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主題分類: | 綜合政務 | |||
---|---|---|---|---|---|
發布機構: | 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 成文日期: | 2022-02-14 | ||
名 稱: | 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梅州市梅縣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 發布日期: | 2022-02-14 | ||
文 號: | 梅縣區府辦函〔2022〕6號 |
梅縣區府辦函〔2022〕6號
各鎮人民政府(扶大高新區管委會、新城辦事處),區有關單位:
《梅州市梅縣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區政府常務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區科工商務局反映。
附件:梅州市梅縣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2月14日
梅州市梅縣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發展環境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做大做強綠色工業
第一節 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
第二節 推動裝備製造產業集聚發展
第三節 推進傳統工業綠色轉型
第四節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四章 加快推進5G產業發展
第一節 推進5G智慧杆塔建設
第二節 推進5G網絡建設
第三節 推進5G應用建設
第五章 優化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一節 做優現代商貿業
第二節 做強現代物流業
第三節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
第六章 加強對外開放合作
第一節 高質量建設梅州綜合保稅區
第二節 健全與“雙區”資源對接網絡
第三節 推動外貿創新發展
第七章 大力推動科技創新
第一節 加快創新平台建設
第二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第三節 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第四節 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 完善政策保障
第三節 加強項目支撐
第四節 強化人才建設
第五節 加強評估考核
附件:梅州市梅縣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表
前 言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期,是建設製造強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攻堅衝刺期,是積極應對外部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梅縣區促進經濟發展、推進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培育戰略性產業集群、構建現代產業體係的關鍵機遇期。在具有如此重大曆史使命、特殊時代背景下,梅縣區立足粵北生態功能區定位,加快構建“3113”綠色產業體係,對產業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係統性規劃“十四五”時期梅縣區產業的發展重點和發展路徑,推動梅縣區更深入地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珠三角核心區提質發展,建設成為灣區產業轉移“重要承載地”、科技成果“集聚轉化地”,打造粵北生態發展區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依據《梅州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梅縣區委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文件,結合梅縣區實際情況,編製本規劃。本規劃所指產業主要包括工業、信息產業、商貿物流業(含電子商務產業)。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梅縣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區委工作部署,全麵推進梅縣蘇區振興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全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持續發力,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速推進,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四五”時期,進入“兩個一百年”曆史交彙期,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梅縣區將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十三五”時期,梅縣區立足粵北生態發展功能區定位,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係,全力推動產業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2020年,梅縣區GDP總量達到220億元,比增3.5%,增速排名全市第二,高於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6—2020年年均增長4.6%,工業經濟保持上升態勢。2020年全區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0.9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5.7:32.3:42,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除2019年出現0.7%的下降外,2016、2017、2018、2020年增速分別增長5.0%、0.7%、1.6%、3.8%。全區工業企業58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7家,實現總產值153.5億元,同比增長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五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132.4億元。全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5.75億元,同比增長3.8%,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5,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9.4%、33.9%,工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鞏固。電商物流產業融合發展加快,“互聯網+”關聯企業超過1000家,全年電商交易額67.6億元,增長10.1%,入選國家“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
