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主題分類: 綜合政務
發布機構: 大埔縣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3-04
名  稱: 大埔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大埔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2-03-04
文  號: 埔府〔2022〕11號

埔府〔2022〕11號


大埔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大埔縣全民健身

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豐溪林場,縣有關單位:

  《大埔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已經2022年2月25日縣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縣文廣旅體局反映。



大埔縣人民政府

2022年3月4日


大埔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為深入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健康大埔建設,構建我縣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依據《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第560號)和《廣東省全民健身條例》規定,按照《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廣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梅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部署,結合我縣實際,製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重要論述要求,深入實施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以建設體育強縣、提供人民滿意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為方向,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豐富全民健身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滿足全縣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體育健身需求,為加快建設務實開放、品質活力、生態和諧的健康大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縣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達到更高水平,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占全縣常住人口的45%以上,城鄉居民體質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國民體質測定合格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體育健身設施覆蓋全部行政村(居委會),人均體育場地麵積達到2.6平方米以上,公共體育設施全麵開放,推動符合開放條件的公辦學校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健身項目廣泛多樣、活動豐富,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全民健身誌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全縣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1300人以上。

  三、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係

  (一)夯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服務基礎。

  1.加大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健身設施建設布局規劃,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縣、鎮(場)、村居(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重點建設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社會足球場等健身場地設施,力爭完善公共體育館、智能化健身器材等健身場地設施,到2025年全麵實現城區“15分鍾健身圈”、農村“20分鍾健身圈”。按照國家有關標準,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平戰兩用改造。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借助“主城提質增容、全域融合統籌”城鄉一體的全域公園城市發展戰略,以全域公園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在公園中植入體育元素和體育健身功能,切實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

  2.加強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規範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工作,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監管,推進公共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進程,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免費或者低收費開放政策,完善全民健身設施管理機製,推廣公共體育場館管理服務新模式。加快推進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提高現有場館綜合利用率。鼓勵社會力量承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提高運營效率。通過發放體育消費券等方式支持商業性體育場館、民建民營體育場館開展公益性開放。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等全民健身工作數據統計分析利用。

  (二)豐富全民健身活動服務內容。

  積極為城鄉居民因地製宜地開展日常健身活動創造條件,大力支持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遊泳、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運動項目開展,鼓勵自行車騎行、輪滑、滑板、攀岩、定向越野、山野徙步、登山露營等休閑運動項目發展。充分發掘與利用“綠色、紅色、古色”的自然風光、曆史人文等資源稟賦,開展特色健身項目與健身活動。

  積極舉辦承辦市級以上高水平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提升辦賽水平,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打造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等具有區域特色、影響力大、可持續性強的品牌賽事,擴大縣、鎮(場)兩級全民健身運動會及各類人群綜合性賽事的規模和覆蓋人群。精心組織“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主題係列活動,形成“縣級創品牌、鄉鎮有特色、協會出精品”的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格局。結合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資源,做好“足球之鄉”文章,擴大縣城名片增值效應。大力發展“三大球”運動,推動縣域足球推廣普及。適應疫情常態化,鼓勵舉辦喜聞樂見、互動感強、便於參與的網絡賽事活動。為全民健身競賽活動提供基本物質與經費支持,按照該項目裁判員、教練員級別國家級800元、國家一級500元、國家二級300元、國家三級及社會指導員級200元、其他人員100元每天的標準給予工作勞務補貼,切實保障各項賽事活動的順利開展。

  打造體育生活化社區,以鎮(場)、社區(行政村)為單位,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健身骨幹的作用,推進體育健身活動進社區、進樓院、進家庭,組織小型多樣、就近就便的“社區運動會”,引領推動社區體育健身活動普遍化、常態化、多樣化,發揮體育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增進交流等功能,助力和諧社區建設。

  (三)提升科學健身服務指導水平。

  完善以各級體育總會為主導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加大縣體育總會組織建設,鼓勵體育總會向鎮(場)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下沉行政村(社區),建設鎮(場)體育總會,推進基層體育總會規範化建設,有條件的村和社區建立村級體育總會。大力發展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鼓勵支持發展各類群眾性體育社會組織,組建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俱樂部、全民健身活動站點、健身團隊。推進體育社會組織孵化中心建設運營,打造全市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新樣板。

  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加強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增強體育社會組織自治功能。扶持體育社會組織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積極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項目、社會公益活動,激發體育社會組織內生發展動力。加大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力度,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參與承接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

  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完善組織體係,構建縣—鎮(場)—村(居委會)三級輔導站,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率;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水平,做好社會體育指導信息化管理、培訓、保障工作,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開展全民健身誌願服務創造良好條件。拓展社會參與平台,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全民健身誌願服務。鼓勵、引導、幫助社會體育指導員、教師、學生、運動員、教練員、醫務工作者、體育社會組織等體育和醫療專業人員成立全民健身誌願服務隊伍,參與全民健身線上線下誌願服務,進行健身知識宣傳、健身技能指導、健身設施維護為主要內容的誌願服務活動。將全民健身誌願服務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打造大埔特色全民健身誌願服務品牌,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誌願者評價和激勵保障機製,開展“最美全民健身誌願者”評選活動。

  (四)完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體係。

  強化全民健身服務創新,完善縣、鎮(場)、村居(社區)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絡體係,建立完善國民體質健康監測製度,提高城鄉國民體質抽樣檢測比例。組織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落實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製度,實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戶工程”,依托傳統、新興媒體向公眾推介健身項目,開展科學健身大講堂活動和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活動。邀請大埔籍體育界知名人士參加健身科普活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

