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 文件解讀
關於對《梅州市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幹政策措施》的條文解讀
來源:市府辦  時間:2019-11-21 09:37:15  瀏覽:-
字號:

原文鏈接: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梅州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幹政策措施的通知

    

本政策共二十條,圍繞區域協同、人才集聚、基礎研究、平台載體、企業創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領域“放管服”等方麵,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創新需求,注重體製改革與開放創新,積極探索、先行先試,提出係列突破性、普惠性政策措施。

第一條,積極融入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全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構建更加開放的協同創新體係,本政策提出4個政策點:

一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的第一條,提出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合作,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支持企事業單位與粵港澳大灣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創新平台,支持引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來梅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我市高校、企事業單位走出去設立離岸科技孵化基地或研發機構。

二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的第一條,提出對落戶我市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在建設規劃、用地審批、資金安排、人才政策等方麵給予重點支持。

三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的第二條,結合《梅州市應用型科技專項資金管理試行辦法》(梅市科〔2018〕69號),提出強化與港澳科研合作,首次在市級層麵率先向港澳開放財政科技計劃項目,允許港澳高校、科研機構在我市設立的分支機構牽頭或獨立申報實際科技計劃項目。

四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的第三條中涉及港澳人才享受內容,提出落實港澳人才享受我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延繳躉繳政策,解決港澳人才後顧之憂。該政策為國家事權,待國家頒布《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參加社會保險暫時辦法》後適時執行。

第二條,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鼓勵港澳青年到我市創新創業,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一條,結合《梅州市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若幹意見》(梅市府辦〔2016〕20號)第十一及十二條,本政策首次提出對在梅州建設的麵向港澳青年的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可直接認定為市級創新創業示範平台並享受相關優惠政策。

第三條,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優化落實我市人才引進獎勵政策,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三條,結合《關於加快人才發展的意見》(梅市發〔2017〕5號)第九至十二條,本政策提出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對新引進的創新創業團隊、行業領軍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青年優秀人才按規定給予資助。

第四條,加強科技人才住房保障。進一步優化落實我市人才服務保障政策,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三條,結合《關於加快人才發展的意見》(梅市發〔2017〕5號)第十七條,本政策提出著力解決高層次人才住房難問題,並對新引進全職並服務滿5年的國內外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和省級領軍人才按規定給予購房補貼。

第五條,支持高新區創新發展。3月28日,亚搏app下载安装 印發《關於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粵府〔2019〕28號),明確提出到2022年,全省實現國家級高新區地市全覆蓋,新布局建設省級高新區超40家;同時,開展高新區提升行動是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做強發展平台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為加快提升高新區綜合發展質量,充分發揮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本政策提出2個政策點:

一是按照粵府〔2019〕28號文件要求,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五條,開展高新區提升行動,爭取早日升級國家級高新區,同時,支持基礎好的縣域產業園區積極創建省級高新區,新增提出對新認定的省級高新區,同級財政給予30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

二是為鼓勵高新區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完善孵化育成體係,結合省科技專項資金項目實施及市級應用型科技專項資金實施,首次提出對高新區創新平台及孵化育成體係建設項目給予優先支持。

第六條,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繼續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實施高企認獎補政策。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六條,參照曆年全市創新發展工作要點(梅市明電)對高新企業的獎補政策,結合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目標實際,提出將原獎補政策“由同級財政對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50萬元的獎勵”,改為“按照稅務管轄關係,由同級財政給予每家30萬元獎勵”。

第七條,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和載體。為深入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本政策提出3個政策點:

一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十條,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工作安排,支持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高水平醫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實驗室等在我市設立分校、分院或分支機構。支持建設省級及以上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高水平創新平台建設。

二是依據《關於加快人才發展的意見》(梅市發〔2017〕5號)第十五至十六條,提出對新建成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分別給予200萬、100萬元資助,對經省認定的院士工作站的建站單位一次性給予100萬元資助,對新建成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分別一次性給予50萬、30萬元資助。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四點,鼓勵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新增提出對經省認定的新型研發機構一次性給予100萬元資助。

