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753001/2024-00595 | 主題分類: | 其他 | ||
---|---|---|---|---|---|
發布機構: | yabo88 | 成文日期: | 2024-08-05 | ||
名 稱: | 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畜牧業發展規劃(2024—2028年)的通知 | 發布日期: | 2024-08-19 | ||
文 號: | 梅市府辦函〔2024〕68號 |
梅市府辦函〔2024〕68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府直屬和中央、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市畜牧業發展規劃(2024—2028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農業農村局反映。
yabo88
2024年8月5日
目 錄
一、“十四五”以來主要發展成效
(一)畜牧業穩產保供紮實推進
(二)畜牧業現代化建設凸顯成效
(三)畜牧業綠色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四)畜牧業生產和質量安全保障有力
二、畜牧業發展形勢
(一)有利條件
(二)麵臨挑戰
(三)發展思路
三、區域布局
(一)總體布局
(二)主導產業發展布局
(三)特色畜禽發展布局
四、重點任務
(一)構建現代畜牧業生產經營體係
(二)完善現代畜牧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體係
(三)強化現代畜牧業質量安全保障
(四)完善現代畜牧業服務體係
五、強化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加強政策扶持
(三)加強法製保障
(四)加強人才支撐
(五)加強交流合作
“十四五”以來,全市畜牧業克服資源要素趨緊、非洲豬瘟傳入、生產異常波動和新冠疫情衝擊等不利影響,生產方式加快轉變,綠色發展全麵推進,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2023年,全市肉類、禽蛋、奶類總產量分別達29.9萬噸、3.89萬噸和0.4萬噸,畜牧業產值90.26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21.38%。肉類生產是我市畜牧主產業,2023年度同比增長6.72%;蛋類生產快速發展,2023年產量同比增長6.81%;奶類生產持續增長,2023年同比增長95.3%。肉奶蛋市場供應充足、種類豐富,有力保障了“菜籃子”供給安全。2023年度主要畜產品生豬出欄量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下滑後恢複到219.56萬頭,同比增長9.1%;家禽出欄量7794.56萬隻,同比下降3.9%。2023年度工業飼料總產量106.74萬噸、總產值39.14億元。
一是畜禽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體係基本形成。全市有各類種畜禽場20家。擁有省級生豬核心育種場2個(占全省7.41%)。建設國家級保種場(區)2個,省級保種場(區)6個,形成了粵東黑豬、陸豐牛、石歧鴿、華南中蜂等特色產業區帶。
二是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市創建了1家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場、56家省級標準化示範場和6個廣東省現代化美麗牧場,示範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畜禽規模養殖比例從2022年的46.5%提升到2023年的49.2%。
三是飼料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市現有飼料生產企業16家,其中配合飼料(含濃縮料)生產企業10家,單一飼料生產企業2家,預混料生產企業1家,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3家。全市飼料產品質量保持較高水平,構建精準配方技術體係,飼料利用效率高。
強化對養殖場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的指導和服務工作,大力推廣種養結合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從源頭上控製汙染物排放,把固體糞便和汙水當作優質有機肥,糞汙收集還田利用,變廢為寶,實現農牧循環發展。樹立畜禽養殖主體責任人的意識,指導養殖場(戶)科學養殖,提高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水平。全市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連續多年保持在80%以上。
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平穩,有效防控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保障了全市畜產品市場供給。強化重大動物疫病強製免疫,畜禽群體免疫密度和免疫合格率分別維持在90%和70%以上。1個生豬養殖企業無非洲豬瘟小區通過國家評估,2個種畜禽場通過省級動物疫病淨化評估驗收,全市共建成專業集中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5個。
2023年,全市飼料、獸藥產品抽檢合格率均達到100%,生鮮乳監督檢查和抽樣監測合格率100%。全市未發生區域性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畜產品質量安全保持較高水平。
“十四五”時期是全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戰略期。全社會重農、強農氛圍進一步增強,綜合國力上升帶動作用逐步彰顯,新一輪科技革命影響不斷加深,推進畜牧業現代化發展麵臨難得的曆史機遇。但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十四五”時期畜牧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更加複雜,依靠國內資源增產擴能的難度日益增加,依靠進口調節國內餘缺的不確定性加大,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依然麵臨諸多挑戰。
