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再迎政策利好!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的若幹措施》(下稱《若幹措施》)。《若幹措施》將給梅州帶來哪些發展利好?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下稱《梅州方案》)又有何關聯?梅州應如何搶抓政策機遇加快振興發展?對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市發展改革局局長吳特宏。
記者:省《若幹措施》與國家層麵出台的《梅州方案》有何關聯?它的印發實施能給梅州帶來哪些利好?
吳特宏:《梅州方案》是國家送給廣東、梅州的一份政策“大禮包”,是梅州融灣發展的行動指南。《若幹措施》是省委、省政府為梅州融灣發展製定的“路線圖”。二者均從配套政策、產業布局、項目建設、要素供給、體製創新等方麵給予全力支持,為梅州打開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渠道,拓展了爭取後續支持的新空間。
《若幹措施》提出圍繞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任務,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結合實施“百千萬工程”,支持梅州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加快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進一步把梅州放在全省的高質量發展版圖中,推動蘇區加快振興發展。
《若幹措施》在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體係建設、深化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重點領域改革、擴大區域開放合作、跨區域共建宜居宜業宜遊優質生活圈等方麵作了詳細部署,提出了120條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特別是在保障措施方麵,明確了一批有較高含金量的重大政策,將加強對實體經濟用地要素保障;加大對用林指標的支持力度;對能效水平處於同行業先進水平的重大先進製造業項目,優先支持辦理節能審查;對梅州重大項目建設主要汙染物總量指標,地方無法安排的,省有關部門按規定予以統籌協調。這些舉措將加快梅州全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交通圈”“生活圈”,在產業協同發展、重大改革創新、基礎互聯互通、社會民生改善等方麵形成發展新動力。
記者:接下來,梅州要如何搶抓政策機遇,乘勢而上,推動蘇區加快振興發展?
吳特宏:《若幹措施》的出台實施,對梅州蘇區加快振興,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市上下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八屆八次全會、市“兩會”精神,圍繞省、市“百千萬工程”目標任務,深挖《梅州方案》《若幹措施》政策紅利,吃透政策精神,確保政策接得住、落地快,轉化為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實效。
以“百千萬工程”為統領,把蘇區融灣先行區建設向縱深推進。要圍繞“一區兩城”戰略定位,聚焦蘇區振興、融灣入海“兩大戰略”,大力實施產業引領、基礎支撐、改革賦能、開放合作、民生改善、政策保障等融灣“六大工程”,與縣域經濟發展和鎮村建設形成協同聯動態勢。要推進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營商環境、科技創新、要素市場化、投融資等改革,打造融灣亮點,為老區蘇區融灣發展、欠發達山區高質量發展、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等探索典型經驗。要用好用足中央預算內投資執行西部政策和省1:1配套政策,以及專項債、特別國債等政策,加強“打糧食”項目的策劃儲備和前期工作,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籠子”,增強經濟發展後勁。
樹牢全市“一盤棋”思想,舉全市之力推動政策紅利從“紙麵”落到梅州蘇區大地上。市發展改革局將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做好《若幹措施》的學習貫徹和宣傳解讀工作,製訂貫徹落實責任分工,研究提出2024年重點任務清單,落實落細《梅州方案》《若幹措施》政策措施。市相關單位和各縣(市、區)要認真梳理研究《若幹措施》各項政策措施,深刻領會其內涵,找準切入點和對接點,加強與國家和省對口部門的溝通聯係,加大政策、項目、改革謀劃策劃力度,全力爭取上級支持。(記者 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