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工作報告 > 區縣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2月15日在大埔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來源:大埔縣人民政府  時間:2023-02-15 11:59:05  瀏覽:-
字號:

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2月15日在大埔縣第十六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大埔縣人民政府縣長  淩曉文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22年工作回顧

  2022年,是黨和國家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大埔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縣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麵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認真落實縣委“1568”思路舉措,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狠抓“六穩”“六保”,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回穩向上勢頭良好、後勁增強,大埔老區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突出托穩經濟大盤,經濟運行總體平穩。202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00.8億元、比增0.4%,增速排在全市第四;規上工業增加值14.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9.63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5.17億元;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5億元,剔除留抵退稅影響,比增5.23%。全力擴投資,65項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27億元,17個債券項目6.43億元資金全部完成支付。大埔電廠二期、茶陽鎮防洪工程等重大項目相繼動工建設,縣委黨校新校區建成投入使用。大豐高速公路、大潮疏港鐵路等前期工作紮實推進,湖寮至楓朗、坑口至高陂、赤山至桃花段公路改建工程和坪山至花萼樓旅遊公路、韓江蓮塘大橋等項目取得明顯成效。落實家電“以舊換新”、發放消費券促消費等政策,消費市場持續回暖。全力穩市場主體,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7.6億元,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911戶。電力、天然氣等能源實現保供穩價。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進一步加大,存貸比達64.3%。

  ——突出發展實體經濟,特色產業質效提升。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完成工業投資10億元、比增2.4%,技改投資4.97億元、比增210.8%,新增規上企業5家。先進製造業日益壯大,實現稅收1244萬元,比增37.7%。大埔電廠二期項目9月份順利動工,龍湖水電站建成運營並實現“上規”,全縣電力規上企業產值27.42億元、稅收1億元。完成《大埔陶瓷產業發展規劃》初稿編製,全年陶瓷產值10.77億元。縣科創園成功申請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6558萬元,並於11月份動工建設;縣城工業小區二期、縣新型陶瓷產業園規劃建設穩步推進。低效工業用地清理紮實有效,依法依規收回工業用地43.66畝。強化數字賦能,新建5G基站237座。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縣蜜柚產值16.8億元、比增7.6%,茶葉產值11.3億元、比增7.6%。省級蜜柚產業園(擴容提質)項目、廣東供銷(梅州)天業冷鏈物流產業園紮實推進。西岩茶葉集團、凱達茶業公司入圍2022年度全國茶業百強企業,西岩茶葉集團被評為“2022中國十大茶王”。謀劃創建4個鄉村產業社區,數智化助力鄉村“五大振興”服務項目紮實推進,完成28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驗收。推動全域旅遊發展,三河壩文旅綜合開發項目紮實推進,中央紅色交通線大埔段等5處文物成功入選省第十批文物保護單位,新增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個、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市級非遺主題線路1條、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6個,“紅動古道·綠動鄉村—中央紅色交通線親子研學遊”線路上榜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入選省首批技術工人療休養基地。致力引進“打糧食”項目,成功招引並動工建設10個項目,計劃投資總額95.09億元,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個、10億元以上項目1個,實際完成投資7.32億元,建成投產項目3個。

  ——突出推進鄉村振興,城鄉品質不斷優化。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全力抓好墾造水田、拆舊複墾等工作,新增高標準農田9481畝,完成撂荒耕地複耕複種3.7萬畝,動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階層人士、工商業人士認耕認種2000多畝。14個鎮通過“宜居圩鎮”市級驗收,湖寮、百侯、銀江鎮通過“示範圩鎮”驗收。百侯鎮侯南村入選省鄉村研學旅行特色村,西河鎮車龍村入圍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籌集駐鎮幫鎮扶村資金入股優質企業,推進48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建設。堅持打造品質縣城,完成日華、大昌等6個老舊小區改造,縣城下壢路及下壢一街建成通車,完成縣城垃圾填埋場整治,內環東路綜合市場、迎賓大道廊橋等項目加快推進,北環路自來水工程及路麵提升改造、第二自來水廠及管網、城區截汙管網、縣城第二水質淨化廠等工程紮實推進,第三自來水廠如期動工建設。完成農貿市場升級改造10家。有序推進垃圾分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工程(第二批)基本完成,新建成79.89公裏農村公路。

