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務公開 > 法規公文 > 市政府文件
索 引 號: 主題分類: 綜合政務
發布機構: 梅州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9-06-03
名  稱: 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意見 發布日期: 2019-06-03
文  號: 梅市府〔2019〕11號

梅市府〔2019〕11號


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動

綠色產業發展的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動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的部署,加快培育我市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現就加快推動我市綠色產業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戰略,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按照市委七屆六次全會要求,立足生態發展區功能定位,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積極參與大灣區產業分工合作,推動綠色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實現路徑,在深入推動“一區兩帶六組團”建設的基礎上,著力建設全省生態發展創新區,打造成為中國生態穀,為構建“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新格局、建設宜居宜業宜遊“世界客都•長壽梅州”提供新動能,實現美麗與發展共贏。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統籌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著力推動將自然生態優勢和客家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著力降低發展的環境負荷,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和脫貧奔康的有機統一。

——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主動對接大灣區乃至全國、全球綠色產業創新資源,大力加強研發平台建設、加快技術能力提升、促進創新人才集聚,圍繞重點產業、新型業態、產業鏈關鍵環節,突破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綠色產業加速形成以創新驅動為第一動力的新局麵。

——全鏈聯動,融合發展。強化建鏈、補鏈、強鏈,推動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第二產業向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環節延伸,做好“生態+”“文化+”“旅遊+”和“體育+”等文章,推動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多業態融合,以“互聯網+”推動智慧融合,構建全產業鏈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內引外聯,借力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激活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強區域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及客屬地區產業合作,加快融入大灣區,實現“三進一出”,即人進來、新產業進來、龍頭企業進來、貨出去,增強發展的外部支撐。

(三)主要目標。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七年成體係”的總體安排,形成“5311”綠色產業引領我市高質量發展的格局,綠色產業布局更趨合理,產業鏈更加完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成長,創新能力和品牌競爭力顯著增強。到2025年,綠色產業的總產值力爭達到4000億元,大文旅和特色現代農業分別達1000億元,大健康、互聯網、電子信息分別達500億元,建材、機電製造分別達200億元,體育、煙草、電力分別近100億元,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主要任務

(一)推動五大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煙草、電力、建材產業綠色化改造,推動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產業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推動全市工業經濟綠色低碳新型發展,持續鞏固傳統產業支柱性地位。

1.推動煙草產業提質發展。

積極爭取穩定產能,調整優化烤煙種植布局,打造優質煙區鎮、煙區村,實施規範化、精細化、標準化生產,打造廣東省生態型精品卷煙生產基地。以梅州卷煙廠等企業為龍頭,持續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不斷在優質煙草品種選育、卷煙調香、特色工藝等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上取得新突破。

2.推動電力產業優化發展。

實施節能技術改造,提升火電、水電等傳統能源行業運行水平,鼓勵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積極支持廣東電網在我市發展,重點做好梅州五華(琴江)500千伏變電站、220千伏帥鄉輸變電、梅汕高鐵梅州西、豐順東牽引站供電工程等電網建設及改造項目,大幅提升電力消納及外送能力,暢通我市和大灣區之間的能源傳輸。

3.推動建材產業轉型發展。

以塔牌集團、皇馬水泥、油坑建材等企業為龍頭,依托國家水泥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推動傳統建材向節能、環保新型方向轉型。支持發展新型牆體材料、新型保溫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室內裝修構件、蒸壓加氣混凝土製品等為重點的裝配式建築材料。

4.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高端發展。

主動順應大灣區通訊產業向5G轉型、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的總體趨勢,大力發展以電子基材和智能視聽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產業,圍繞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創新平台,提升自主設計能力。

推動電子基材產業加速升級。以博敏電子、超華科技、嘉元科技等企業為龍頭,以東升工業園為重點,加大整合升級力度,推動形成以科技型大企業為引領的創新發展格局。依托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梅州高端電路板產業)基地,主動對接大灣區5G通訊、智能駕駛和智能家電產業鏈相關企業、行業協會、創新平台,建立合作機製,促進共同研發和同步設計等,加快由中低檔產品向高檔產品為主轉型,從製造加工向設計製造一體化為主轉型,推動電路板產業進入大灣區產業鏈前沿技術領域。