三是結合《梅州市應用型科技專項資金管理試行辦法》(梅市科〔2018〕69號)第九條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範圍,提出市級科技項目重點支持高水平創新平台和載體的科研項目。

第八條,進一步降低企業研發成本。采用比照獎補的形式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實質上提高至100%,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本政策提出3個政策點:

一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六條,重點聚焦中小企業群體,提出在全麵執行國家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75%政策基礎上,對已評價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曾按25%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標準給予獎補。

二是對設立時間不超過5年、經評價入庫的初創型科技型中小企業,按其形成的財政貢獻給予“稅收反哺”,降低成長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本負擔,防水養魚、涵養稅源,培育新動能。

三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六條,結合《梅州市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若幹意見》(梅市府辦〔2016〕20號)第十三條,重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業者購買創新創業服務。

第九條,強科技創新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實施鄉村振興科技計劃,本政策提出2個政策點:

一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十條,支持各縣(市、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創建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新增提出對新認定的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市財政分別給予1000萬元和500萬元一次性獎勵。

二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十條,結合我市目前農村科技特派員短缺,未能滿足鄉村產業技術對接需求的實際,提出開展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強化結果導向,完善考核體係。

第十條,支持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項目落實,深化國防科技工業改革,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係和能力”。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提出的軍民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加快推進軍民技術、產品、資金和人才融合,參照省的獎勵政策文件,結合我市實際,新增提出對我市參與軍民融合、同時取得“軍工四證”的民營企業給予一次性50萬元獎勵。經對梅州轄區內軍轉民和民參軍企業的調查摸底,我市目前有五華的井得、梅江區的冠鋒科技和金雨燕、梅州高新區的紫晶光電和富源集團等多家軍用產品生產企業,取得“軍工四證”的企業隻有一家。

第十一條,改革科研組織管理和項目形成機製。持續加大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在科技項目管理、科研組織管理等方麵加大改革創新力度,著力防範化解科技領域重大風險挑戰,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十二條,本政策提出4個政策點:

一是探索采用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圍繞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解決產業發展“缺芯少核”等瓶頸問題,主要體現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主要包括重大專項和重點專項,其中重大專項有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與器材、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與裝備製造、激光製造與增材製造、芯片、軟件與計算、量子科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重點專項是針對受製於人的關鍵核心技術、元器件、關鍵零部件、裝備和主要依賴進口的部件裝備等,進行集中攻關和重點突破。省重點領域專項要求具體按照年度申報指南執行。

二是試行部分財政科研資金切塊到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等自主管理。

三是對同一項目同一年度的監督、檢查、評估等解雇互通互認,簡化科研項目過程管理,提出要加強科研項目監督檢查工作統籌,減少項目實施周期內評估、檢查等,避免重複多頭檢查。

四是先行在政策層麵突破,提出人力資源成本費不受比例限製,與國家政策法規文件精神保持一致,同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財務資助支配權,直接費用調節全部下放項目承擔單位。

第十二條,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近年來,隨著國家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並相繼出台一係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向高校、科研機構下放了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分配權的“三權”改革。科技成果轉化體製機製改革的背景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所有權改革具有意義,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探索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所有權改革是對現有的賦予單位“三權”政策的有益補充,本政策提出3個政策點:

一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十二條,提出自主規範管理橫向經費。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應製定完善橫向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對於橫向經費實行有別於財政科研經費的管理方式,並將自主製定的橫向經費管理辦法作為評估評審或審計檢查的依據。橫向結餘經費可全部獎勵項目組成員,橫向項目給予科技人員的報酬和獎勵支出在核定的單位績效工資總量外單列。

二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十二條,進一步明確適用橫向項目管理的項目範圍。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通過招投標或購買服務形式獲取的財政性規劃類、專題調研類、科技服務於管理類項目,適用橫向項目管理方式,為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依靠技術優勢服務企業、產業保駕護航。