  ——突出嚴守底線紅線,生態優勢更加凸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有序推進,編製完成《梅州市大埔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22—2035年)》。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三區三線”劃定紮實推進,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促進國土空間集約高效利用。完成6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西河鎮生態清潔小流域和湖寮、百侯鎮崩崗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建設。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33批40件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信訪案件全部結案,縣城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國考、省考斷麵水質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水環境質量全市排名第一,土壤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深入推進河(湖)長製,建成漳溪河西河段、梅潭河縣城段等2宗14.7公裏碧道,梅潭河碧道工程被評為“省十大最生態碧道”,大埔入選省2020及2021年度萬裏碧道建設激勵名單。全麵推行林長製,完成造林1.17萬畝、新造林撫育2.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8.99%。

  ——突出抓好改革創新,發展動能有效聚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營商環境不斷優化。行政審批事項實現100%網上受理、100%網上辦結,電子印章覆蓋率100%,1671項亚博网址链接 事項實現“全市通辦”,線上辦件率居全市前列。簡化市場主體登記程序,放寬企業名稱登記,新增內資企業531家。“粵政易”活躍率保持全市第一,“粵商通”注冊率100%。國企改革紮實推進,縣城投公司實現優化配置。新培育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31家,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比例達40.9%。新增專利授權量6件,成功利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1500萬元。抓好人才引培,引進急需緊缺人才9名,培育農村實用人才820名、技能人才540名、特色文化人才639名。

  ——突出保障重點民生,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堅持把八成以上財力用於民生領域,省、市、縣十件民生實事全麵完成。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65元,比增4.2%。加快教育均衡高質量發展,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千人”大關,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全麵落實,課後服務實現兩個“全覆蓋”。全縣新增公辦學位5490個,西嶺實驗學校及幼兒園建成招生,城東實驗學校教學樓投入使用,進光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建設紮實推進,大埔獲評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範縣、廣東省兒童友好示範縣。成功處置“11·22”疫情,疫苗接種有序推進,疫情防控順利轉段。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範縣創建工作紮實推進,縣中醫醫院順利通過二甲等級複審,縣人民醫院改擴建二期、縣中醫康複中心、高陂中心衛生院遷建工程建設加快,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紮實推進,普通門診納入職工醫保範圍。全縣城鎮新增就業2102人,再就業122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1%。社會保障體係不斷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和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孤兒養育標準進一步提高。建成社區體育公園2座、“粵書吧”等文體設施2個,完成廣東漢劇大戲《客家之子·田家炳》、大型民族歌劇《血色三河》(精華版)打磨提升。“五治融合”基層治理模式取得良好成效,成功創建全域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紮實推進“八五”普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鬥爭,群眾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滿意度保持全省前列,縣看守所獲評“全國優秀公安基層單位”,百侯鎮獲評“全國依法治理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管理處入選首批省政府立法基層聯係點。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成效顯著,《信訪工作條例》進一步落實,問題樓盤、涉眾金融等領域隱患排查有序開展,安全生產、消防、森林防滅火、食品藥品監管等工作紮實有效,圓滿完成黨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動、重要節點安保維穩任務。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活動,退役軍人服務保障不斷加強。國防動員、統計調查、宗教、民族、外事、婦女兒童、殘疾人、檔案、方誌、氣象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突出黨的全麵領導,自身建設持續加強。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嚴格執行省委堅決落實“兩個維護”十項製度機製,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自覺貫穿於政府工作各方麵全過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常態化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糾治“四風”。堅持向縣委、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縣政協通報工作,辦理答複人大代表建議16件、政協委員提案31件,辦複率和滿意率均達100%。紮實開展重點企業服務活動,助企服務能力有效提升。加強審計監督,實施審計項目24個。堅持常態化“過緊日子”,大力壓減非重點、非剛性支出,廉潔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成績來之不易,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對老區蘇區人民的深切關懷,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縣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和各級各部門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廣大幹部群眾,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離退休老同誌,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向中央和省市駐埔單位、駐埔部隊、武警官兵,向關心支持大埔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縣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加快發展的製約因素不容忽視:經濟總量偏小,人均水平低;實體經濟仍然落後,資源優勢發揮不充分,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層次不高,區域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剛性支出大,縣級可統籌財力少;一些幹部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精神缺乏,抓落實的韌勁狠勁不足,營商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等等。對這些問題,我們已經采取一係列措施加以解決,今後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從國家層麵出台《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總體方案》,支持梅州全域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省委、省政府加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區域協調發展,3個省直機關及有關單位和廣州市海珠區對口支援我縣,為大埔加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縣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立足推動大埔老區蘇區高質量發展,全麵部署今年工作,動員全縣上下堅定信心、真抓實幹、奮發有為,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交出大埔答卷。我們要全麵學習、全麵把握、全麵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抓住曆史機遇,堅決扛起使命擔當,以既定目標作為戰略指引,守正創新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係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縣委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搶抓梅州市建設贛閩粵原中央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重大機遇,深入實施縣委1568思路舉措,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麵激發內生動力,力促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保持社會大局穩定,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大埔老區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為大埔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縣經濟社會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力爭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進出口總額增長3%;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3.5%以內,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

