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駛入興寧市徑南鎮新洲村,寬闊平坦的柏油路縱橫交錯,路旁的仿木護欄、多彩的花草植被讓這個冬日更顯活力。新洲茶館裏,三五村民圍坐在一起,暢談著近年來村莊的變化,商討著產業發展、民宿建設、農家樂發展等事宜,言語間都是對鄉村生活的美好向往。
如今的興寧市徑南鎮新洲村白牆黛瓦,綠水青山,實現了美麗蝶變。(吳騰江 攝)
如今在梅州,像新洲村一樣環境美、產業興、百姓樂的村莊比比皆是。近年來,梅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從美麗鄉村轉為產業興村,從投入思維轉為產出思維,統籌推進“五大振興”,努力推動農業全麵升級、農村全麵進步、農民全麵發展。
以民生為本
厚植幸福底色
昔日的窄小村道被擴寬成柏油路,原本的破舊土牆被統一修整為白牆灰瓦,還有家門口新建的小廣場、小花園,為村民增添了休閑好去處……去年底,新洲村作為徑南鎮“茶果飄香 醉美徑南”鄉村振興示範帶的先行點、示範點,大力實施周邊環境和鄉村風貌提升工程,實現了“美麗蝶變”。
“不到40天,就完成了從前進橋到新洲村3.2公裏路段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建設。”說起村裏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藍誌群很是興奮。特別是村容村貌方麵,主幹道從4.5米擴寬到6米並鋪設了瀝青,打造了村史館、文化廣場、村規民約和家風家訓雕塑、新洲茶館等文化節點,村民們還在獎補政策的激勵下把房屋修繕了一番。現在,整個村子的“精氣神”都不同了。
當前,梅州正全麵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田間地頭處處都是令人驚喜的變化。全市11331個自然村基本建成幹淨整潔村,其中還有一批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同時,梅州以中心村為節點、以圩鎮為樞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整合優勢資源、促進融合發展,有序推進32條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輻射帶動鎮村同建同治同美。
要美麗,還要宜居。梅州持續推進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治理,並進一步強化農村供水提質增效改革、“四好農村公路”升級改造,不斷提升農村治理效能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以民生為本為群眾厚植幸福底色,努力朝著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標前進。
以產業為先
賦能鄉村發展
五華縣水寨鎮,一半山鄉一半城。土地集約難、勞動力不足等問題,讓很多人認為鄉村產業發展已經沒有太多空間。
如何破題?通過盤清“家底”、拓寬思路,水寨鎮決定“用工業化思維發展鄉村產業”,探索鄉村產業社區模式。“即在地域相鄰、資源相連的若幹村創建鄉村產業社區並設立臨時黨支部。根據區位分布和發展定位,目前已劃分了梓皋片、大壩片、水寨片、玉茶片4個鄉村產業社區。”水寨鎮副鎮長、梓皋片鄉村產業社區臨時黨支部書記劉伯強告訴記者,鄉村產業社區以撂荒地複耕複種為抓手,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改變村容村貌,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增長。
今年6月,梅州出台《關於探索建設鄉村產業社區的指導意見》,推動各縣(市、區)建設2個以上鄉村產業社區,打造集“產業興旺、人口聚集、服務配套、功能完善”等諸多要素為一體的新型農村社區,探索古鎮與良田共存、產業與鄉村共興的新路徑。
建設鄉村產業社區以來,水寨鎮已籌集產業發展基金230多萬元,集約撂荒地2000多畝,引進10多個產業項目,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得到快速發展。
在駐鎮幫鎮扶村中,各工作隊積極探索產業賦能模式。廣州對口幫扶梅州已初步總結出國企主導帶動的“蕉嶺新鋪模式”、民企市場化運作的“五華模式”、文旅現代產業帶動的“梅江西陽模式”和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梅縣佘江模式”,以點帶麵輻射全域8個縣(市、區)鄉鎮,全麵激發梅州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接下來,梅州將繼續高水平謀劃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紮實推進城鄉麵貌改善提升,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繪就城鄉融合新藍圖。(記者劉巧 王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