創新能力穩步增強。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截止2020年底,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1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7家,嘉元科技公司成為全國首批登陸科創板上市企業。創新平台建設取得較大突破,“十三五”期間,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省企業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省級科技孵化器等實現“零”的突破。梅州市綜合保稅區獲國務院批準設立,成為全省首個內陸型綜保區、全市首個國家級平台;先後建成3個院士工作站、38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3個省部產學研示範基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己建立市級以上研發機構總量2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市級以上研發機構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例達到38.2%,創新成果不斷湧現。BPW車軸成立亞洲研發中心、振聲科技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嘉元科技建成全市首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獲評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自遠環保獲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梅州雲電商公司獲批省級科技孵化器。
綠色工業體係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間,梅縣區堅持把綠色發展貫穿於產業轉型升級全過程,引導企業進行綠色化節能改造,推動傳統產業從資源型、加工型向生態型、科技型轉型升級,壯大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支柱產業,促進電力能源產業穩步發展,推動綠色工業高質量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不斷發展,銅箔產業入選全省“雙十”戰略性產業集群。超華科技、嘉元科技增資擴產1.3萬噸銅箔產能項目順利投產,總產能達4.1萬噸,約占全國銅箔產能的7%。嘉元科技投資10.1億元的年產1.5萬噸高性能銅箔項目正在建設,超華科技年產600萬張高端芯板、超華新材年產2萬噸高精度鋰電銅箔項目有序推進。裝備製造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培育發展機電製造業企業16家,2020年產值突破36.54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產值23.8%。總投資5.4億元的BPW八期項目加快建設,帶動慶達、偉友耐磨和鈞耀機械等上下遊企業聯動發展。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梅縣區“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深化,深入推進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探索“一門式”亚博网址链接 改革下沉,落實區級事項下放鎮、村“就近”辦理。商事製度改革深入推進。率先在全市實行城區範圍內個體工商戶登記注冊業務“同城通辦”;全麵推廣“互聯網+商事登記”服務模式,實現企業登記的網絡化、電子化。投資管理體製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製度改革,推行並聯審批,將投資項目審批事項和審批時限在現有基礎上壓減了1/4以上。創新領域改革力度不斷加大。支持企業申報科技項目和開展科技攻關,實施科技特派員製度,支持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梅州綜合保稅區、中國(梅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國務院批複設立。
“十三五”時期,梅縣區工業發展雖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暴露出了一係列限製發展的瓶頸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工業發展的新動能不足。目前,全區傳統支柱產業進入發展疲軟期,區域產業發展不均呈零散狀,產業鏈發展不夠完善,未形成配套企業的生產鏈條,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尚處於培育階段,在整體製造業結構中的占比不高,高技術及成長性較好的企業數量少,產業集聚效應不強,尚未形成大企業建生態、小企業進生態的協同共進發展格局,對工業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明顯。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仍較為薄弱。目前,全區製造業創新轉型任務仍十分艱巨,小微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仍不高,研發投入偏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創新意願不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科技創新能力較弱,高水平研發機構總量較少,缺乏“高、精、尖”科技型製造業企業和重大創新平台,創新環境氛圍與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三是資源要素支撐不足。產業發展麵臨突出的用地、融資和人才短板。用地方麵,全區用地指標不足,閑置用地盤活率不高,建設用地存量少;融資方麵,全區製造業主體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金融主體類型較單一,融資方式仍較為傳統,融資供需結構失衡,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人才方麵,由於當地產業發展相對落後、生活配套不完善,表現出外來勞動力減少、本地年輕勞動力外流的趨勢,製造業麵臨嚴峻的用工短缺問題,加上本地高校、職業院校少,且缺乏引進高精尖人才的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配套,在技能人才、高層次創新人才方麵結構短板更為凸顯。
第二節 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梅縣區產業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區的關鍵機遇期。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相互影響,對梅縣區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一)迎來的機遇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當前,全球製造業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顛覆性技術創新不斷湧現,新技術的重大創新、融合與運用正不斷催生新的生產方式、製造模式、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實現了多點革命性的突破,已在部分先進製造業領域實現了協同應用,大大提高製造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管理服務等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水平。梅縣區工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應充分利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大力完善產業技術創新生態,提升製造業應用新技術、轉化新成果的能力,促進產業創新發展。