1.政策環境優化為畜牧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中央到地方各級出台了支持畜牧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係列政策措施,產業政策體係進一步健全。《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生態環境部 商務部 銀保監會關於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農牧發〔2021〕24號)、《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關於印發〈廣東省現代畜牧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粵農農〔2022〕127號)、《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加快推進生豬家禽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的通知》(梅市府辦函〔2020〕59號)、《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肉牛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梅市府辦函〔2023〕134號)的出台,為全市“十四五”畜牧行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菜籃子”市長負責製全麵落實,設施農業用地、生態環境保護等關鍵環節審批流程有效優化,金融扶持、財政投入支持畜牧業發展的係列政策舉措相繼出台,畜牧業穩產保供等政策保障體係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2.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畜牧業發展拓展新空間。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步伐加快,全國GDP邁上100萬億元台階,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關口,大國效應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顯現;RCEP協定正式實施,我國融入全球最大區域自由貿易圈,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聯係更加緊密。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和第一消費大省,“雙區”(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雙城”(廣州、深圳)聯動戰略將有力推進帶動農業農村融入“一核一帶一區”(珠三角九市、沿海經濟帶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區域發展格局。省委“1310”具體部署特別是“百千萬工程”縱深推進,《梅州方案》、省《若幹措施》、融灣財政政策等疊加利好,為全市現代化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
3.消費水平提升為畜牧業結構優化形成新拉力。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經濟進一步融合,人民群眾消費結構進入加速升級階段,動物蛋白產品特別是綠色優質畜產品需求加快增長,拉動畜牧業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國家實施動物疫病分區防控政策促進“調畜禽”向“調肉品”轉型,互聯網+、電商經濟的蓬勃發展改變著傳統的流通消費渠道,預製菜的快速興起改變著畜產品流通和消費方式,將推動畜牧業加快升級生產經營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形成養殖、屠宰、加工、配送等環節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4.科技進步為畜牧業轉型升級增添新動力。
近年來,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以基因編輯、轉基因、分子設計等為代表的生物技術日新月異,以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迅猛發展,為傳統畜牧業轉型發展帶來巨大推力。物聯網開啟了畜牧業發展的新時代,讓畜牧業實現自動化、規模化、數字化、智能化,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畜牧業發展增添新動能。現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將對全市畜牧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以及政府部門的監管服務方式產生深刻影響。
1.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任務艱巨,提升畜產品供給能力麵臨新要求。
目前,全市家禽基本實現自給自足,但其他畜產品自給率低,豬肉、牛羊肉、雞蛋、牛奶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今後,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業用途拓展等,農產品特別是畜禽產品需求都將呈剛性增長態勢,對畜禽產業穩產保供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2.動物疫情和質量安全風險高,維護畜牧產業安全麵臨新考驗。
全市每年從外地調入大量畜禽產品,輸入性重大動物疫情風險仍然較大,呈現多樣性、複雜性、經常性的特點,動物疫病防控壓力巨大。畜禽養殖過程還存在不規範使用投入品、非法使用違禁物等質量安全隱患。畜牧業受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限製,標準化生產、規範化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小規模分散養殖主體責任意識不強,全麵落實動物疫情防控和質量安全監管仍然存在不少困難。