加快發展智能視聽設備產業。立足豐順電聲產業集群,打響“豐順電聲”自主品牌,創建“中國電聲之都”。充分發揮電聲產業集群技術標準聯盟在集智創新、突破產業共性技術和推進產品標準化中的積極作用,穩步推進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應用,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智慧發展水平,推動電聲產業向電聲核心元器件製造和終端產品製造轉變,由揚聲器配件為主向多媒體音響、汽車音響、手機、微電聲器件等智能視聽產品布局。以湯坑鎮電聲(汽車音響)產業特色小鎮為依托,加快中國(豐順)電聲產品國際采購中心、中國(豐順)國際電聲博覽中心建設,提升電聲產業國際化水平。

5.推動機電製造產業集群發展。

抓住汽車工業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機遇,重點發展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為重點的機電製造產業,加快融入廣深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打造大灣區重要的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以廣汽零部件產業園為重點,加大對廣汽集團旗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引進力度,積極引進動力總成、底盤(傳動係統、行駛係統、製動係統、轉向係統、懸架等)等關鍵零部件企業,繼續引進純電動、車載通訊、車載娛樂等汽車電子類企業,加強上下遊配套,促進產業鏈延伸完善。支持BPW車軸、風華環保等骨幹企業增資擴產、技術創新、設備更新、機器人及智能設備應用。

(二)加快培育三大新興特色產業。

以大文旅、互聯網、體育三大新興特色產業為重點,走新產業新業態引領發展的道路,深挖文化底蘊,對接創新創意資源,全麵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實現與大灣區現代產業體係深度融合、同步發展。

1.推動大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全麵開展“美麗梅州•美好家園”行動,建設生態美、環境美、產業美、人文美、生活美的美麗梅州。推進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建設,整合文化旅遊資源,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品牌,發展多種文化旅遊業態,提升景區經濟,推動精品景區創建5A行動,形成全域“+旅遊”融合發展新格局,高水平創建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市,打造華南地區一流旅遊目的地、全省文化高地、嶺南生態之美體驗地。

發展文化旅遊。支持應用山水實景演出、舞台表演、影視攝製、新媒體展示等方式傳播“客家印象”。培育文化旅遊演藝市場,以鼎盛翼天“客都人家”等文投項目為龍頭,引進國內外知名創作及項目運營團隊,開發集客家風情演藝、民間藝術創作、民俗節慶等為一體的新型文化旅遊產品,支持演藝項目走出梅州,走向世界。支持依托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廣東漢樂等發展特色節慶活動,打造一批新型城市品牌節慶。推動“豐順縣埔寨火龍”“興寧市徑南鎮星耀村元宵火把節”“平遠六月六民俗文化節”等民俗文化活動與旅遊深入結合,提升遊客參與度,塑造梅州節慶品牌。發揮客家文博會、客都文創智庫等作用,推進客家文化、名人文化、紅色文化、海絲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交流和傳播。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動漫遊戲、廣告設計和創意研發等新興文化產業,推進與旅遊相關的文藝創作、文化創意發展,把梅州變成文化內涵豐厚的城市。

發展生態旅遊。大力發展以山水生態旅遊為主的景區經濟,以五指石、雁南飛、八鄉山、熙和灣、長潭水庫等景區為重點,建設一批優質景區,提升旅遊產品、線路、品牌,支持精品景區積極創建國家旅遊度假區、國家4A級與5A級景區。依托韓江高陂水利樞紐發展水利觀光旅遊,帶動韓江水文化觀光帶發展。以南台山、神光山、鎮山及梅縣陰那山等國家級森林公園為重點,探索森林探險、森林康養等森林旅遊新業態,全力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發展紅色旅遊。依托葉劍英紀念園、三河壩戰役紀念園、九龍嶂等紅色經典景區、景點,打造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挖掘《尋烏調查》等新紅色文化資源,突出紅色文化底蘊,打造古驛道沿線景觀特色,發展古驛道體驗紅色旅遊。推進三河壩幹部學院建設,加強黨員幹部培訓基地和現場教學點建設,把梅州打造成為華南地區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和幹部培訓基地。

發展工業旅遊。鼓勵產業園區、集聚區發展特色工業旅遊,支持大埔依托高陂青花瓷小鎮,挖掘“青花”文化,拓展陶瓷文化遊路線。培育梅州工業產品旅遊購物品牌,鼓勵開發特色農產品、工藝陶瓷、客家娘酒、文化紀念品等文化旅遊商品,鼓勵設立文化旅遊商品專營店和展銷區,暢通銷售渠道。