國家和省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紅利。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大流行加快國際經貿格局和規則體係的重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重構進一步提速,國家強調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廣東省大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六大工程”部署,發布廣東“製造業十九條”,著力培育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雙十”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製造強省、構建完善的現代產業體係將成為“十四五”階段全省發展的主基調。梅縣區需緊抓上位高度重視發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緊密對接全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更加注重鍛長板和補短板,加大外引內育力度,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向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延伸,積極融入省20個產業集群建設,努力建設省內獨具特色的重要產業基地和集聚地,提升主導產業規模和效益。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基建”“碳達峰、碳中和”等時代契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和全球環境,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要求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放在國內,以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為抓手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持續激發國內需求,又要求加強國際經濟交往,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拓展國際市場,走好開放合作之路。同時,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已向世界做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需推動綠色改革和綠色創新,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綠色材料,推動製造業等領域資源利用的升級迭代,為建立新興綠色產業體係,實現綠色工業化帶來重大機遇。梅縣區應緊抓機遇,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和市場,提高製造業產業鏈建設水平,推動“新基建”和傳統基建一起發力,以“新基建”的突破成果支撐先進製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立足“碳達峰、碳中和”背景推動產業綠色化升級,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雙區驅動效應”充分釋放。廣東省正大力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動珠三角核心地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三大板塊功能融合、優勢互補、協同聯動,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利好政策不斷出台,人流、物流、資金流高效互聯互通,正向著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迭代,同時,深圳被賦予新時代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使命,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核心引擎功能不斷增強。梅縣區應搶抓多重機遇疊加的戰略窗口期,充分發揮緊鄰核心區、大灣區的區位優勢,緊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排頭兵目標定位,立足“一區”、融入“一核”、協同“一帶”,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珠三角核心區的產業外溢資源,著眼打造灣區產業轉移“重要承載地”、科技成果“集聚轉化地”,著力構建與“雙區”“一核”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發展格局,借勢借力推進梅縣區跨越發展。
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政策帶來新動力。黨中央高度重視老區蘇區發展,先後出台實施《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幹意見》《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支持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廣東省先後出台實施《廣東省貫徹落實〈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實施方案》《關於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推動我省革命老區和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推動老區蘇區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振興發展。梅州市作為全省唯一全域屬原中央蘇區的地級市,梅縣區要用好用足各項扶持政策,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財政支持、招商引資、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等方麵的支撐。
(二)麵臨的挑戰
麵臨國際貿易摩擦與疫情蔓延局勢的直接衝擊。近年來,全球貿易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國際貿易緊張形勢加劇,逆全球化思維抬頭,疊加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響,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衝擊,這些不穩定因素對梅縣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我國經濟仍處於“大調整”的關鍵時期,結構性、體製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形勢從“穩中求進”轉向“穩中有變”,嚴峻的國內環境對梅縣區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形成巨大挑戰。
