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號: | 主題分類: | 體育、婦女兒童工作 | |||
|---|---|---|---|---|---|
| 發布機構: | 五華縣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2-09-01 | ||
| 名 稱: | 五華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五華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 發布日期: | 2022-09-01 | ||
| 文 號: | 華府〔2022〕14號 | ||||
華府〔2022〕14號
各鎮人民政府,縣府直屬和中央、省、市屬駐五華各單位:
《五華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已經縣人民政府2022年第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反映。
五華縣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日
五華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21—2025年)
為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構建具有五華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體係,增強全縣人民體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根據《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國發〔2021〕11號)、《廣東省全民健身條例》《廣東省體育強省建設實施綱要》(粵府〔2020〕45號)、《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粵府〔2021〕80號)和《梅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梅市府〔2021〕31號)要求,結合我縣實際,製定本實施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按照“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的要求,全麵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場地設施布局、賽事活動打造、社會組織建設、青少年體育發展、科學健身服務水平提升、體育產業融合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健身需求與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統籌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和產業鏈、生態圈,探索建立體醫融合、體教融合體製機製,進一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
(二)主要目標。
著力推進場地設施更加均衡化、賽事活動更加豐富多樣、社會組織更加規範健全、科學健身更加廣泛普及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體係建設,使全民健身成為推動五華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社會和諧、拉動體育消費的重要力量。到2025年,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人均占有量實現新突破;圍繞足球品牌和客家特色打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新亮點;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大幅提升;青少年體育實現新發展;居民體育消費水平實現新增長,體育產業在產業融合中創建新業態。
1.實現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持續增長。加快推進足球場、全民健身中心和全民健身廣場(體育公園)建設,全縣人均體育場地麵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向自然村延伸。到2025年,因地製宜設計主題健身步道、登山步道,積極打造先行示範段,力爭建設重點項目全民健身中心1個和全民健身廣場(體育公園)1個。全縣爭取完成200公裏以上健身步道建設,縣、鎮、村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鍾健身圈”實現全覆蓋。
2.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賽事活動。重點打造足球品牌賽事,構建縣、鎮、村三級聯動的足球賽事體係,推動我縣足球振興發展。積極開展武術等客家民俗民間體育活動,擴大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和全民健身主題特色活動的影響力。爭取到202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41%以上。
3.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完善以體育總會為樞紐,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為支撐,基層體育組織為主體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加強體育社會組織的指導、管理、服務和使用,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於3.5名。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足球協會、籃球協會實體化改革帶動協會“三管三放”工作,充分發揮老年人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等各類體育社會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
4.青少年體育實現新發展新提升。大力推進青少年體育“體教融合”發展 ,打造“一校一品”體育特色 ,逐步形成 “學校—家庭—社區”共同聯動指導學生科學體育鍛煉的機製。嚴格落實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製度,促進青少年熟練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學生體質健康優秀率達到27%。實施“青少年體育健康包”工程,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形態不良等人數比例。
