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梅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一、製定依據
為推動梅州市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著力打造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生態發展區先行示範市,奮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樣本,市發展改革局根據《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牽頭編製了本《規劃》,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走綠色發展道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清晰合理,生態環境更加美麗,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係統穩定性顯著增強,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環境風險得到全麵管控,環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效提升,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深度融合的綠色發展格局持續夯實,為建設美麗梅州打下堅實的基礎。
展望2035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基本建成美麗梅州。
四、主要內容
《規劃》共9章33節,主要部署六大重點任務,具體如下:
(一)聚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係。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深入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推動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努力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1.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係。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力爭至2025年,五大傳統優勢產業總產值達到1100億元。積極培育新興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力爭到2025年,現代農業產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
2.加快信息設施建設。實施“互聯網+工業”,鼓勵實行“機器換人”。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積極布局5G網絡,有序推進數據中心建設。
3.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力爭至2025年末,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5%以上。
(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空間格局、經濟布局。
1.建立資源節約集約激勵和約束機製。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
2.推廣有機、綠色農產品種植。到2025年,確保有機、綠色種植麵積提高10%。
3.水陸生態廊道、工業園區綠化工程。沿梅江、韓江等主要生態航道重要水體岸線建設景觀化生態防護林帶。
⒋全麵鋪開鄉村振興建設。著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確保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顯著成效。
(三)維護天藍地綠水清生態。堅持全領域、全地域、全方位、全過程的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弱項,推動主要汙染物排放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美麗家園。
1.大氣汙染防治。落實“六個100%”防塵措施、加強機動車排氣整治、加強工業汙染源管控。
2.抓好水汙染治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製度,加強水源涵養區的生態保護,到2025年,實現韓江流域梅州段水安全保障能力達到國內較高水平。
3.土壤汙染防治。2025年底前,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工作;建設建築垃圾消納場;維持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0%以上。
4.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大力推進廣東南嶺山區韓江中上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建設。
(四)建設美麗城鄉人居環境。將生態環境改善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抓手,與土地綜合整治、新區開發建設、生態旅遊等深度融合,以環境再造提升人居生活品質,推動城市整體升級。
1.加大碳彙建設力度。織密城市綠地網絡,增大單位麵積綠化樹木的碳彙能力,加強森林碳彙工程建設。
2.積極推動綠色建築發展。推廣綠色建築設計、綠色施工,嚴格執行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和規範。推廣運用綠色建築技術,製定建築綠化標準。
3.推進自然村道路建設。推進“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支持改造提升村莊產業路、鄉村旅遊路。
4.自然村集中供水。加快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建設,到2025年底,自然村實現集中供水全覆蓋,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合格率均達到90%以上。
5.推進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倡導節水、節電、節氣,倡導市民綠色低碳出行,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創建工作,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到2025年底,全市域基本建成城鄉一體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係統,市民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達到50%以上、準確率達到30%以上,生活垃圾保持100%無害化處理。到2025年底,居民綠色出行理念普及率達到100%,公眾綠色出行率達到50%以上。
(五)健全生態文明製度體係。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係,完善自然資源產權製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製度,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係統完整的生態文明製度體係。
1.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係。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係;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係;健全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係;健全環境治理監管體係;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係;健全環境治理信用體係;健全環境治理法規政策體係等七大體係。
2.健全自然資源管控製度。健全自然資源產權製度;創新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模式;構建自然資源有償使用製度。
3.完善生態補償機製。健全多元化生態補償機製;建立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製度。
4.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評估機製;探索開展生態價值核算;大力發展以碳彙為重點的綠色金融。
(六)積極培育生態文化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1.文化產業建設。推進客家文化、綠色文化、紅色文化、養生文化、體育文化、宗教文化和創意文化等文化產業發展,重點扶持一批文化產業園區及文化旅遊產業企業。
2.做好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加大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學雷鋒誌願服務、“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等公益宣傳力度,推動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再上新台階。
3.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大力推進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創建工作。
4.生態文明宣教。組織開展係列環保活動,提高社區居民的環境意識和參與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大力培育和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穩步提升人民群眾生態文化知識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