麵臨周邊地區招商引資的激烈競爭。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核一帶一區”建設等戰略的深入實施,便捷的軌道交通和高鐵的發展,使深圳、廣州、香港等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集聚優質要素的“虹吸效應”將更加強大,梅州與佛山、珠海、東莞等大灣區、核心區的發達城市相比,經濟體量、產業基礎、區位交通、開放程度均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相較於粵東西北地區,梅州自然資源稟賦、交通區位等條件較為相近,但經濟總量較小、產業規模小、產業基礎較為薄弱、產業集聚效應不突出,在發展先進製造業、承接高端產業資源外溢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方麵的競爭力不強,在引進優質製造業項目將麵臨艱巨挑戰,梅縣區與周邊縣區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麵臨資源環境要素約束強化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阻力。近年來,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約束日益趨緊,材料、能源、土地等關鍵要素價格持續上漲,製造業企業的生產成本、新項目建設和投資成本不斷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產業發展空間日漸減少,多領域、多類型、多層麵生態環境問題累積疊加,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製造業的環保及節能減排任務愈發艱巨,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要確保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對經濟發展的生態化和集約化有更高要求,在擴大經濟規模的同時還要兼顧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對梅縣區的發展無疑是極大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梅縣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既要沉著應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和風險挑戰,更要抓住機遇、主動作為,對產業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係統性規劃“十四五”時期梅縣區產業發展重點和發展路徑,推動梅縣區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第一節 指導思想
著眼於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央和省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加快老區蘇區振興發展、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等重大機遇,貫徹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23456”工作思路舉措,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引領,以優勢產業為基礎、新興特色產業為先導,融入全省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步伐,發展壯大服務業,推動梅縣區蘇區振興走在全省前列,爭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排頭兵,力爭全區製造業規模和效益在“十四五”期末實現大幅提升。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優勢先行,加快重點集群建設。全麵對接“雙十”產業集群,充分論證梅縣區資源優勢,集中資源力量培育壯大,深入推進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推動優勢產業快速形成規模效應,彰顯區域發展特色,在更大的發展格局中構築更多先發引領優勢。
堅持創新驅動,前瞻布局新興產業。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體製機製創新,促進跨領域、跨行業交流與協同,構建創新驅動產業發展體係,積極培育和布局新產業新業態。
堅持“融灣”“融深”,對接高端資源。搶抓“雙區”建設、“一核一帶一區”新格局構建等戰略機遇,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對接高端資源,積極推動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要素在梅縣區融合創新,強化與周邊地區的分工協作,科學準確定位產業發展方向,推動全區產業協調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構建生態產業體係。積極發展綠色工業,推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推進節能降耗,提升資源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守生態紅線底線,逐步實現發展方式從經濟發展優先向生態保護優先轉變,奮力推進‘示範區’‘排頭兵’建設,聚力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區產業經濟發展邁向重要台階,產業規模效益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工業體係建設逐步完善,現代產業體係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創新服務生態體係,努力打造粵北生態發展區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產業規模效益進一步擴大。到2025年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工業結構更加優化,形成一批控製力和根植性強的產業生態主導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電商交易零售額達120億元,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係和發展模式加快形成,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等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科技創新發展取得新水平,基本形成集企業創新體係、科技孵化育成體係、現代產業體係和環境政策體係於一體的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新格局。力爭到202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投入占GDP比重達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5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達50家,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年產值達200億元以上。
——兩化融合發展邁上新台階。“十四五”期間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和工業互聯網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推動規上工業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實施數字化轉型。圍繞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電力能源、綠色建材等重點行業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建立完善的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係,推動建設北部生態發展區工業互聯網應用示範區。
——綠色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工業領域能源消耗總量、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碳排放總量明顯下降,工業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圍繞重點產業打造一批省級的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製造體係。