發展都市旅遊。以梅州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園(基地)、梅台文化創意產業園、攀桂坊文化創意街區、客天下、時光梅州、珠寶小鎮等項目為重點,培育發展一批集旅遊接待、文創研發和交流、體驗為一體的城市旅遊項目。推動江北老街區、百侯古鎮、鬆口古鎮等城市重要節點打造具有濃鬱特色的客家美食街、風情步行街、文化創意街。以主題城市、山水城市、田園城市新理念,把江南新城、芹洋半島建設成為城市客廳、梅州美麗經濟樣板。

發展鄉村旅遊。建設美麗村屋、美麗村道、美麗庭院、美麗田園、美麗河溪等“五美”鄉村,深入推進“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遊發展,大力推動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果園變樂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旅遊商品,實現農村景區化。以雁洋、留隍國家級特色小城鎮為重點,充分挖掘鄉村旅遊資源,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發展農耕體驗、農田觀光、民宿客棧、文化創意等新產業新業態,創建一批現代農業園區、美麗山水田園綜合體、科技園、創業園,打造一批特色小鎮、特色小城鎮,實現美麗經濟化,全力推進鄉村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提升旅遊品牌。借助世界客都、葉帥故裏、國際慢城、長壽之鄉、足球之鄉、溫泉之城等旅遊名片,積極參與和策劃申請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等高品級的、含金量高的品牌創建活動,完善梅州旅遊品牌體係,加大梅州旅遊城市形象宣傳推介力度,擴大梅州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

發展旅遊配套產業。加快市全域旅遊服務中心等項目建設,提升主城區高端旅遊接待能力。著力招引旅遊配套產品生產企業與我市開展合作,開發係列旅遊配套產品。大力支持旅遊創意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圍繞重點景區,完善吃、住、購、遊消費服務體係,加強景區間、景區內遊樂元素聯動和消費功能整合,打造具有強綜合效應的景區經濟。以“客家菜師傅”工程為重點,弘揚客家飲食文化,扶持一批客家菜名企、名店發展,積極以連鎖等形式向全國各地輻射。扶持大埔小吃和蕉嶺三及第、梅縣醃麵等客家小吃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把梅州打造成客家美食之城。以廣州酒家湯膳類食品研發項目落戶我市為契機,示範推廣“知名品牌+生態種養基地”模式,加強與大灣區餐飲名店名企及連鎖機構合作,共同打造粵菜供應鏈服務平台,加強食材采購、食品加工、物流配送、人才培訓、菜品研發等方麵的深度合作。

2.推動互聯網產業全鏈條發展。

推進大數據存儲、處理、應用、智能硬件及配套信息基礎設施等全鏈條發展,把梅州打造成為大灣區大數據後台、粵北智慧產業基地。

建設大灣區大數據後台。爭取推動我市成為大灣區金融、商貿、航運、物流、海關、通訊等數據的大數據備用存儲後台,穩步發展雲計算服務中心。以廣梅共建省級大數據產業園為主要載體,以廣東115科技為先行者,充分利用穗梅共建等契機,大力招引互聯網企業在我市設立數據存儲中心,將大數據存儲環節向我市轉移。

發展互聯網下遊產業。以廣梅園大數據產業園、興寧互聯網產業園、東升物聯網小鎮為依托,以梅州鄉賢互聯網從業人員為重點對象,招引彙聚一批數據存儲、處理、分析、加工、軟硬件配套企業,穩步發展大數據產業鏈。以紫晶存儲等為龍頭,積極發展智慧硬件設備製造產業。以金山雲、台灣智邦、北大方正等一批知名企業為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提供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服務外包、數字創意、電子商務等增值應用和衍生服務企業,打造“互聯網+”新業態。

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推進“寬帶梅州”“光網梅州”等行動,完善互聯網基礎設施,推動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園區建設,加大互聯網產業在各領域各行業的推廣應用。支持大灣區互聯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職業院校在我市建設教育實踐和培訓基地。

3.推動體育產業多元發展。

充分發揮我市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二甲一超”足球隊的地級市的號召力,以打造中國“足球特區”為引領,發展“足球+”大產業,帶動“體育+”產業多元發展,拉動體育消費,做大體育經濟。