5.全民科學健身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和誌願服務工作,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規模,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結構。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展示和交流活動,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水平。加強全民健身誌願者隊伍建設,形成全民健身誌願服務長效機製。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體係,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活動,擴大體質測定覆蓋人群。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加強健身氣功組織建設,推動健身氣功項目發展。
6.進一步促進體育產業特色融合發展。加快推動“體育+”跨領域融合發展,重點抓好“足球+”融合產業規劃,推動體育健身與旅遊、文化、養生康複等產業全方位對接,打造體育旅遊、運動康複、體育會展等新業態;依托足球優勢,做大做強體育產業;爭取創建國家級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省級體育產業示範單位、示範項目。推動五華縣全民健身體育產業總產值持續增加。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
1.完善頂層設計,統籌場地設施建設。根據《梅州市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要求,製定《五華縣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補短板建設計劃》,推進我縣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補短板建設,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新建體育場地設施優先列入年度用地計劃,優先辦理用地手續。
2.加強部門配合,落實場地建設政策。自然資源等部門根據《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等相關要求,製定新建居住區和社區配套建設足球場地標準,將種植草皮的足球場地麵積納入綠地率;群眾健身設施按室內人均建築麵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麵積不低於0.3平方米執行,實現新建居住社區內至少配建一片非標準足球場地設施,現有社區因地製宜配建社區足球場地設施,推進新建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相對獨立建設。加快全縣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擴容提質,統籌考慮應急避難(險)功能設置。
3.整合資源,推進場地設施建設。盤活、挖掘城市空閑土地及各類未利用土地,解決足球場地設施改擴建的資金、用地等實際困難,切實保障足球專用場地設施建設用地,將足球場地審批納入快速審批通道;對落戶五華縣的體育企業總部建設和足球小鎮等用地指標給予一定的保障性傾斜。探索健身設施複合用地模式,倡導文化、教育、養老、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充分整合休閑健身功能;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和《廣東省健身步道總體規劃(2019—2030 年)》要求,充分利用荒灘、路邊林地等閑置土地,大力推進鎮、村實施健身場地設施和健身步道建設。積極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向人口較多的自然村延伸,促進全縣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發展。
4.建立健全雙向開放機製,加大公共體育設施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體育場地設施雙向開放工作機製,有序推動公共體育場館為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開展體育活動提供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大力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符合對外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學校體育設施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加強體育場地設施開放工作的評估督導和安全檢查,確保滿足開放要求,符合安全標準,保障使用安全。鼓勵社會力量興建營利性體育場地設施,參與體育場地設施運營和管理,不斷提升體育場地設施公共服務質量和運營管理水平,滿足群眾較高層次的健身需求。
(二)構建特色品牌賽事,打造新亮點。
1.加強宣傳推廣,推動全民健身發展。加強對全民健身日、重大活動、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典型經驗的宣傳報道,吸引不同人群參與健身,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圍;創新推出體育賽事線上活動平台,積極開展雲端賽事活動,大力宣傳推廣居家健身和線上健身項目,引導群眾實現體育鍛煉常態化。
2.傳承足球發源地文化,煥發城鎮無限活力。積極保護開發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發源地——五華縣元坑村和世界球王李惠堂舊居等足球相關建築舊址,在城市建設中增添足球元素,大力推進“足球之鄉”城市標識建設,加大客家足球文化研究及李惠堂球王文化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力度。傳承足球文化,積極發揮足球運動提升城市文化價值。至2025年,全縣構建縣域鄉鎮足球聯賽體係,通過推廣足球文化帶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3.廣泛開展群眾性賽事,創造全民健身亮點。充分利用五華縣球王故裏足球之鄉品牌,積極做好五華縣“足球聯賽”係列賽事,以“客家武術”“球王杯”足球賽、“鄉鎮杯”足球聯賽、“機關杯”足球聯賽、“社會杯”足球聯賽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型係列賽事和社會廣泛參與的大眾活動,豐富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展現“球王故裏”新形象。以“狀元杯”籃球賽、“超百騎行活動”“獅鼓表演”“客家武術”等普及開展健身賽事活動,將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增強民眾地方文化認同和共同體意識,打造普及城鄉和諧體育社區。
(三)規範體育社會組織,激發新活力。
1.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體育社會組織工作始終。全麵推動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入章和黨組織規範化建設,主動將體育競賽活動與專題學習培訓、主題黨日等結合,積極推動全民健身各項工作的落實,全力促進體育社會組織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加強體育社會組織政治能力建設,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製,築牢體育社會組織意識形態防線,不斷擴大體育社會組織基層黨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