3.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保護與發展矛盾日益凸顯,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需要新突破。
居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給畜牧業綠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已經實施的《畜禽規模養殖汙染防治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今後畜牧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畜禽養殖場必須控製和減緩汙染,否則難有立足之地。現階段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成本偏高,部分養殖戶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糞汙處理設施設備和技術力量缺乏,影響了環保治理的推進。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精神,全麵實施“百千萬工程”,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加快構建現代養殖體係、動物防疫體係和加工流通體係,不斷提高畜產品供給水平。
以保供給、保安全、保生態、促發展“三保一促”為基本目標,圍繞建設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定位,到2028年,全市畜牧業整體競爭力穩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長足發展,動物疫病防控能力顯著增強,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質量安全基礎更加紮實。一是高質量保供給。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和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到2028年,全市豬肉、牛肉、禽肉產量分別保持在18萬噸以上、1.4萬噸、11萬噸以上,禽蛋產量達到4萬噸以上;生豬出欄量達到240萬頭以上,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肉牛出欄量達到7萬頭以上、家禽出欄量達到8000萬隻以上。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高端、特色差異化產品供給持續增加。二是高標準保安全。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全麵提升,畜禽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有力,重大風險防控能力顯著提高。全市畜禽規模養殖比例達到50%以上,生產經營集約化、設施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養殖投入品監管支撐體係進一步完善,獸藥飼料產品合格率進一步提升,獸藥產品可追溯。進一步建成與養殖規模相適應的動物防疫體係,重大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風險得到有效控製,防範動物疫病傳入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三是高水平保生態。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基本匹配,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持續推進。全市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形成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四是高要求促發展。加快發展畜產品加工儲運、獸藥、飼料、生物科技、動物診療、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關聯產業,培育畜牧業休閑觀光體驗、電子商務等新業態,促進畜牧業、種植業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養殖、屠宰、加工、配送全產業鏈示範企業,加強冷鮮肉品消費宣傳引導,提高冷鮮豬肉消費比重。到2028年,全市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立足畜牧業現狀基礎,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等因素,科學規劃梅州市畜牧養殖布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重點發展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等三大畜牧養殖區,實現畜牧生產布局與土地、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深入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畜禽產業結構,提高行業整體水平,構建產業高端、優質高效,布局合理、產銷協調,環境友好、綠色安全的畜牧業發展總體格局。
1.重點畜牧養殖區。
區域範圍:包括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
發展方向:聯合有關科研院所,構建種業創新中心和遺傳資源保護中心,輻射帶動全市畜禽種業發展,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護、提純複壯、品種選育、種畜禽繁殖和市場推廣。調整優化生豬養殖結構,發展高效環保型養殖,建設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生豬養殖企業和基地,探索多層智能高效設施養殖模式,重點發展瘦肉型豬。加強陸豐牛、中山石岐鴿、五華三黃雞地方特色畜禽品種保護與開發利用。大力發展生豬、蛋鴨、肉牛養殖,積極發展肉鴿特色產業。
2.主要畜牧養殖區。
區域範圍:包括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豐順縣。
