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銀信不僅僅是華僑家書,更是人類的集體記憶遺產和曆史文化遺產,每封泛黃僑批的背後,都是一顆赤子之心。從古驛道走出去,漂洋過海,一代代華人用僑批傳遞著家國之愛。
圖1 汕頭振盛興——林銳煥
2017年1月19日,馬興瑞代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做好古驛道曆史文化挖掘保護工作。當前,根據省政府的有關部署,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正在牽頭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挖掘驛道周邊曆史文化資源,展示嶺南地域文化特色,讓隱藏在南粵大地上的古驛道“活”起來。為了更好地挖掘古驛道曆史文化底蘊,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檔案館組織,中南粵古驛道網(網址:www.infonht.cn)發起“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活動相關情況也將在微信公眾號予以介紹(公眾號二維碼:)。
挖掘驛道文化,麵向社會征集僑批銀信
僑批銀信,是經由南粵古驛道出發,漂洋過海,由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彙寄至國內的彙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彙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僑批,是潮汕地區和福建省等閩南方言地區的稱法,江門台山,把這種僑彙和書信的結合體通俗地稱為“書信銀兩”,簡稱“銀信”。
曆經百年的海外華僑華人與國內僑眷的兩地家書,內容涉及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麵,記錄了從清末到新中國改革開放近一個半世紀的社會變遷,見證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彌足珍貴的人類記憶遺產。2013年6月,“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圖2 汕頭天外天——許清文
據統計,目前全國僑批存量最多在廣東和福建,共16萬件之多,集中分布在廣東的潮汕、江門“五邑”、梅州和福建的廈門、泉州、福州等僑鄉。其中,廣東僑批銀信數量最大,現存約有15萬件,潮汕僑批數量約12多萬件,五邑地區約2萬多件。為了挖掘和傳承僑批銀信文化,銘記僑批銀信的珍貴曆史記憶,汕頭已經建有僑批文物館和西堤僑批公園,江門台山正在建設銀信博物館。
為了進一步發揚僑批銀信精神,特開展“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活動旨在傳承僑批精神,展現國人深厚的家國情懷,繼承和拓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據介紹,中國南粵古驛道網已收集到約2000份僑批銀信,按地區、姓氏進行分類整理,掃描入庫,下一步將與照片、多媒體資料等整合成完整數據庫,公布發布,上傳到“中國南粵古驛道網”,讓更多人了解僑批銀信文化。據中國南粵古驛道網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僑批銀信數字化,是讓更多人認識僑批的有效辦法,下一步翻譯為英文,這將是“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走向全民化、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活動向社會各界征集僑批銀信資料,並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僑批銀信製作成作品“銀信牆”,放在江門海口埠展示。
講述僑批銀信故事,展現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據了解,“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將在汕頭西堤公園/江門台山海口埠舉行發布儀式,儀式上將會把已經尋找到後人的僑批銀信歸還其後人,並邀請僑批銀信後人講述僑批銀信背後的故事。此外,該活動鼓勵各界人士踴躍捐獻收藏的僑批銀信,所有捐獻的僑批銀信將會銘刻在江門海口埠的銀信牆上。
據中國南粵古驛道網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攜手相關媒體單位製作“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欄目,邀請專家學者、僑批銀信後人等相關人員進行對話訪談,展現從古驛道走出去,漂洋過海的艱辛曆史,呈現海外華僑心係家國的精神。此外,還將在活動過程中挖掘亮點和感人故事,定期舉辦媒體采訪活動。
圖3 僑批內容展示
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還將深入鄉村,在重點鄉鎮進行巡回展覽或宣傳。值得關注的是,活動還將開展相關僑批銀信征文活動,或收集與僑批有關的文章在“中國南粵古驛道網”、“中國南粵古驛道”微信公眾號上進行宣傳,發揚感恩、尋根、親情、誠信、愛國等僑批精神。
圖4 汕頭西堤公園
開展“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是結合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挖掘古驛道和周邊古村落曆史文化內涵的重要體現,也全麵展現海外僑胞“熱愛祖國、情係故裏、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篤誠守信”的精神情操和深厚的家國情懷,該活動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繼承和拓展,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留住曆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重要指示的具體舉措。
活動參與方式:
1.登錄中國南粵古驛道網(http://infonht.cn)或“中國南粵古驛道”微信公眾號了解相關內容。
2.如果您有僑批銀信的資料或相關信息,煩請發送至service@guyidao.gov.cn , 感謝您對活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