速推進。“我們這個項目從啟動到完成開工前審批,時間僅用了3個月。從成功競拍項目用地到辦好施工許可證僅用了20多天,項目開工前的審批創造了‘梅江速度’。”梅州鼎泰電路板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鍾奕平說。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溫度計和晴雨表。過去由於土地資源等客觀因素的限製,鼎泰電路板公司也曾遇到發展瓶頸,甚至隻能向外地延伸發展觸角。如今梅州堅定吹響了“發展實體經濟”的號角,該公司馬上建設年產220萬平方米高端電路板項目。

  談到項目短期內快速實現落地開工,鍾奕平感慨地說道,審批時間從以前的至少10個月到如今的3個月,該審驗的程序一個都沒落下,高效周到的服務讓企業看到了梅江區委區政府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決心,也讓企業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項目建成投產後,將實現年產220萬平方米高端印製電路板,年產值可達25億元,年稅收1億元,新增就業崗位超1000個。”鍾奕平說。(張瑩娜 鍾戈 鍾偉才 陳綺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