發展方向:優化養殖品種和規模結構,支持老舊養殖場升級改造,積極發展標準化規模化設施養殖,建設一批標準化示範場。提高生產效率,重點發展瘦肉型豬,加強粵東黑豬活體保種、提純複壯和開發利用,適度發展以粵東黑豬為特色的地方豬肉品牌。因地製宜發展肉牛、奶牛、肉羊等特色草食性動物養殖;加快粵東黑豬、華南中蜂等地方品種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
3.適度畜牧養殖區。
區域範圍:梅江區。
發展方向:高起點、高標準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化設施養殖,重點發展瘦肉型豬。加強規模化養殖場建設,促進小散養殖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型。著力推進現代生態健康養殖與循環農業,淘汰粗放養殖模式,推廣科學高效飼養技術,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有效落實。
1.生豬。
發展目標:落實生豬生產“菜籃子”市長負責製,確保全市豬肉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生豬出欄量力爭達到240萬頭以上,豬肉產量力爭穩定在18萬噸以上,積極構建生豬生產跨周期調節機製,保持生豬生產穩定發展。
產業發展布局:重點建設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等5個生豬縣(市、區)。以穩定生豬供應為發展目標,以“四個轉型”為工作重點,積極調整優化生豬養殖結構。完善生豬良種聯合繁育體係,推進瘦肉型豬本土化選育提高,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和育種國際競爭力。支持建設無疫養殖小區,支持規模化豬場和種豬場防疫設施設備改進,強化重大生豬疫情監測排查,健全疫情信息報告製度。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化設施養殖,淘汰粗放養殖模式,推廣清潔養殖工藝和科學高效飼養實用技術,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綠色發展。調整優化生豬屠宰行業布局,逐步形成與養殖布局相適應的屠宰產能布局,大力培育標準化屠宰示範企業,建設現代冷鮮肉品流通和配送體係。
2.家禽。
發展目標:全市禽肉、禽蛋產量分別力爭穩定在11萬噸以上、4萬噸以上,家禽出欄量力爭穩定在8000萬隻以上。
產業發展布局:圍繞“四個轉型”目標任務,以梅縣區、興寧市、豐順縣、五華縣等為重點發展區域,鼓勵規模肉禽養殖場升級改造,推行立體籠養技術、智能化養殖技術,集成推廣養殖環境自動控製、自動喂料、自動清糞等設施設備以及無抗飼料養殖、節能高效等先進適用技術,著力打造一批新型智能肉禽養殖示範場,推進標準化、規模化、設施化肉禽養殖基地建設。加強五華三黃雞等地方肉禽品種資源的保護力度,加大肉禽新品種選育和良種工程建設,培育壯大一批“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鼓勵家禽養殖企業申辦與其養殖產能相匹配的現代化家禽屠宰場,大力發展禽肉產品精深加工,推進肉禽可追溯質量安全體係建設及品牌化建設,做大做強肉禽品牌。
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帶頭作用,實現規模養殖場與市場的有效對接。穩定蛋禽發展規模,完善蛋禽良種繁育體係,提高良種自給能力,推行設施化養殖,提高產蛋率。鼓勵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實施品牌化戰略,積極發展多樣化蛋禽產品生產,滿足市場差異化需求。加快提高蛋品加工能力,加快蛋品技術研發,擴大新產品生產規模,提高產品附加值,全麵提升我市蛋禽產業水平。
3.肉牛、肉羊。
發展目標:全市牛肉產量力爭穩定在1.4萬噸以上,肉牛出欄量力爭穩定在7萬頭;羊肉產量力爭穩定在0.3萬噸以上,肉羊出欄量力爭穩定在14萬頭。
產業發展布局:以梅縣區、興寧市、平遠縣、豐順縣、五華縣為重點發展區域,做強做精肉牛、肉羊養殖產業。積極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建成一批養殖規模適度、生產水平高、綜合競爭力強的肉牛、肉羊養殖基地。推廣先進飼養技術、種草養畜技術、秸稈青貯等處理技術,減少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汙染,實現肉牛、肉羊的生態養殖。加快地方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提高,鞏固提升基礎母牛產能,不斷強化陸豐牛等地方特色優良品種保護開發利用。加強肉羊改良繁育體係建設,重點培育一批生長繁殖效率高、適應性強、育肥性能好的黑山羊新品種,強化羊布氏杆菌病、口蹄疫等疫病的防控。培育龍頭企業和多種經營主體,建設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基地,加快生鮮牛羊肉加工發展,打通以“畜牧業生產+冷鏈物流”為核心的產業鏈上下遊,形成冷鏈運營體係,推進向調肉品轉型。
4.奶牛。
發展目標:全市奶類產量力爭穩定在0.5萬噸左右,奶牛存欄量力爭穩定在0.3萬頭,乳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產業發展布局:以興寧市、平遠縣、五華縣為重點發展區域,鼓勵發展奶水牛、奶山羊等品種,實現品種多元化,提高奶製品區域自給率,並大力推廣巴氏殺菌乳、酸奶等低溫奶,提升全市乳製品消費信心。支持奶牛養殖設施設備升級,鼓勵智能牧場建設,加快提升奶牛養殖機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造高標準奶源生產基地。引導乳品企業與奶源基地布局匹配、生產協調,向產業鏈上下遊延伸,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強化奶業產加銷聯結,完善乳品加工企業和奶農的利益聯結,實現奶業全麵振興。
1.鴿。
發展目標:全市鴿肉產量力爭穩定在0.5萬噸左右,肉鴿年出欄力爭穩定在5000萬隻左右。
優勢產區布局:打造以梅縣區、興寧市等為主的現代化肉鴿生產基地。推進適度規模化和標準化養殖,引導傳統分散養殖向適度規模化養殖轉變,建立標準化的鴿舍,重點裝備現代化設施設備,提升行業的競爭力。推動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生產經營,推進實施集中屠宰、加工和冷藏,利用各大網絡銷售平台進行產品直銷,將產品直接送達消費終端。建立肉鴿良種繁育體係,采用科學、先進的管理、繁育、飼養技術,加強中山石岐鴿等選種選育、提純複壯,提高種用價值及年限,培育高產優質新品種(係)。加強疫病防控工作,按規定進行接種免疫,定期檢測抗體滴度,同時進行鴿舍和環境的消毒處理,做好鴿場的生物安全防控。