——開放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梅州綜合保稅區建設成效明顯,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三進一出”工程有效實施,吸引一批重點優質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企業和項目在梅縣區布局,產品在大灣區、國內、國際市場的占有率得到有效提升,以高水平對外開放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第三章 做大做強綠色工業
堅持把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電子能源、綠色建材等為主導的綠色工業,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融入省“雙十”產業集群,全力推動工業經濟做大總量、優化結構、提升質效,構建低碳綠色新型製造業產業體係,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杆。
第一節 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產業
立足梅縣區電子信息產業基礎,抓住《廣東省發展先進材料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培育打造“河梅先進材料產業集群”的政策機遇,加快以銅箔為主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完善銅箔產業鏈條,做大做強印製電路板產業,提升銅箔、印製電路板核心競爭力,配套發展其他電子信息製造零部件,培育發展5G終端、鋰離子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等下遊終端產品領域,建設電子信息百億產業集群、全國重要銅箔生產基地,助力全市打造“銅箔之都”。力爭到2025年,全區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總產值達200億元,銅箔產業產能達到16萬噸以上規模,在全國行業發展中走在前列。
第二節 推動裝備製造產業集聚發展
緊抓“中國製造2025”機遇,堅持“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思路,以《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提出打造梅縣區精密機械產業基地和梅州市打造全省重要的汽車零部件先進製造業基地、裝備製造和零部件配套基地為契機,強化產業鏈招商和科技招商,培育、引進一批高端裝備龍頭企業,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快“互聯網+”在製造業的滲透融合,重點發展以汽車零部件、機電製造、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力爭到2025年,全區以汽車零部件、機電製造、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實現總產值100億元以上。
第三節 推進傳統工業綠色轉型
(一)電力能源產業
圍繞打造全省電力生產基地的目標,大力發展清潔火電、綠色水電能源項目,加快建設全省重要的清潔電力基地。依托梅縣區廣東寶麗華電力有限公司、廣東梅雁吉祥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等電力行業大型龍頭企業,積極推進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大力實施電力生態化戰略,重點推進荷樹園電廠的綠色發電,積極推行熱電聯、循環硫化床潔淨煤燃燒技術等重大綠色技術,推進灰渣回收利用等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搶抓國家和省高度重視原中央蘇區和革命老區發展的機遇,積極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爭取更多蘇區支持政策,提升電力企業競爭力。到2025年,全區電力能源產業實現總產值90億元以上。
(二)建築材料產業
圍繞生態建設目標,推動水泥混凝土建築材料生產企業轉型升級,發展裝配式建築等新領域,鞏固提升傳統建材工業。積極培育新型建材研發設計基地和生產銷售基地,促進建材企業做專、做精、做強,推進傳統建材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業,搭建綠色建材產品公共服務平台,籌建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完善下遊應用產業鏈。建立建材物流服務體係,合作建設和發展在廣東甚至全國範圍內都有較強輻射力和影響力的專業新興建材物流市場。力爭到2025年,全區建築材料產業實現總產值40億元以上。
(三)礦業
全麵貫徹落實節約優先戰略,著力提高梅縣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推動礦業優化升級。加快推進梅縣銅礦產業基地項目建設,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資源開發技術、工藝和裝備的升級換代,大力推進我區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著力提高開采回采率和選礦回收率,增加礦產資源的供應能力,實現高效開發和節約資源。大力推進低品位、共伴生、難選冶資源以及尾礦和固體棄物的綜合利用,發展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落實節能減排、保護礦山環境等有關要求,推動綠色礦業發展。
第四節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生物醫藥產業
以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以梅州市華康生物、梅縣醫藥總彙、廣東華銀生物醫藥、梅州中大南藥醫藥化工為龍頭,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以及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預防需要,加強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加大對生物醫藥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深化區域生物醫藥產業合作,推進產學研融合創新,完善生物醫藥產業研發、試驗、應用、生產、反饋鏈條。積極開發新的醫藥產品和新劑型,紅豆杉種植並提取紫杉醇抗腫瘤藥物的研發、納米級碳酸鈣生產研發、高錳酸鉀生產研發、高錳酸鈉生產研發和全自動乳化炸藥生產線的建設。加快發展細胞工程、基因測序和生物芯片等生物醫學工程相關產業,大力推進精準醫療、遠程醫療等醫療信息化產業發展。加強與中國醫藥集團、廣藥集團、康美藥業等大型醫藥企業合作,加強與五華、平遠、蕉嶺、豐順等南藥生產基地的聯動發展,支持引入一批中醫藥科研成果在梅州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發展,推進特色原料技術創新,延伸發展輔料藥,提升中醫藥製造技術水平。發揮梅縣區裝備製造優勢,加快發展數字化醫療裝備、智能康複裝置、可穿戴醫療設備等新型醫療器械產業。
(二)新材料產業
加強鋼鐵、建材、輕工、紡織等基礎材料中的高端材料的研發和引進。圍繞梅縣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強與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省新材料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用矽片、藍寶石、碳化矽襯底材料和引線框架、鍵合銅絲等輔助材料,加快培育發展氮化镓、碳化矽、氧化鋅、金剛石等寬禁帶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重點打造“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的集成電路材料產業鏈。依托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積極引進醫用材料研發機構和行業龍頭企業,發展生物醫用新材料。
第四章 加快推進5G產業發展