  實現今年的目標任務,重點抓好七個方麵工作:

  一、在推進項目建設上全麵發力,持續夯實發展根基

  主動對接灣區謀項目。搶抓“蘇區+灣區”疊加政策機遇,設立蘇區振興發展服務中心,專人專班研深研透國家、省支持梅州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振興發展等政策,梳理出最迫切、最需要、最有利的事項和重大項目,爭取列入省工作要點和市實施方案,全力落實好涉及大埔的重大政策、重大事項和重大平台、重大項目建設。精準謀劃一批延鏈、補鏈、強鏈的高質量項目,全麵承接灣區產業梯度轉移、推動大埔深度參與灣區產業協作。突破傳統思維和模式,增強項目可落實性、可操作性,積極謀劃儲備一批重大項目。下大力氣做深做細項目前期工作,繼續聘請專業公司精心包裝整合交通、水利、環保、能源、新基建等重點項目,提高項目成熟度和申報成功率。

  推進現代基礎設施體係建設。全力以赴推進46項年度投資50.82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抓好已入庫債券資金項目前期工作,確保資金下達即可進行招投標。以打造贛閩粵原中央蘇區“融灣入海”重要支點為目標,著力構建內通外暢、融灣聯海的立體交通網絡。力爭動工建設大豐高速公路,抓好大潮疏港鐵路、平蕉大高速、梅漳高鐵等項目前期工作,力爭湖寮至楓朗、坑口至高陂公路上半年主體建成通車,赤山至桃花公路年底前主體建成通車。積極爭取高陂鎮防洪工程早日動工,茶陽鎮防洪工程完成40%以上工程量,抓好梅潭河百侯段等21公裏碧道建設。新建總投資1.27億元的配網工程和35千伏光德(桃源)輸變電工程,紮實推進西三線閩粵支幹線天然氣管道大埔段、省管網“縣縣通工程”梅州—大埔項目建設。

  強化項目要素保障。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統籌用地、用林、用能、環境容量等指標,全力服務重點項目建設。優化項目用地保障及用地供給方式,推行“標準地”供應、“帶項目”供應,讓符合條件的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加大土地一級市場開發力度,常年保持300—500畝連片熟地儲備。暢通“綠色通道”,建立聯審聯批製度,加快用地報批、土地供應、登記發證、規劃報建等審批速度。深化政銀企合作,大力推廣普惠金融產品,引導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用好信貸風險補償資金運行機製,助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問題。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項目和資金支持,統籌好涉農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金參與,著力破解項目要素保障瓶頸。加強專項資金績效評審,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在發展實體經濟上全麵發力,持續提升產業質效