2.蜂。
發展目標:全市天然蜂蜜蜂蠟產品產量力爭達到0.3萬噸以上。
優勢產區布局:以蕉嶺縣、豐順縣、梅江區為重點產區,加強適應中蜂生物學特性的飼養技術和病害防控技術的研發推廣,指導改善蜂農的設施裝備條件,加強蜂農技術培訓和示範基地建設,提升蜂群飼養管理水平,降低養殖風險,推進養蜂業提質增效。
1.推進標準化規模化。
因地製宜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引導養殖場(戶)改造提升基礎設施條件,擴大養殖規模,提升標準化水平。積極推進生豬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工作。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與其他新型經營主體緊密合作,通過統一生產、統一服務、統一營銷、技術共享、品牌共創等方式,形成穩定的產業聯合體。加強對中小養殖戶的指導幫扶,支持龍頭企業與中小養殖戶建立利益聯結機製,帶動中小養殖戶專業化生產。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村企合作,統一規劃建設標準化畜禽欄舍,統一飼養技術規範、動物疫病防控和糞汙處理利用措施,建設高效安全、綠色環保的標準化集中養殖小區。
2.推進設施化智能化。
大力推廣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提高圈舍環境調控、精準飼喂、動物疫病監測、畜產品質量追溯等智能化水平,提高生產水平和勞動效率。建設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牧場,實施養殖場數字化管理,推進畜禽圈舍通風溫控、空氣過濾、環境感知等設備智能化改造,集成應用電子識別、精準上料、畜禽糞汙處理等數字化設備,精準監測畜禽養殖投入品和產出品數量,實現畜禽養殖環境智能監控和精準飼喂。加快應用個體體征智能監測技術,加強動物疫病疫情的精準診斷、預警、防控。推進養殖場、屠宰廠、飼料企業、獸藥企業等數據直聯直報,構建“一場(企)一碼、一畜(禽)一標”動態數據庫。
3.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
各縣級農業農村部門、生態環境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各縣(市、區)應當建立畜禽糞汙收集、運輸、處理網絡體係,在養殖密集區域建立糞汙集中處理中心。各縣(市、區)要製定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一縣一案”,監督畜禽養殖場要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落實源頭減量、過程控製、末端利用措施,按規定建設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配套設施並保持正常運行,製定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一場一案”或委托第三方處理。
重視源頭減量,推廣使用微生物製劑、酶製劑等飼料添加劑和低氮低磷低礦物質飼料配方,提高飼料轉化效率,推廣獸藥抗生素和銅、鋅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技術。引導生豬、奶牛規模養殖場改人工幹清糞為漏縫地板下自動化幹清糞,改無限用水為控製用水,改明溝排汙為暗道排汙,實行雨汙分離、固液分離等有效措施,從源頭控製液體糞汙產生量。
嚴格過程控製,畜禽養殖場根據養殖規模建設必要的糞汙處理與資源化利用設施,在畜禽糞汙處理過程中,通過生產沼氣、堆肥、漚肥、沼肥、肥水、商品有機肥、墊料、基質、微生物消納等方式,采用適合的處理技術,做好糞汙無害化處理,減少氮磷和臭氣排放。
推進末端利用,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平衡,保證畜禽糞汙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畜禽糞汙無害化處理後,應以生態消納為主,處理後回用、納管或達標排放為輔。
4.推進產業化園區化。
支持建設養殖、屠宰、加工、配送全產業鏈示範企業,優化屠宰產業布局,生豬屠宰企業實施屠宰質量管理規範,合理控製全市屠宰廠(場)數量,引導屠宰企業從銷區向產區轉移,實現畜禽就近屠宰加工園區化。按照“優布局、優模式、減數量、規模化、標準化、強監管”的總體思路,推動屠宰加工和養殖生產配套布局,引導屠宰產能向養殖集中區域轉移,推動畜禽就地屠宰,減少活畜禽長距離運輸,完善畜禽產品冷鏈物流配送體係。優化畜禽養殖屠宰加工產業鏈,提高畜禽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動畜禽加工產業化發展,支持發展肉品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發展特色畜產品加工,為預製菜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優化產品結構。大力實施品牌強農戰略,積極創建“梅字號”畜牧品牌,打造一批帶動產業發展的畜禽生產加工區域公用品牌和知名農業品牌,充分利用“12221”市場體係,強化產銷對接,延伸產業鏈,促進優質優價,提高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1.加強科技創新研究。
引導科研機構和企業深化合作,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重點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和資源整合,發展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畜牧業科技創新聯盟,構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協同攻關能力的技術集成創新平台。重點圍繞畜禽良種選育開發、飼料資源開發與高效利用、養殖節水減排與糞汙綜合利用、畜產品質量安全控製、疫病防控、智能化數字化設施創製等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研究,努力突破重大技術瓶頸,提升畜禽業科技創新能力。
2.加強科技培訓推廣。
充分發揮各級推廣機構、產業協會、創新團隊的作用,加強畜牧業科技人員和養殖戶的能力培訓,促進行業技術、方法、信息的傳播和推廣。以提高科技人員創新能力和農民吸納應用科技能力為目標,以畜禽繁育、飼料開發、疫病防控、畜產品安全等集成技術為重點,實行崗位培養、集中麵授、現場輔導、基地實習、遠程教育、參觀學習等多種方式,廣泛組織開展畜牧業從業人員能力培訓。增強科技人員對新技術的引進和創新應用能力,提高農民吸納科技的意識、動力和能力,努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畜禽養殖業新型農民。