發展足球產業。以足球產業為核心,構建足球俱樂部運營、足球賽事、足球教育、足球培訓等產業鏈條,打造中國足球特區和國內一流的足球運動城市。積極推進足球人才事業發展,以國家級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為龍頭,大力發展足球培訓業,積極爭取一批國家隊、省隊培訓基地落戶我市,大力發展青少年夏令營與冬令營體育休閑活動。依托世界球王李惠堂故居、足球博物館、足球小鎮建設梅州足球文化展示平台。引導以足球為核心產品的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支持足球(體育)類企業積極從事足球運動器材、設施裝備研發等。鼓勵開發以移動互聯網為主體的足球(體育)生活雲平台及足球(體育)電商交易平台,打造足球(體育)產業運營商集聚地。

發展賽事經濟。構建以“客家杯、青年杯、球王杯、足協杯”四大杯賽傳統賽事及“校園、職工、鎮村、草根”四大足球聯賽為主的梅州特色品牌賽事體係。以足球職業聯賽為龍頭,結合一縣一特色品牌賽事,重點打造豐順國際山地自行車邀請賽、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平遠站)、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梅州國際馬拉鬆賽等賽事。利用梅縣區曾憲梓體育場、梅縣文體中心和五華縣奧體中心等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引進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前景廣的國際頂級賽事和舉辦國際重大賽事(如“一帶一路”客家杯國際足球邀請賽、四國女子足球邀請賽等),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全國性、區域性品牌賽事。支持體育社會組織等專業社會力量舉辦城市馬拉鬆、足球、籃球、自行車、徒步、自駕露營等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逐步形成特色鮮明、影響廣泛的體育品牌賽事體係,提升梅州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發展運動休閑多元業態。大力發展攀岩、漂流、定向越野、戶外拓展、山地自行車等探險類戶外體育運動,著力引進山地戶外營地、自駕車房車營地、劃船、登山等休閑體育,穩步推進推動一批羽毛球、網球等競技體育,鼓勵支持太極、武術等養生體育發展,形成多業態並舉的體育全產業鏈發展格局。加快全國首家足球特色小鎮—五華縣橫坡鎮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結合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打造一批鄉村體育旅遊綜合體,形成一批新型健康休閑場所。加強體育技術培訓、谘詢等健康運動服務市場培育。圍繞訓練和休閑群體,發展VR製作、健康檔案、運動分析、體質監測、康複方案等健康管理新業態。

(三)著力打造大健康產業。

以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擴大優化南藥種植、拓展延伸中醫藥產業鏈條,促進中醫藥、醫療服務、健康養生產業加快發展,把梅州建設成為粵閩贛邊重要的醫療康養高地、全國知名的大健康新醫療產業基地、職業休養療養和拓展培訓綜合中心。

發展特色南藥種植。積極發展以梅片樹、紅豆杉等龍頭產業為重點的特色南藥產業,加大優質中藥材基地建設,因地製宜劃分區域和品種,推進中藥材主產區種植業發展。發揮南台南藥種植基地示範帶動作用,鼓勵支持大中型製藥企業、通過GAP或GMP認證的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建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藥材基地。全麵推行中藥標準化種植技術規程,大力發展特色藥材,突出特殊品質、特色質量和聲譽,積極申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發展生物製藥及醫療裝備製造業。壯大中醫藥製造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廣藥大健康產業園中藥資源儲備中心、現代中藥炮製中心、中藥檢測配送中心和現代物流中心,推動各種生產要素聚集。支持綠十字、科倫藥業等企業發展,重點推進生物製藥、生物醫用材料、生物芯片、基因技術等重點領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支持嘉應製藥、康奇力、新南方青蒿藥業等本地企業發展,積極開發中藥飲片、植物提取物、特殊用途化妝品、藥食同源產品的研製、開發與生產。加強與中國醫藥集團、廣藥集團、康美藥業等大型醫藥企業合作。支持引入一批中醫藥科研成果在我市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發展,推進特色原料技術創新,延伸發展輔料藥,提升中醫藥製造技術水平。積極引進數字化醫療裝備、智能康複裝置、可穿戴醫療設備等新型醫療器械產業。

打造醫療服務產業高地。繼續加強市、縣級公立醫院標準化建設,全麵改善縣級醫院業務用房和裝備條件,加強鎮級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以市人民醫院、粵東醫院等為龍頭,不斷提升醫療機構軟硬件設施、引入高端醫療人才,提高診療和服務水平,提升醫院運營水平,爭取新創2—3家三甲醫院,打造成為粵閩贛邊的醫療高地。加快醫療大數據應用體係建設,完善居民健康信息管理,推進醫療、醫保、醫藥的精準管理。