  著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製造業當家,落實省“製造業投資十條”等政策,積極對接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其中先進製造業占比5%、高新技術產業占比12%,新培育上規企業5家、專精特新企業2家。大力發展電力產業,全力以赴服務好大埔電廠二期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投資21億元;爭取上半年完成三河農光互補項目主體工程、下半年青溪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獲得核準,力爭動工建設大埔縣峽能農光互補項目、屋頂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項目,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提質發展陶瓷產業,完成《大埔陶瓷產業發展規劃》編製,找準陶瓷發展賽道;從瓷土資源著手打造優勢產業,引進龍頭企業與國有企業合作規模化發展采礦加工業,全力打造標準化瓷土加工基地和瓷土開發利用集散地,著力引進可降解新材料產業鏈企業,跟進廣東楓樹瓷土加工以及洋濟崗瓷土場與東鵬陶瓷合作投資項目;以縣科創園為載體,引進資本提升陶瓷新產品研發能力,支持訊源吉玉新材料項目加快推進、粵科欣發光電功能陶瓷項目做強做大,加快發展新型陶瓷;引進大型企業建設統一的銷售平台,打包宣傳銷售大埔陶瓷,推動日用陶瓷、工藝陶瓷和新型陶瓷做大做強。穩步發展新材料產業,充分利用電力和瓷土、稀土、砂土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消耗電量大但單位產值大、增加值大的新材料產業,重點跟進金開新能(英利)集團矽能源太陽能電池片項目,力爭鴻翔瑞、嘉穎新材料項目4月底前建成投產,博富能增資擴產項目6月底前建成投產,博睿能鋰電池儲能電源產品項目完成主體工程,鴻智信鋰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完成2棟廠房建設和設備購置。

  著力建設園區平台。圍繞打造廣東省產業集聚升級示範區目標,加快縣科創園以及園區內標準化廠房建設,力爭5月底前完成“七通一平”;以瓷土加工發展為導向,規劃建設新型陶瓷產業園,力爭6月底前動工建設。紮實抓好縣城工業小區二期、三期規劃建設,確保6月底前二期項目用林、用地指標獲批並動工建設,探索打造先進材料產業園;推動廣州海珠(大埔)工業園成功創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全力打造承接灣區產業轉移平台。積極爭取專項債券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著力破解園區建設資金瓶頸。加快製定園區低效工業用地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工業用地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的相關標準,推動園區企業提質增效。加速園區土地收儲,力爭新增連片建設用地300畝以上,高效配置新增工業用地。創新投入模式和開發機製,完善提升園區內水、電、路、標準廠房等各項基礎配套設施和生產、生活性服務平台建設,提升園區產業承載力和吸引力。

  著力招大引強。堅定不移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樹立“一把手”抓招商理念,製定完善招商優惠政策和縣領導帶隊招商方案,修訂完善招商引資考核辦法,每個鎮(場)和縣直經濟部門每年招引1—2個“打糧食”的實體經濟項目,著力營造大招商格局。主動對接大灣區、打通海西區,積極承接廈漳泉、珠三角產業溢出,圍繞先進材料、新型陶瓷、特色現代農業等產業鏈,力爭招引一批“鏈主型”企業、上市公司、總部企業。壓實駐外招商隊和各鎮(場)等主體責任,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開展靶向招商、精準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依托省直、市直機關推介招商,確保完成市下達的新簽合同項目計劃投資額45億元以上的招商任務,其中力爭引進1個投資超10億元的工業項目。強化服務意識,認真落實“一站式”服務製度,對重大招商項目實行“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特事特辦”,確保項目簽約快、落地快、建設快。

  三、在推動鄉村振興上全麵發力,持續改善城鄉麵貌

  壯大現代農業產業。堅持以工業化理念、產業鏈思維做強農業,致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完善“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係,力爭農業總產值增長6%以上。加快推進省級蜜柚產業園(擴容提質)項目和茶葉產業園核心加工園區建設,做優做強農業特色產業。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新增家庭農場2家以上,培育一批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鄉土專家。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健全縣鎮村三級協辦體係。深化駐鎮幫鎮扶村,持續開展“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因地製宜發展客家預製菜、油茶、絲苗米等特色產業,抓好三河鎮彙城村等4個鄉村產業社區建設,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現全縣245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超10萬元。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建立健全撂荒耕地整治長效機製,以零容忍的態度堅決遏製新增撂荒耕地;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活動,3月底前完成楓朗、百侯3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抓好高陂、楓朗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墾造水田指標800畝以上,確保完成市下達糧食播種任務。保障蔬菜、生豬等重要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優化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發展農村電商。