1.加強畜牧業投入品管控。
優化飼料產業布局,提高飼料原料保障能力,促進飼料加工提質增效,推廣安全環保飼料產品。優化獸藥產業和產品結構,提升獸藥供應保障能力,加強安全新型獸藥和新工藝研發。
加大畜產品抽檢力度,確保畜產品綠色安全。實施產地檢疫、運輸車輛、指定通道、屠宰檢疫、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全鏈條風險管控,建立檢疫閉環管理機製。建設畜產品安全可追溯體係監管平台,完善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係。
3.紮實推進動物疫病防控。
建立健全上下聯動的動物疫病防治體係,加強疫病防治隊伍建設,提升養殖主體防控能力,強化監測與預警預報,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長效機製,構建高水平動物疫病防控體係。
1.提高畜牧業信息服務水平。
全麵推進畜牧業向現代化、信息化發展。建立健全從養殖到屠宰和無害化處理的監測監管信息指標體係,推動育種、養殖、流通、屠宰等產業鏈的大數據互聯互通,推進畜牧業監測監管一體化閉環管理和信息資源有效整合,促進技術、營銷和金融等社會化服務與產業融合發展。
2.增強畜禽種業服務能力。
組織開展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鑒定、保護和產業化開發利用,開展畜禽良種登記,建立畜禽遺傳資源動態監測預警體係,開展地方畜禽品種種質特性評估與分析,挖掘優良特性和優異基因,提高遺傳評估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指導育種企業科學開展選種選配。
3.發展畜牧業社會化服務。
大力推動現代畜牧服務業發展,為畜牧業生產提供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提高養殖場戶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推進畜牧業生產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創新行業協會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激發行業協會內在活力和發展動力。
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畜牧業發展放在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地位,切實加強對畜牧業發展的組織領導,落實各縣級政府屬地責任,將畜禽穩產保供和畜牧業轉型升級納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菜籃子”市長負責製考核。加強部門協調,完善部門聯動機製,充分發揮農業農村、發改、科技、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金融等部門的職能作用,合力推進畜禽穩產保供和畜牧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貫徹落實國家、省以及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扶持政策。積極推動和逐步擴大農業發展基金投資現代化畜牧業。加強對畜牧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支持畜禽養殖場升級改造,配套完善設施裝備,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符合補貼範圍和條件的飼料加工機械設備、自動喂料係統、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備、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等實行敞開補貼。積極探索畜牧業信貸擔保、貸款貼息等金融手段,建立健全生豬、肉牛、家禽等畜禽保險補貼製度,完善相關政策。積極開展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畜禽活體等抵押貸款試點,支持畜禽保單訂單和應收賬款抵押,解決畜牧業發展融資難題。
貫徹落實《畜牧法》《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畜禽規模養殖汙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地方畜牧獸醫法規體係建設,完善種畜禽保護、動物衛生監督、畜禽屠宰以及質量安全監管等配套法規規章,強化畜牧獸醫行政執法管理能力建設,依法開展畜禽養殖生產管理、種畜禽生產經營、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工作。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培訓,增強養殖企業、場戶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加強基層畜牧獸醫行業技術推廣體係建設,強化從業人員培訓,提升服務能力。加強生產經營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提高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水平。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加大對養殖戶的培訓,提高廣大養殖戶飼養管理水平。加快畜牧業高級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養,加強高等科研院校與畜牧業企業、基地的合作,造就更多既懂管理、又懂經營的科技管理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
加強市場研究和信息交流服務,鼓勵和支持市內科研機構開展畜禽品種資源、良種繁育、疫病診斷、飼料、畜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交流。加強先進設施裝備、優良種質資源引進。積極推進畜牧業走出去戰略,搭建畜牧業合作交流平台,推動畜牧業投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