2.進一步強化體育社會組織結構治理,深化組織改革。逐步完善縣、鎮、村(社區)三級全民健身社會組織體係;加強體育總會建設,引領各級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有序發展;強化體育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按照廣東省《關於促進省級體育社會團體健康有序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對體育社會組織實施“三管三放”,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積極推進體育社會組織信用管理體係和誠信自律建設。
3.充分發揮基層體育社會組織作用,構建全民健身組織網絡。積極組織開展基層體育社會組織與全民健身日活動相結合的賽事活動。充分發揮體育總會、單項體育協會、行業體育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等體育社會組織對基層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組織領導作用,以特色、小型、多樣為原則,推廣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賽事活動,加強武術、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結合春節、元宵、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廣泛開展獅鼓、客家武術等民間體育活動。通過普及開展全人群全周期健身表演競賽活動,不斷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向鄉鎮覆蓋延伸。
(四)優化科學健身服務,提升新水平。
1.完善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管理體係,加強全民健身誌願者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的縣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及鄉鎮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站組織體係,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上崗率,以累計誌願服務時長為主要依據進行等級評價。注重發揮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及各單項體育協會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吸納優秀退役教練員、運動員、體育教師進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積極推動醫護人員參與科學健身指導工作。定期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展示和交流活動,落實激勵、獎勵製度。組織引導全民健身誌願者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宣講科學健身知識、傳授體育技能、指導使用體育設施等。定期開展健身氣功社會指導員培訓工作,擴大健身氣功站點覆蓋麵,服務城鄉老年居民健身休閑。
2.完善縣國民體質監測指導站的體係,提升全縣國民體質的總體水平。建立完善由縣國民體質監測指導站和鄉鎮國民體質監測點組成的“兩級國民體質監測網絡體係”,定期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活動,擴大體質測定覆蓋人群。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
(五)優化體教融合體係,促進新發展。
1.牢固樹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全麵落實體教融合製度設計。堅持“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原則,製定切實工作舉措,有效配置資源,合力推進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開展。強化體教協同育人主體責任,貫徹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落實“家庭—學校—社區”聯動機製,努力搭建體育和教育部門整合資源、共同組織、統一注冊、成績互認的青少年競賽體係,形成良性競爭、優勢互補、開放參與的青少年體育賽事氛圍,破解參賽資格相斥、評估機製割裂的製度壁壘。
2.加強服務體係建設,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係。建設學校、家庭、社區青少年體育服務體係,製定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園準入標準及運行機製,積極推進客家民俗體育進校園,積極推動公共體育場館設施為學校體育提供服務,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逐步形成學校、家庭、社區聯動,共同指導學生體育鍛煉的機製。認真落實《梅州足球特區建設規劃》,構建和完善體育係統、教育係統和包括職業足球俱樂部、業餘足球俱樂部在內的社會係統等“三係一體”的青少年足球競賽體係。
3.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構建學校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係。建立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校園任教製度,加強五華縣校園足球師資培訓。至2025年落實每所中小學配齊2名足球教師,實現足球教師每人每年至少參加4期常規培訓,骨幹教師至少2期專項培訓。立足足球特色和校園足球基礎,認真貫徹《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精神,建立完善以體校為基礎、學校為依托、社會組織為突破的後備人才培養機製。加快製定五華縣足球特區高水平後備人才成長戰略,製定優秀足球後備人才多渠道、多形式的發現和選拔機製,讓更多的技術過硬、素養較高、具有足球天賦的青少年後備人才脫穎而出。
(六)營造體育產業氛圍,創建新業態。
1.建立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體育賽事開發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在申辦高水平賽事中的引導作用,搭建重大賽事申辦運作平台,扶持以足球為重點的體育品牌賽事做大做強,重點打造春節“球王杯”足球賽、元宵節“狀元杯”籃球賽等特色體育品牌賽事,積極承辦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端足球賽事。鼓勵各鎮各部門因地製宜發展特色體育競技項目,形成“一縣一品”“一鎮一特”,擴大區域影響力,力爭形成具有五華特色、寓競技性與群眾性於一體的品牌賽事。製定優惠政策,合理布局空間,優化足球產業和市場投資、營商和生活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通過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參與培育或讚助知名賽事、場館、俱樂部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積極支持公益性群眾健身消費。