根據《梅縣區加快5G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2年)》,逐步鋪開5G網絡建設,推動5G應用逐漸向各行業滲透,加快5G產業集聚發展,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第一節 推進5G智慧杆塔建設
加強整合各類杆塔資源,全區原則上確定不超過2家5G智慧杆塔運營主體,統籌規劃建設智慧杆及配套資源和“一杆多用”改造。推進移動通信基站的共建共享工作,全麵倡導“一杆多用”方案的使用,加快推進“多杆合一”試點實施。積極推進從行業共享邁向社會共享,變“社會塔”為“通信塔”。
第二節 推進5G網絡建設
在加快5G核心網、承載網絡的建設部署的基礎上,聚焦重點應用場景做好接入網網絡建設工作。積極圍繞在政府政務、社會公共治理、教育科研、衛生醫療、傳媒、智能化商業平台和智能製造等方麵實現定點覆蓋,在重點場所、重點區域實現5G網絡連續覆蓋。同時,按照城區—農村重點區域的次序,開展實施鄉村5G網絡覆蓋工程,推進農村重點區域5G網絡建設。
第三節 推進5G應用建設
支持5G與製造業深度融合,通過工業機器人、工業核心軟件、無線或遠程控製應用,實現5G係統與終端設備的互聯互通,逐步推廣智慧交通、智慧教肓、智慧農業、智慧政務、智慧醫疔等智慧新業態,打造更多5G應用場景。
(一)5G+智能製造。以梅縣區裝備製造、機電設備等生產行業為重點,基於 5G 網絡低時延、高帶寬特性,支持 BPW車軸公司、卡萊橡膠等一批製造業企業在設備運維、遠程機械臂控製、機器高清視覺檢修、工業機器人等技術方麵的應用。鼓勵企業通過 5G 網絡將海量工業設備信息以超低時延實時上傳到雲端,實現對整個生產製造過程及設備狀態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管控,提升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實現產品智能智造。
(二)5G+智慧農業。推進“5G+智慧農業”體係建設,探索物聯網、大數據、5G、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鼓勵以智慧農業雲平台、農產品物聯網、智能化管理等應用為基礎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跨越,努力推進 5G 智慧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快創建一批數字農業試驗區,鼓勵支持發展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加快農村、農業方麵智慧物流發展、農電商產業等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三)5G+4K/8K超高清視頻。積極鼓勵加大基於5G+超高清視頻的基礎網絡和設施建設投入,積極爭取省市對我區開展5G+超高清視頻建設示範項目扶持,積極擴大 4K/8K 超高清視頻在演出賽事直播、遊戲娛樂、景點宣傳等領域應用。
(四)5G+智慧教育。以梅縣區外國語學校試點開展智慧校園應用示範建設,在5G網絡下開展AR/VR虛擬課堂、虛擬實驗、直播互動課堂、AR教學等,打造沉浸式課堂。加大5G在智慧課堂、全息教學、校園安防、教育管理、學生綜合評價等場景的推廣,提升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等各環節的信息化能力。
(五)5G+智慧醫療。支持粵東醫院開展智慧醫療建設,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推動5G在急診急救、遠程診斷、數字化手術、健康管理、醫學人工智能影像等應用落地,加快培育技術先進、性能優越、效果明顯的智慧醫療服務新業態。
(六)5G+智能交通。加快廣梅汕高鐵梅州段高鐵站台 5G+智慧交通應用建設,提升自動化調度、人臉識別、智能安監等服務水平。通過5G和雲計算等技術的聯合應用建設智能公共交通體係,為城市交通規劃提供預測模型,實現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傳輸彼此的位置、速度、行事路徑,避免交通擁堵,提高公共交通通勤效率。
(七)5G+智慧政務。推廣5G在數字政府方麵的應用,加強5G技術與智慧政務等政務及社會治理領域應用的結合。支持企業與個人利用5G終端開展高精度信息采樣,實現“不見麵”審批。在消防、安防、生產安全、應急等領域建設基於5G網絡的移動監視、遙控、報警聯網係統。在移動巡檢、執法係統及視頻報警平台建設中普及 5G 圖傳設備終端和警務終端。
(八)5G+智慧城市。加快文旅康養小鎮、智慧城市VR 應用、人工智能服務等5G+智慧城市應用項目建設。以新縣城片區為重點,積極開展智慧照明、智慧能源、智慧抄表、智慧社區等試點示範應用,推動安防攝像頭、門禁係統等設施接入5G網絡。
第五章 優化發展現代服務業
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電商等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融合,著力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係。
第一節 做優現代商貿業
進一步優化商貿網點布局,積極培育城區和中心鎮商業中心,重點依托廣東喜之郎集團、紅星美凱龍家具集團、梅州天虹購物中心等重點企業,建設以食品研發中心及城市綜合體為主的集大型商業、高端住宅、特色風情街等於一體的現代城市綜合體。扶持培育喜多多連鎖超市、佰為連鎖超市、卜蜂蓮花超市、樂得鮮連鎖超市等大型超市,大力引進百貨、特色店、專賣店、品牌店、品牌折扣店等業態,創建省級特色商業街區、商貿功能示範區;加快建立汽車銷售基地,做大做強寶馬專賣、奧迪專賣、豐田專賣、本田專賣、俊誠汽車專賣等一批汽車專賣店,培育梅縣區汽車城。引導和推動連鎖商貿企業拓展市場,向社區、新建居民區延伸,向中心城區及農村中心鄉鎮延伸,打造一批鎮級商業綜合體,釋放鎮村消費市場活力。
第二節 做強現代物流業
依托梅縣機場、梅州綜合保稅區、梅州國際無水港建設,打造集航空物流、港口物流、鐵路物流、公路物流及城鄉物流配送於一體的現代物流產業體係。充分發揮梅縣區集聚地在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的商貿物流硬件優勢,結合廣梅汕客運專線畬江北站、梅佘快速和高速公路等綜合交通優勢,重點發展工業物流。加快建設中鐵集團保稅物流中心,進一步完善疏港交通體係,打造公鐵水聯運的物流樞紐。依托梅縣區的金柚、茗茶等地域性名優特農產品,發展特色農產品智慧物流,打造智慧農業物流體係。加強與粵閩贛地區的高校、科研機構及大型冷鏈物流企業開展冷鏈技術合作,大力發展多式聯運的冷鏈物流,形成以速凍食品、生鮮果蔬、肉及肉製品為重點的交易中心、配送中心、低溫加工中心和集散分撥中心。大力推動現代物流技術創新,加強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快建設梅縣區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壯大一批骨幹物流企業,重點吸引京東、順豐等全國性、全球性物流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區域性物流公司總部進駐。
第三節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
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充分發揮梅縣區的金柚、茶葉、優質稻等農產品優勢,依托電子商務產業園、雲電商生態城,聯合阿裏村淘、京東等知名農電商平台,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鼓勵傳統商貿企業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台發展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網訂店送等“線上線下”融合的新營銷模式,實現交易功能、交易方式等全方位升級。著力培育電子商務人才,建設電子商務實踐基地,集聚一批領軍人才和優秀團隊,促進本地特色產品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台走出去。加強梅州綜合保稅區與中國(梅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的聯動發展,打造區域性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積極引育一批物流、跨境支付、外貿綜合服務平台等跨境電商支撐服務企業,打造跨境電商完整產業鏈和最優生態圈。“十四五”期間,全區實現網絡零售額突破百億元,網絡零售額年均增長10%以上。