打造健康養生特色平台。以豐順隍潮客小鎮、興寧玖崇湖溫泉小鎮等為龍頭發展醫療溫泉,著力建設高端康養基地。支持華清園梅片樹基地、南壽峰南藥小鎮、桂嶺硒穀小鎮依托南藥、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打造集科研、種植、觀賞和養生體驗為一體的森林康養基地。鼓勵保險公司開發中醫藥養生保健、治未病保險產品,提供與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相結合的疾病預防、健康維護、慢性病管理等中醫特色健康管理服務。建設一批集居家生活、醫療護理、文娛健身等為一體的智慧化、高品質醫養社區。

發展康養康複新業態。大力發展以病(術)後康複、運動損傷康複、健康管理等新型康養業態,加快開發森林康養、溫泉康養、藥膳美食等特色養生項目,引導發展健康管理和康養專業檢驗中心,支持發展第三方信息化服務,培育軍民融合康養和行業職業培訓、拓展訓練、休養療養、減肥塑身等產業,發展中醫保健、健康養老等產業,努力打造一批健康基地,形成康養康複豐富業態。

(四)壯大特色現代農業。

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為依托,積極發展優勢農產品,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全麵發展,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格局,把梅州建設成為大灣區長壽食品、食材等優質農產品主要供應地。

發展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梅州柚、嘉應茶、平遠臍橙、客都米、客鄉菌以及甘薯、油茶、花卉等優勢農產品,優化良種繁育和推廣,提升設施化種植、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控製水平,實現優質化發展,爭創國家、省名牌產品及名特優新農產品,打造一批“梅字號”農業區域品牌,打響“梅州山品”“梅州農品”“梅州硒品”特色品牌。創建一批精品橙園、星級柚園、生態茶園、主題花園、特色菌園、優質稻園等示範基地,高標準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區。發揮“世界客都•長壽梅州”品牌效應,建設一批富硒長壽食品基地,推出一批富硒水、富硒蔬菜、富硒果品、富硒蛋、富硒稻米、富硒茶葉等品牌長壽食品,培育更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保護地理標誌農產品,發展一批精致農業、訂單農業、立體農業、創意農業等農業新業態。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圍繞優勢農產品種植基地,引入和培育一批精深加工及附屬產品綜合利用開發企業,培育領軍企業,發展相關配套服務,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和示範園區。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新設備、采用新工藝和新技術,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動新建、擴建柚果、茶葉、臍橙等農產品深加工生產線,形成鮮果、粗加工、深加工產品相配套的產業發展格局。鼓勵梅州金柚康等企業積極開發生產甜味劑、精油、果脯、飲料、果膠等係列產品。

大力發展園林花卉產業。以梅江區城北片區、梅縣區等為主優化壯大花卉產業,充分挖掘本地花卉資源,大力發展蘭花、櫻花、桂樹、沉香、羅漢鬆等觀賞花木和種苗,著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拓展花卉種植、園林工程、精深加工、綠化養護、花藝服務、花卉交易等全產業鏈,推進園林花卉生產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培育融合主體、創新融合方式,推進休閑觀光、體驗創意等多種新業態,推動花卉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發揮花卉行業協會橋梁中介作用,借助櫻花嘉年華、蘭花節、國蘭精品展等各種以花卉為主題的活動,不斷擴大我市園林花卉產業品牌影響力。

發展休閑農業。促進農業與旅遊、文化、食品、康養、體驗等融合,推進建設家庭農場、休閑農莊、農家樂等休閑觀光農業示範項目,高標準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建設,構建“一鎮一特”“一園一景”“一村一型”的鄉村休閑農業發展新格局。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建設一批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推進森林碳彙工程、生態景觀林帶建設,鼓勵發展林果、林藥、林蜂、林菌等林下經濟,推進林業產業與南藥種植、花卉種植、森林康養旅遊等產業緊密結合,打造萬畝柚海、萬畝橙海、萬畝茶園、萬畝花園、萬畝藥園等景觀。推動各縣(市、區)加快發展有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的休閑農業,健全服務功能,積極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五)加快布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緊盯全球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結合我省優先發展產業目錄及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加快布局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布局人工智能、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增材製造與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結合“機器換人”趨勢,積極布局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車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依托智能視聽及物聯網產業基礎,積極培育人臉識別、虛擬現實與可穿戴設備等數字經濟產業。依托梅州新材料產業基礎,推動產業向超導新材料、軍民融合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樹脂複合材料、碳纖維材料、石墨烯材料等高端延伸。加強與國內外頂尖醫療科研機構合作,重點發展以高端醫療、康複療養、基因檢測、養生保健、中醫理療、藥膳美食、健康管理為主的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積極引進行業內有核心競爭力的輕資產成長型優質企業、重點項目、研發機構和創業團隊,積極培育區塊鏈、手作文創、新醫療、新農業、新餐飲、新金融、新物流、新零售、直播平台等輕資產新業態,為我市產業升級全麵賦能。把握梅州梅縣機場遷建的機遇,加快發展通用航空,鼓勵發展航空運營、航空物流、航空教育、航空培訓、航空維修、航空旅遊等航空指向型產業。