三是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七條,進一步賦予單位對成果權屬約定的自主權,單位作為科技成果所有權人,可以自主將所有權授予科研人員,激發人員轉化積極性。明確以市場委托方式取得的橫向項目,大專院校、科研院校可以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將成果權屬直接賦予給科技人員所有。對於利用財政資金形成的新增職務科技成果,可按照有利於提高成果轉化效率的原則,以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與科技人員共同申請知識產權,賦予科技人員成果使用權。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開展技術開發、谘詢和服務等活動取得的淨收入視同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留歸自主使用。

第十三條,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為引導金融資源“精準滴灌”支持我市科技創新企業健康發展,緩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八條,結合《梅州市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梅市中小企字〔2019〕33號)第二十條,本政策提出2個政策點: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業與金融機構融資供需對接機製,整合優化我市融資增信平台,為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增信服務;二是對融資擔保機構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融資擔保業務發生的損失,新增提出按其實際損失額50%給予風險補償,單筆業務最高補償金額不超100萬元。

第十四條,加快集聚各類風投創投機構。旨在引入優質風投創投資源集聚我市,吸引天使投資、創投機構落戶。目前我市風投創投機構數量極少,投資規模小,在全省處於落後地位,存在較大差距。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八條,新增提出對市內新注冊登記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管理企業給予最高5年按其形成財政貢獻50%進行獎補,當年的獎勵金額不超500萬元,按其形成的財政貢獻給予“稅收反哺”形式集聚更多機構來梅落戶發展。

第十五條,優先保障重大科技項目用地。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九條,提出各縣(市、區)新增的非營利性科技項目經行業主管部門認定後,用地指標按規定由省統籌解決的,將開辟綠色通道,優先受理。對省下達的年度林地定額優先用於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建設,並享受申請使用林地優先受理審核。

第十六條,放寬科技創新設施用地限製。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九條,提出落實對將“三舊”改造用地用於科技創新類項目的縣(市、區),按相關規定獎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通過“三舊”改造建設重點科技創新項目用地的,在滿足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前提下,依法適當放寬地塊容積率限製,縮短規劃審批時間。

第十七條,實施孵化器用地優惠政策。加大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支持力度,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九條,本政策提出2個政策點:

一是落實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免征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二是落實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提高積容率,按一定優惠幅度征收土地價款差額,充分降低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用地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高質量發展。

第十八條,鼓勵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設科技孵化平台。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設專業孵化器應遵守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出租出借及使用管理辦法,孵化機構無法定向選擇優質初創型科技企業入駐,專業孵化器的建設受限。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九條,本政策提出3個落實政策點:

一是鼓勵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設科技孵化平台,試點自主招租或授權運營機構公開招租,不納入公有物業出租、出借管理範圍,自主選擇適合孵化的項目和企業。

二是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設的孵化機構租金收入全額返還且擴大使用範圍,增加高校、科研機構收入及經費來源,同時返還租金收入可用於孵化器建設與運營、科技服務人員獎勵等。

三是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設的孵化機構提供專業服務所取得的收入屬於科技成果轉化收入,留歸自主使用,提高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發揮專業優勢、創辦孵化機構動力。

省科技廳、省教育廳與省財政廳聯合製定的高校、科研機構試點利用自有物業自主招租建設專業孵化機構實施指引,作為今後試點建設孵化機構的高校、科研機構審計、檢查等的政策依據。

第十九條,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根據《科技部關於進一步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國科發獎〔2017〕196號)和《亚搏app下载安装 辦公廳關於印發廣東省關於深化科技獎勵製度改革方案的通知》(粵府辦〔2018〕33號),為構建符合我市發展實際的社會力量科技獎勵體係,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工作,結合梅州市實際,首次提出鼓勵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設立科學技術獎。該政策需承辦機構製定的科學技術獎章程頒布後適時執行。

第二十條,加強科研誠信和科研倫理建設。科研倫理是科學研究不容觸碰和挑戰的底線,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倫理建設麵臨更多的新情況和新挑戰,為規範科研行為,著力防範化解科技領域重大風險挑戰,依據粵府〔2019〕1號文第十一條,提出落實支持開展科研倫理和道德研究,完善法規製度和倫理規範,財政科研項目立項前試行科研倫理承諾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