第六章 加強對外開放合作
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推動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貿易與雙向投資、貿易與產業協調發展,促進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形成對外合作和競爭優勢。
第一節 高質量建設梅州綜合保稅區
高水平規劃建設保稅區及周邊的路網、公共交通、水、電、氣、通訊、生活服務設施等,實現梅州綜合保稅區與外界的交通高效銜接,保障員工出行和生活服務便捷性。全力加快梅州國際無水港和連接深圳、廣州、汕頭、潮州等地港口的集疏運鐵路建設,打通鐵海公多式聯運大通道,實現“區港聯動”;堅持“以保稅物流為支撐,以保稅加工為主導、以保稅服務為配套”的基本原則,加快發展高端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先進製造業,同時以倉儲物流、跨境電商、展示交易、維修檢測、融資租賃、綜合服務等相關配套產業為輔助,加快形成“區港聯動”“內外聯動”“區園聯動”“區城聯動”規模發展效應,加快實現“一區一港一園一帶”*的發展格局和“龍頭骨幹企業在綜合保稅區內,相關配套企業在周邊腹地集聚發展,帶動區域開放型經濟整體向好發展”的產業發展、配套、延伸、集聚布局。
第二節 健全與“雙區”資源對接網絡
借助“雙區”對外聯係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的優勢,加快構建與“雙區”深度融合的經貿網絡。推進招商體係改革與招商工作“扁平化”管理,建立區(鎮)和園區的信息通報製度,構建多方聯動、係統化、開放化的綜合招商體係,凝聚招商資源對接合力。建立健全招商項目庫,落實招商引資政策,加強招商隊伍建設,高質量舉辦係列經貿活動和招商宣傳推介活動,常態化開展雙向經貿交流與合作。加強與“雙區”產業協作配套與市場需求對接,強化電子材料、汽車零部件等產業鏈上遊產品對“雙區”產業鏈的支撐作用,推動綠色食品、智能裝備等終端產品與“雙區”市場需求無縫對接。充分利用梅州綜合保稅區功能平台作用,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加工貿易產業共建和轉移,培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承接示範基地,打通融入“雙區”“買賣全球”的雙向貿易通道。
第三節 推動外貿創新發展
依托梅州綜合保稅區和中國(梅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推動發展跨境電商、市場采購、保稅物流等外貿新業態。借助廣交會、進博會等線上線下展會平台,大力發展“互聯網+外貿”新模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穩定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推動擴大梅州柚等特色農產品自營出口,提高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產品出口比重,擴大先進技術、先進設備等產品進口,支持改善民生的消費產品進口,增添外貿發展新動力。加大外貿品牌建設力度,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鼓勵製造業企業“走出去”,通過建立海外營銷網絡、投資辦企業等多元化手段開拓海外市場。
第七章 大力推動科技創新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培育企業創新主體,著力發展創新平台,著力優化科技創新環境,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係和發展模式。
第一節 加快創新平台建設
落實梅州市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幹政策措施》,聚焦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電力能源、建築材料等重點產業,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大機遇,重點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製市場化、管理製度現代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打造一批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高端人才集聚和培養等方麵具有鮮明特色的重大創新平台。鼓勵BPW車軸、超華科技、嘉元科技等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設立新型研發機構或企業重點實驗室,聯合開展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活動。組織開展新型研發機構認定推薦,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加大對中小企業的科技經費投入,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及申報建設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產業化示範基地。
第二節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持續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精準培育力度,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全鏈條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引導產業鏈上下遊企業聯合開展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創新,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培育創新型產業集群。重點扶持和儲備一批高成長性民營科技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促進創新型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培育具有創新引領作用代表新經濟發展的“獨角獸”企業,打造重點行業細分領域“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企業。拓寬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掛牌上市,加快創新型企業發展步伐。
第三節 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加強與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成果轉化辦公室合作,謀劃建設粵東北(梅縣)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有效促進國內外科技成果在梅縣區轉移轉化。加強與廣州、深圳科技成果轉化數據庫對接,拓寬科技資源、重大項目和重大平台的信息共享渠道,加快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大灣區科技成果在梅縣轉化落地。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示範項目,加快建設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拓寬科技成果轉化渠道,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外各類科技會展,通過實施成果轉化項目、組織參加高交會、科技博覽會等形式,構築成果轉化平台。加快培育和發展技術轉移示範企業、示範機構、市場化科技成果轉化經紀人。
第四節 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