三、推進措施

(一)深化區域協作。

1.推動多層次區域合作。深化區域合作交流,推動我市與大灣區、粵東沿海經濟帶、海西經濟區、粵閩贛十三市協作區主要地區政府建立製度化、常態化的交流合作機製,推動資源共享、產業合作、市場共建。拓展與大灣區各城市合作,探索構建與前海、南沙、橫琴等自貿片區協同發展機製,在農產品供給、休閑旅遊、公共服務、青年創業等方麵主動參與大灣區產業分工合作,積極承接大灣區產業技術轉移。發揮海外經貿文化聯絡處、客商社團作用,借助世界客商大會平台,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客屬地區的交流合作,推動梅州華僑文化旅遊經濟合作試驗區規劃建設。搭建企業、行業協會、商會、技術聯盟以及社會組織等層麵的合作交流網絡,暢通金融、人才、技術、產業和產品流通機製。

2.加強產業合作。深化穗梅產業共建,對接廣州IAB(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NEM(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鏈,吸引更多企業向我市轉移。加強與大灣區互聯網產業、深莞電子信息、佛山汽車零部件、中山智能家居、香港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合作。與大灣區農業、中醫藥等重點領域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交流與合作,推動技術成果在我市轉移轉化。支持大灣區農業批發市場、大型商超、知名餐飲企業和品牌果蔬連鎖經營企業設立“梅州直供”,在梅州發展農產品種植、加工和供應基地,暢通優質農產品走出去渠道。支持以大灣區為重點開展旅遊和體育休閑宣傳推介活動,招引大灣區企業深度參與我市旅遊和體育休閑等資源開發。

3.創新共建機製。建立完善對口幫扶長效機製,以深化穗梅產業共建為抓手,繼續探索借園招商、園區托管、合作共建園區及“飛地經濟”等模式,積極吸引大灣區各級政府、園區管委會和城市運營商參與全市城市片區和產業園開發,搭建優質服務平台,擴大產業共建深度,推動我市生態資源、綠色產品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資本、科技、市場品牌緊密對接,招引更多大項目和優質企業落戶我市。

(二)優化空間布局。

1.構建“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新格局。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和梅州高新區著力打造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的經濟增長極,建設融入大灣區的橋頭堡,打造新的經濟增長之星。推動平遠打造優山美水生態之星,蕉嶺打造壽鄉品牌之星,大埔打造康養文旅融合發展之星,豐順打造梅州融入沿海經濟帶之星,推動四組團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打造縣域特色發展“四星”。深化“一區兩帶六組團”建設,推動五華組團、興寧組團與“一區”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以廣梅園為地理聯結點的半小時經濟圈,建設協同發展、連成一片的新城區,輻射帶動其他四個組團即四顆“小星”發展,著力構建 “五星爭輝”區域發展新格局。

2.建設重大產業平台。推進梅州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梅州綜合保稅區申建和跨境電商清關中心運營等項目進程。提升各縣(市、區)產業轉移園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打造成為對接優質資源、引領產業發展的主要陣地。圍繞特色現代農業、文旅、大健康、體育產業集聚區,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旅遊度假區、健康旅遊示範基地、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等重大平台。

3.打造新型發展載體。依托特色產業和特色資源,推進潮客小鎮、足球小鎮、花燈小鎮、珠寶小鎮、物聯網小鎮、溫泉小鎮、南藥小鎮、科教小鎮規劃建設,創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高端要素聚集、創新創業活躍、功能融合完備的特色小(城)鎮,打造一批產城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型載體。

(三)激發企業活力。

1.培育龍頭標杆企業。製定龍頭企業培育計劃,爭取每個綠色產業引入或培育若幹處於產業鏈重要環節、市場競爭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標誌性龍頭企業、“獨角獸”“蹬羚”企業,引領帶動上下遊關聯企業發展。支持本地龍頭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收購、技術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強,組建技術、標準、產業和應用聯盟。