2.打造城鎮空間、鄉鎮主體、市場運作的體育產業發展載體。打造多個全民健身示範區、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和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加快推動城鎮融合發展,大力培育以鄉鎮為主體的體育消費市場。通過推動大眾休閑健身與旅遊、文化、傳媒、科技、養生康複等產業滲透融合,加速培育新興體育健身業態,滿足大眾休閑健身消費需求,推動全民健身消費轉型升級。充分利用山地、河湖、森林、地熱等自然資源及客家名人名居、名鎮名寺、紅色文化等人文資源,開展登山、徒步、路跑、自行車、遊泳等休閑運動項目,大力發展健身、輪滑、攀岩、漂流、滑草等運動項目,形成全人群健身休閑氛圍與消費習慣。重點抓好“足球+”融合產業規劃,充分利用互聯網平台,拓展足球文化創意、青少年足球“夏令營”和“冬令營”等足球特色服務項目,加快建設五華橫陂足球小鎮,培育若幹體教文旅融合發展的產業基地。
3.推進競賽表演、健身培訓、活動開展的體育產業提質擴容。加大政府對高端賽事、品牌賽事的扶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競賽市場。支持體育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開展足球、遊泳、跆拳道、瑜伽、籃球、武術等運動項目培訓。鼓勵發展在線運動技能培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大力培養賽事經營管理人才,扶持賽事運營服務機構,提高賽事運作專業化水平。推動五華縣客家非遺體育項目及體育元素融入市民生活,保護開發五華縣元坑村、球王李惠堂舊居等足球相關遺址建築,加大五華足球文化創意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力度。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保障機製。縣人民政府協調統籌,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年度工作報告,將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強化體育工作聯席會議職責,定期召開會議,協調財政、教育、科技、衛生健康、人社等部門解決全民健身重大事項和重大問題。以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範縣為契機,優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建立完善全民健身網絡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發布、反饋效率。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督導檢查製度,促進全民健身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發展改革、自然資源部門要把體育健身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保障體育用地需求。各部門協調配合,做好全民健身基礎數據信息統計工作。加強全民健身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和檢查評估工作。
(二)加大經費投入。縣、鎮人民政府要將全民健身事業經費足額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加大政府性基金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嚴格執行體育彩票公益金不低於70%的比例用於全民健身事業的規定,並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專款專用。財政轉移支付和體彩公益金使用采取精準扶持辦法,重點加大對落後鎮、村體育設施及全民健身重點項目建設投入。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社會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製,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拓寬社會資源進入全民健身事業的途徑,鼓勵社會興辦全民健身事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水、電、氣價格不得高於一般工業標準,依法落實體育社會組織、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場館等稅收政策優惠。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人才發展體製機製,吸納高水平退休教練員、退役運動員融入全民健身人才隊伍,不斷優化隊伍結構,提升人才質量。通過舉辦各類培訓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全麵提高基層教練員的職業素養、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水平。大力培養體育賽事組織人才,扶持體育賽事運營服務機構,提高體育賽事工作專業化水平。完善管理製度和人才評價、激勵機製,引導人才向落後鄉村流動,暢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動渠道,促進區域人才協調發展。
(四)加強信息化建設。建設全民健身網絡服務平台和全民健身基礎數據處理係統,推進移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有效融入五華全民健身服務管理,為城鄉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精準的健身資訊服務。推動體育場館數字化升級改造,建設數字化室外場地設施,積極發揮“全民健身網”的各項功能,建立健身路徑和健身場所電子地圖,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務能力,滿足群眾不同的科學健身需求。
四、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人民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列入政府年度重要議事日程,常抓不懈,推動工作落實;充分發揮縣、鎮兩級政府主導作用,形成體育牽頭、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社會動員的工作格局;縣體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計劃的組織實施,明確部門職責,分解目標任務,針對短板弱項,細化配套政策措施,確保實施計劃落到實處。
(二)加強監督指導。建立健全適應新發展階段要求的實施計劃監管考評指標體係,加強事前、事中、事後監督,加強對各鎮全民健身工作進行檢查評估,發揮媒體等社會力量的監督作用。
(三)加強宣傳引導。線上線下齊動員,大力宣傳普及全民健身政策法規、科學健身知識方法等,鼓勵電視台、電台等媒體和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公益宣傳。充分挖掘體育文化資源,有效整合現代體育項目及傳統體育項目,充分發揮“足球之鄉”的品牌效應,大力宣傳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中湧現的典型案例、先進經驗、先進人物,弘揚“球王故裏”足球體育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