深入落實好“省科創十二條”“省實體經濟十條”和“減稅降費”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梅州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幹政策》,結合實際建立健全我區促進科技創新政策措施。落實技術改造事後獎補、購置新設備扶持獎勵等政策。落實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支持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積極開展企業研發準備金和創新券補助申領工作。全麵落實對小微企業的幫扶政策,引導小微企業積極申領“創新券”。加強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建設,鼓勵各類銀行設立科技支行。依托創新創業孵化園,鼓勵本地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社會力量等圍繞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電力能源等重點領域,建設專業性強、產業集聚度高的專業孵化器。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保障,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強化項目支撐,加強評估考核,確保梅縣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有效實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落實和推進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組織體係,成立梅縣區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全區產業發展的協調領導,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對工作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及時進行溝通協調,研究解決項目落戶、園區發展、產業規劃、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問題,分析研究解決辦法和應對措施,統籌協調各項推進工作,積極推進產業發展規劃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規劃的相互銜接、相互協調,配套實施。
第二節 完善政策保障
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研究製定規劃實施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充分發揮產業、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的導向和支撐保障作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完善,合理引導社會資源。用足用好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政策,密切關注國家和省政策動態和資金投向,全麵係統梳理現有財政專項資金,整合優化各項政策措施,避免財政資金使用碎片化,通過貸款貼息、事前補助、公開招標、事後獎補等方式對區集聚地重點產業領域的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優秀平台建設等給予扶持,對引進標誌性重大項目以“一事一議”方式予以支持。統籌利用各級部門、各渠道的資金資源,做好國家、省、市級產業專項、企業專項、科技專項、人才專項等各項扶持資金的宣傳解讀和組織申報工作,支持重點企業、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發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優化審批流程,最大限度減少企業跑政府的次數。深入實施民營經濟提升工程,抓好“個轉企”“小升規”工作,推進減負降本,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稅種改革、支持創業創新和小微企業發展等減稅降費政策,實質性降低企業製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
第三節 加強項目支撐
把實施項目帶動作為推動規劃實施的重要手段,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組織實施好一批關係全局和長遠的重大項目。圍繞梅縣區發展規劃的重大生產力布局謀劃重大項目,突出抓好產業項目,強化年度重大項目計劃與區發展規劃的銜接,確保重大項目的空間分布和時序安排協調有序。完善“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的投資保障機製,強化對重大項目的政策支持和資源要素保證。強化重大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嚴格建設程序。做好重點項目謀劃儲備和項目“落地”跟進工作,促進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接替、梯次發展,保持重點項目“投產一批、在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滾動發展格局。
第四節 強化人才建設
認真落實省“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揚帆計劃”和“梅州市人才新政20條”,主動對接大灣區的高效、科研院所、人才工作平台等,大力引進創新創業團隊、行業領軍人才、急需緊缺人才,打造創新人才基地。健全梅縣區重點產業多層次、多類別的人才培育機製,依托嘉應學院、梅縣區第一職業學校、梅縣技工學校,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教育”企業和實訓基地,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術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係,培育高層次技能人才,為產業轉型提供充足人力保障。支持企業培養更多的“工匠”人才,推進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行動,吸引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新創業。提高財政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比重,探索開展高層次人才稅收補貼、住房補貼、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方麵的優惠政策及獎勵措施。
第五節 加強評估考核
明確目標責任,製定工作清單,加強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監督檢查和評估考核,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年度評價、中期評價和總結評估,采取實地督查、專題會議研究、第三方評估等方式推動,及時發現規劃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根據產業趨勢、國內外政策和市場發展動態等要素研究調整發展重點,不斷完善並跟蹤監測規劃指標、政策措施。建立績效評估機製,將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落實的工作實績納入年終績效考評內容,強化對規模增長、結構優化、創新發展等目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督促檢查規劃任務落實,確保重點產業發展按照規劃確定的方向和路徑進行。
附件
梅州市梅縣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表
政策解讀:《梅州市梅縣區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