2.支持民營經濟與中小微企業發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推行“首席服務官”製度,切實為民營企業排憂解難,助力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建立重點小微企業培育庫,推動和促進一批小微工業企業上規模。發揮市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市企信融資擔保公司、市促進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基金等三大融資平台作用,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積極支持企業上市融資。

3.鼓勵發展眾創空間。支持依托產業集群發展專業化眾創平台,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多種模式,重點在互聯網、電子信息、特色現代農業、文旅、大健康等領域建設專業眾創空間。推動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微企業、創客等協同共建眾創空間。支持新農彙、廣東壹號眾創空間和眾創彙等眾創平台做大做強,創建省級雙創基地。

(四)提高創新能力。

1.完善科技創新平台。圍繞我市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構建檢驗檢測、研發設計、重大共性和關鍵技術攻關等公共技術服務體係。支持企業新建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院士工作站等平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引導企業將專利戰略運用嵌入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中,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積極對接大灣區優質知識產權專業服務資源,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激發創新能力,鼓勵發明創造。

2.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著力引進若幹國家級“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在我市設立新分校、新校區,創辦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化基地,爭取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轉化應用。依托軍民融合院士工作站,做大做強“民參軍”產品及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研成果轉化能力。推動依托院士牽頭的科技項目發展。支持依托互聯網、電子信息、機電製造、農業、大健康等產業集群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豐順電聲和大埔陶瓷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發展,爭創國家級創新聯盟。

3.推進科技孵化體係建設。發揮中梅互聯網科技孵化器、廣東壹號孵化器和五華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的示範帶動作用,培育一批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圍繞企業“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不同需求,做實專利技術孵化產業園、世界客屬青年創新創業中心、院士團隊創新創業(梅州)驛站“三大平台”,建立健全“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

(五)完善產業鏈條。

1.加強產業鏈招商。繪製綠色產業全產業鏈招商圖譜,瞄準世界500強、國內50強、上市公司和行業領軍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建立重大項目儲備庫,實施補鏈、強鏈、擴鏈招商,補齊新興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強化傳統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擴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環節,精準招引產業鏈引擎性項目,加快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競爭能力強、輻射帶動麵廣、具有話語權的優勢產業集群。

2.推動產業全鏈發展。推動各縣(市、區)圍繞優勢產業,以產業轉移園、產業集聚區等為載體,通過產業擴能強鏈、科技創新補鏈、園區招商擴鏈、服務配套延鏈等方式,著力引進產業鏈上下遊項目,推動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構建首尾相連、上下相依、集約集聚的產業生態係統,力爭各縣(市、區)形成一至多個全鏈發展的綠色產業。

(六)推動品牌建設。

1.加強公共品牌建設與管理。支持臍橙、食用菌、南藥等加快申請區域公共品牌。深化“世界客都•長壽梅州”稱號統領各農業品牌,推進“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等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培養一批市場信譽度高、影響力大的梅字號區域公用品牌。實施嚴格認證加盟的公共品牌授權使用製度,加強質量監管和品牌監管,以穩定的質量保證品牌聲譽,以良好品牌形象擴大影響力。探索建立以區域公共品牌為母品牌、企業自有品牌為子品牌的“母子品牌”戰略,政企聯動不斷提升梅州品牌產品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2.鼓勵企業創名牌。深入實施“廣東優質”工業企業培育品牌專項行動,鼓勵企業爭創行業名牌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國際自主品牌等。

3.加強品牌宣傳。支持企業組團參加國內外博覽會和展銷會,利用世界客商大會、世界客屬青年大會等平台宣傳梅州優質產品。鼓勵發展“網紅經濟”“粉絲經濟”,依托新型網絡平台和傳播工具,加強梅州精品旅遊景區、優質商品的宣傳推介。

(七)暢通流通體係。

1.加快發展商貿物流。大力推行“物聯網+商貿物流”,著力引進一批跨區域跨行業的大型商貿物流企業,扶持培育廣鐵物流園、海吉星商貿物流園等商貿物流平台和企業做優做強,提升商貿物流業集約化發展水平。

2.發展特色農產品智慧物流。推進與中石化、順豐速運等的深度合作,搭建大宗供銷、基地直采、超市專櫃、社區直供等銷售網絡,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智慧農業物流體係。以與SPAR等企業的合作為契機,積極推動優質名牌產品拓展全國性營銷網點和全球供應鏈市場。