  深化鄉村建設行動。統籌抓好“五大振興”,用好新型幫扶協作機製和省“1+2”對口支援政策,爭創全省鄉村振興先行示範縣。堅持以點帶麵、融合發展,打造紅色三河、古鎮百侯鄉村振興示範帶和湖寮鎮莒村村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示範村,升級西河十村聯動鄉村振興示範帶。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完善7個鎮級點和196個村級點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全域推進農房管控、風貌提升,統籌抓好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供水水質提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規範農村建房,堅決遏製新增農村亂占耕地建房行為。實施洲瑞、大東、百侯、楓朗、銀江等鎮級自來水廠提升改造工程,完成6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抓好銀江水和汀江支流虎市段等中小河流治理以及中央紅色交通線崩崗治理和梅潭河駁岸工程建設。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提檔升級和危舊橋梁改造。紮實推進“百村示範、千村整治”,積極補齊鄉村建設短板。加快三河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工作,提升土地綜合利用水平。盤活鄉村閑置資源,鼓勵發展鄉村旅遊、休閑農業、鄉村民宿等農旅新業態。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推行網格化管理,促進移風易俗,建設良法善治鄉村。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成果,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探索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努力形成農村土地資源整合大埔經驗。

  加強城市建設管理。堅持以城促產、以產興城,科學編製縣鎮兩級國土空間規劃,完成“三區三線”劃定。抓好國家衛生縣城複審工作。持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紮實推進縣城27個老舊小區及周邊基礎設施改造。完善城區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加快北環路自來水工程及路麵提升改造、城區截汙管網、縣城第二水質淨化廠、第二自來水廠及管網和第三自來水廠等項目建設。推進湖寮鎮幸福城壹號、萬安苑等“三舊”改造項目,實施西湖公園片區、白雲橋片區提升工程,有序推進新區新城建設,打造山水宜居客家城。堅持建管並重,下“繡花”功夫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智慧交通體係建設,大力推進智慧停車場項目。抓好智慧縣區新基建,新增200個5G基站,實現縣城區域連續覆蓋。加快推進城區居民燃氣安全裝置老化更新改造項目。完成山豐水庫收尾工程建設,保障縣城飲水安全。推進茶陽鎮曆史文化名鎮改造和百侯鎮曆史建築加固修繕項目,抓好百侯、茶陽、三河鎮曆史文化名鎮和西河鎮車龍村曆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申報工作。完善3個示範圩鎮、14個宜居圩鎮建設,紮實推進高陂縣域副中心建設,因地製宜打造高陂光德桃源陶瓷產業、百侯文化旅遊業、西河現代農業、楓朗茶葉產業、湖寮蜜柚產業等專業鎮特色鎮。持續鞏固提升城區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成效,城區80%的村(社區)實現生活垃圾分類。

  四、在深化改革創新上全麵發力,持續增強發展活力

  深化改革攻堅。對標《梅州方案》,把握融灣機遇,推進體製機製創新。深入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加快亚博网址链接 “一網通辦”。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政府部門權責清單、行政許可事項清單製度,統籌推進“證照分離”和“一照通行”改革,持續鞏固行政審批事項100%網上受理、100%網上辦結。突出“用戶思維”,轉變作風、靠前服務,推進聯審聯批改革,全力破除審批領域“中梗阻”。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一視同仁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有序整合15家國企分門別類並入城投、客風旅遊、基投三大集團公司,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支持國企以全產業鏈開發模式依法參與資源開發利用,推動國企高質量發展。深化商事製度改革,推進信用大埔建設,助企紓難解困,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強化科技創新。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量質提升,力爭新增及重新認定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創新中心、研發中心等科研平台2家以上。持續抓好廣東省科技專家工作站建設,深化與清華大學共建納米陶瓷新材料研發應用基地,發揮大埔蜜柚研究院、5G+農業大數據服務中心、柚子醫藥深加工(大埔)院士工作站作用,實現科研成果、經濟效益雙豐收。全力支持企業深化產學研合作,培育更多的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重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信貸資金投向科技型企業。落實梅州市“1+N”人才政策體係和大埔縣加快新時代人才振興發展實施意見,聚焦實體經濟、重點產業和鄉村振興,靶向引進一批緊缺急需的高端人才,係統培育一批職業技能過硬的各類特色人才。

  擴大對外開放。以梅州申報廣東自貿區梅州聯動發展區、建設贛閩粵合作園區為契機,全方位對接融入“雙區”和三大平台建設,推動大埔陶瓷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高質量發展。借力世界客商大會、海外僑商梅州行等活動,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文化交流合作,鞏固拓展東南亞、歐美日韓市場,培育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鼓勵支持陶瓷、蜜柚、茶葉等產品走向世界。聚焦新時代“僑”文化,發揮“華僑之鄉”優勢,吸引更多僑胞回埔投資興業。積極參與廈漳泉、汕潮揭都市圈建設,探索建設粵閩合作園區。

  五、在保護生態環境上全麵發力,持續放大綠色優勢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立足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定位,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健全完善生態文明管控機製,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和國家森林城市。全麵深化林長製,圍繞實施“三大任務、九大工程”,高標準推進綠美大埔生態建設。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和防滅火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組建視頻監控“一張網”,更好地實時監控山火、河湖“四亂”、河砂和礦產、毀林占耕等動態,全麵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任務,優化林分、優美林相,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推動森林進城、城鄉綠化美化,完成林分優化提升3.6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2萬畝。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大減排、抑塵、治車、控秸等力度,確保縣城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保持98.5%以上。深入實施“水十條”,持續抓好重點流域和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確保斷麵水質、縣鎮兩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加大非法占耕占林和土地林地衛片執法、存量違法用地整治力度,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複,全麵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和農村麵源汙染治理,加大固體廢物處理力度,積極推進“無廢大埔”建設。

  加速生態價值轉換。厚植生態優勢,擦亮“世界長壽鄉”品牌,加快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積極探索具有大埔特色和引領效應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充分挖掘生態產品價值,整體提升生態產品溢價,加強生態產品品牌培育和保護。提升礦產資源利用價值,積極探索國企控股礦產資源開發,著力在稀土、建築石料、礦泉水等資源領域取得突破。嚴格礦產資源管理,嚴厲打擊非法采礦洗砂行為,出台實施工程建設項目砂石土餘渣利用管理辦法、機製砂管理辦法以及水泥攪拌場建設規範,確保礦產資源稅收顆粒歸倉。規範有序推行采礦權“淨礦”出讓和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吸引大型國企參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積極探索開展森林覆蓋率等資源權益指標、碳排放權、排汙權、用能權、水權等交易。加強曆史遺留礦山治理、礦山石場治理複綠工作,確保年底前全縣在產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全麵達標驗收。發展優質綠色生態農林業,突出發展南藥、林下種養、康養產業、生態旅遊等綠色經濟。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探索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嚴格落實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製度,提高新能源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應用比重。積極布局生態型產業,堅決遏製“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不折不扣完成各項約束性指標。常態化整治“散亂汙”企業,嚴格落實排汙許可證製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加大對再生資源、清潔能源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探索多元生態補償機製,推動跨區域生態合作。倡導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公益,持續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六、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全麵發力,持續滿足群眾期待