3.創新發展電子商務。以客天下農電商產業園新三農一體化發展模式為引領,推動發展一批“互聯網+農業+旅遊+社區+文化+金融+培訓”的創新型電商孵化項目。支持規模電子商務企業(基地)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基地)。探索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提高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支持五華優品O2O體驗館等電商新模式發展,大力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

(八)推進智慧融合。

1.推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推進工業互聯網技術在電子信息、機電製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促進工業產品、流程管理、生產過程控製等環節智能化方麵開展示範,實現園區智能管理。推進“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鼓勵企業通過生產線改造、智能化技術運用等提升智能製造水平。

2.推動互聯網與農業融合。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重點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基地建設,加快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裝備在農業育種、種植、管理等全產業鏈的應用。加快推動“益農信息社”等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全覆蓋,加快構建全市食品質量追溯信息平台。

3.推動互聯網與其他領域融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管理和醫藥產業深入融合,開展遠程醫療、精準醫療、數字化健康管理。搭建智慧旅遊平台,建立文化旅遊資源數據庫、智慧旅遊監管體係、智慧旅遊公共服務體係、智慧旅遊營銷體係,加快推進旅遊數據共享。推行“互聯網+亚博网址链接 ”,建設智慧政府,大力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九)健全標準體係。

1.推廣應用先進標準。深入實施廣東省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行動,分行業建立完善的標準化推進機製,推動企業積極采用國際先進標準,不斷推廣先進標準體係的應用。加強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構建科學、先進、適用的地方農產品安全標準體係。

2.鼓勵企業參與標準製(修)訂。引導和支持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以及地方標準的製訂。鼓勵企業製定、實施嚴於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以“一帶一路”為重點,支持企事業單位參與國內外標準化活動,爭取更多技術和市場話語權。

3.加強標準管理。健全統一管理、分工負責、協同推進的標準化管理體製,利用標準化信息平台,推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標準化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建立標準化協調推進機製,推進標準化工作的部門聯動,加大重要標準推廣應用的協調力度,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標準化體係建設與管理。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統籌協調。

探索建立政府部門、協會聯盟、重大平台、重點企業、研究機構、谘詢專家以及鄉賢等共同參與的綠色產業聯動發展機製,合力解決重大戰略問題,推進配套政策製定、加快重大項目落地。

(二)改善營商環境。

推進“放管服”,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認真落實省“實體經濟十條”政策,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推進亚博网址链接 “馬上辦”的改革,營造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營商環境。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麵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參照圖譜招商的新機製,把招引能夠強鏈、補鏈的標杆性企業和引擎性項目作為招商工作的核心著力點,增強招商引資精準度。打造全領域的招商機製,將招引科研院所、研究機構、創業團隊、投資機構等列為招商引資目錄,增強綠色產業的創新能力。

(三)強化人才支撐。

實施重點綠色產業人才引進計劃,發揮人才驛站引才納智的紐帶作用,積極引進推動綠色產業人才。把綠色產業人才列為人才引進工作的重點,落實好相關扶持政策,健全人才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學、醫療保健等生活保障政策。完善綠色產業實用人才培訓機製,支持企業與高、中等院(校)合作建立多種方式人才培養機製,支持建設實訓基地,增強人才保障。探索人才工位、帶土移植、科技聯姻、智力嫁接、客座顧問、遠程會診等跨地區人才共享機製。

(四)拓展融資渠道。

發揮廣東原中央蘇區綠色發展投資基金的作用,支持綠色產業重點項目引進與發展。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加大對我市綠色產業的信貸扶持。鼓勵金融機構豐富綠色產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碳排放權抵押貸款等綠色信貸業務,探索開展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與投貸聯動融資創新業務。支持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各類基金發展。

(五)建立激勵機製。

推進市工業和信息化、科技、農業農村、林業、商務、文化廣電旅遊、衛生健康、體育等部門和各縣(區、市)政府結合實際製定出台相關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形成“1+X”產業政策體係。探索建立基於全產業鏈的綠色產業統計與核算體係標準,加強綠色產業發展監測、適時開展綠色產業跟蹤。支持綠色產業重點項目享受綠色通道服務,在安排用地指標、基礎配套、資金貸款等方麵予以支持。



梅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6月3日


政策解讀:《梅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意見》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