  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全麵落實支持就業創業政策,紮實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2000人以上。嚴厲打擊欠薪等違法行為,讓農民工不再“憂薪”。持續深化社保領域改革,提高社保覆蓋麵,全縣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推動職工醫保普通門診和個賬改革,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製度。健全分層分類的梯度救助體係和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製,提升城鄉社會救助服務均等化水平。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和殘疾人權益,關愛服務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建設綜合養老服務機構(中心)1家以上。做好社會福利、公益慈善等工作,提升鎮級社會工作服務能力。堅持“房住不炒”,穩住房地產市場。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進光高級職業技術學校建設,有序推進學前教育提升工程、教育補短板項目,抓好教育強鎮複評,鞏固提升“雙減”成效,努力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深化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健全教師激勵機製和交流輪崗機製。擴大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覆蓋麵,鞏固提升“5080”攻堅成果。持續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提質發展高中教育,創新發展職業教育,辦好開放教育、特殊教育和全民終身教育。加強校園安全管理,抓好防學生溺水、防校園欺淩、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圍繞打造“健康大埔”目標,深入實施名院、名科、名醫戰略,健全公共衛生服務和應急體係,提升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強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上半年完成高陂中心衛生院、年底前完成縣中醫醫院康複中心建設,推進縣婦幼保健院及衛生院提升改造工程、縣精神衛生中心、縣人民醫院改擴建二期和後勤保障樓、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化平台等項目建設。完整準確全麵把握和執行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加強醫療物資和藥品保障,提升醫療救治能力,紮實推進疫苗接種等工作,著力保健康、防重症。全麵落實“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減輕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持續繁榮文化事業。實施全域文明創建工程,深入開展“精神文明五大創建”和“五大提升行動”,重點推動百侯、楓朗、大麻3個文明實踐示範所、湖寮莒村村等35個文明實踐示範站建設,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大埔亮點。積極創建全國紅色資源(革命遺址)保護示範帶,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抓好中央紅色交通線、三河壩戰役、閩粵贛邊區黨委和邊縱活動舊址等革命遺址保護修繕、活化利用,力爭中央紅色交通線大埔段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深入實施非遺傳承人和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名家培養工程,抓好圍龍屋、漢劇申遺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創作一批文藝精品,創排中央紅色交通線題材舞台劇,做好《客家之子·田家炳》《血色三河》《十五貫》下鄉演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提升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串聯全縣景區景點,以“紅色”帶動“綠色”“古色”,推進九龍湖風景區規劃建設,加快三河壩文旅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力爭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央紅色交通線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推動民宿、農家樂提質升級,打造一批星級農家樂和客家美食名村。以梅州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契機,保護傳承好大埔客家文化,推進大埔小吃產業發展。發揮客風旅遊公司文旅龍頭牽引作用,打破文化旅遊景點“小散亂”僵局,融合發展紅旅、文旅產業。

  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堅決維護國家政權安全、製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鬥爭,持續深化“5+3”行業領域整治。積極開展“破小案”“掃黃禁賭”“雲劍”等專項行動,抓好禁毒工作,依法打擊電信詐騙等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快“綜治中心+全科網格+‘粵平安’雲平台”工作體係建設,提升綜治中心效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完善“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加強改進信訪工作,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大力創建雙擁模範縣。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發揮黨和政府聯係廣大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做好統計調查、外事、僑務、宗教、氣象、檔案、方誌等工作。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聚焦重點領域風險防範,精準“排雷拆彈”,努力把風險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壓實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責任,抓好道路交通、自建房、建築工地、危化品、城鎮燃氣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堅決防範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加強防災減災救災應急管理體係建設,抓好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和避險搬遷,推進三河梓裏村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高陂古西村鶴山片特大型滑坡群治理項目建設,深入排查整治農村削坡建房。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切實保障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強化類金融機構監管,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根據省、市十件民生實事安排,結合大埔實際,我們擬訂了2023年縣十件民生實事候選項目,包括提高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基本生活和殘疾人兩項補貼保障水平等11項,今年繼續實行人大代表票決製,請大家審議。我們將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把更多財力用於保障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務,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化。

  七、在加強自身建設上全麵發力,持續提升服務效能

  堅持忠誠履職。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絕對忠誠,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縣委決策部署。牢牢把握意識形態主動權、領導權、管理權,築牢意識形態安全“護城牆”。

  堅持依法行政。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責、推動發展,帶頭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積極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縣,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和政府法律顧問製度。全麵實施“一規劃兩綱要”,深化“四級同創”,抓好“八五”普法,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係,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提高全麵依法治縣水平。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自覺接受縣人大依法監督、縣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輿論監督,辦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持續深化政務公開,確保權力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堅持務實擔當。始終把轉作風作為幹事之要,樹立“實幹”導向,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著力破除“中梗阻”現象,破解不願做事、不敢扛事、不能成事、作風漂浮問題。大力開展“競標爭先”活動,實施亮諾亮績亮牌行動,采取現場會點評、“比武打擂”述職等方式,推動全縣上下比學趕超、賽龍奪錦。牢固樹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遲”的效率意識,堅決強化執行力和落實力,做到部署的工作堅決執行、確定的事情雷厲風行、明確的責任堅決擔負。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旗幟鮮明激勵擔當作為,營造幹事創業良好氛圍。

  堅持為民清廉。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麵推進政府係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加強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廉政風險防控,強化審計監督、統計監督。從嚴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切實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糾治“四風”問題,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使命呼喚擔當,奮鬥成就夢想。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牢記人民之托,勇扛發展之責,激發奮進之誌,凝聚前行之力,為譜寫大埔老區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新篇章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