  發揮黨政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基層工會作用,組織開展機關運動會、職工運動會及喜聞樂見的健身賽事活動,引導更多幹部職工參與健身。發揮各級老年體育組織的作用,組織開展老年人健身活動,辦好老年人體育賽事活動,推出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完善殘疾人體育訓練和康複設施,辦好殘疾人各類賽事活動,開展殘健融合活動。結合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進一步完善農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和體育健身賽事活動。

  (五)加強體育健身文化建設。

  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挖掘中華體育精神的深刻內涵,充分發揮其特殊影響力。加強全民健身活動的宣傳報道,大力宣傳全民健身在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引領健康生活方式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價值,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健身的良好社會氛圍。大力推廣我縣全民健身基層典型人物和單位,講好群眾身邊的健身故事。注重體育項目文化的打造,挖掘運動項目文化內涵,豐富體育文化表達方式。鼓勵創作體育電影、體育音樂、體育動漫等具有健身內涵、時代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體育、民間舞蹈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推廣。

  四、統籌推進全民健身協調融合發展

  (一)深化體教融合發展,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

  按照《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全麵推進體教一體化建設,完善政策保障,促進青少年全麵發展。推進體育課程改革,開齊開足體育課,以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為體育課程改革目標和方向,保障學生每天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加強學生體育技能培訓,促進學生提高健身意識,培養終身健身習慣。加強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建設,開展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工作。建立健全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中小學體育賽事體係。建立完善學校體育工作評估督導機製,完善體育競賽獎勵製度。鼓勵支持體育社會組織、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進校園開展體育技能培訓,研究製定體育社會組織、社會體育俱樂部進入校園的準入標準和激勵機製。持續推進全縣中小學足球普及活動,舉辦好“大埔縣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

  (二)推動體醫融合發展,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

  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機製,積極參與市級試點工作,聯合組織開展縣、鎮(場)體醫融合試點工作,推動體醫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覆蓋延伸,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支持醫療機構建設康複科室、開設運動醫學門診,鼓勵體質檢測與健康體檢融合開展,組織開展醫療機構開具運動處方試點,切實推進健康關口前移。加強體醫融合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體醫融合專家庫。支持發展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谘詢、運動康複等體醫融合服務業態,不斷總結、推廣體醫融合發展典型經驗。

  (三)推動體旅融合發展,滿足群眾多元健身需求。

  深挖“體育+旅遊”潛能,結合我縣南粵古道、紅色交通線、梅潭河、韓江等旅遊資源,不斷滿足群眾健身、旅遊、休閑等複合需求。加強品牌體育賽事與旅遊的有機結合,規劃建設一批體育精品路線和旅遊目的地。依托旅遊資源發展時尚活力休閑體育項目,培育戶外露營、水上運動、民俗項目等體育旅遊新業態,滿足群眾健身與旅遊的新體驗。策劃開展梅潭河騎行、南粵紅色蘇區古道徒步等體育旅遊活動,建設完善相關戶外設施,拓展體育旅遊產品和服務供給,助力鄉村振興。強化區域聯動,推動建設梅潭河兩岸健身步道、健身長廊、自行車綠道、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等生態旅遊運動長廊與節點,舉辦韓江主題賽事,打造沿韓江運動休閑特色風貌帶。打造以“紅色”(青溪中央紅色交通線)、“綠色”(大麻坑尾至梅縣雁洋)、“古色”(三河壩至饒平茂芝)為代表的3條特色健身徒步線路;依托端午節傳統節日,策劃“高陂韓江(中國)龍舟競賽”“韓江國際釣魚賽”推進跨區域全民健身活動融合發展,形成輻射聯動,依托南粵古道和韓江沿線旅遊資源,開展徒步、登山等戶外活動,打造區域性戶外健身廊道和紅色體育品牌。

  (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全民健身新業態。

  加大健身服務業與康養、旅遊、醫療、經貿、會展等產業形態的融合力度,推出一批體育特色鮮明、業態多元的體育服務綜合體,促進健身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休閑示範區和健身休閑產業帶。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閑和競賽表演為龍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係。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造一批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示範單位和示範項目。探索促進體育消費的創新性舉措,持續推進體育消費提質擴容。鼓勵健身俱樂部推廣線上線下複合運營模式,增強抗風險能力。規範體育培訓市場,提高體育培訓市場的專業化水平。加強健身、體育培訓等健身服務業的市場監管。

  (五)推進全民健身數字化發展,實現智慧化健身服務。

  充分運用“互聯網+體育”模式打造網絡服務平台,爭取上級財政、社會資金支持推動全民健身設施、器材智能化升級,力爭建成一批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徑。規劃建設“線上線下”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務平台,通過專業網站、微信公眾平台、移動服務終端(APP)等,為群眾獲取體育信息、參加賽事活動、預約健身服務、加入體育微社區(運動圈)等方麵提供在線服務。鼓勵企業設計研發智能化健身設備和器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台和科學健身指導平台建設,促進體育場館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務。支持線上和智能體育賽事活動,開展智能健身、雲賽事、虛擬運動等新興運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健全完善縣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機製,統籌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定期研究解決全民健身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促進各相關部門(單位)分工協作,做好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的落實工作。深化體育公共服務“放管服”製度改革,強化縣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職能,落實主體責任、完善監管製度。

  (二)落實經費保障。

  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經費納入縣級政府財政預算,確保政府每年投入資助鄉村振興農民健身工程及全民健身活動工作經費不少於100萬元。拓寬社會資本投入全民健身事業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加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擴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範圍,鼓勵社會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設施的運營管理。鼓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全民健身事業提供捐贈和讚助。

  (三)統籌用地保障。

  實施多部門協調聯動,將全民健身發展所需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保障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用地。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廢棄地、荒地等建設全民健身設施。通過支持租賃方式供地、鼓勵複合用地等多種方式,挖掘健身設施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編製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行動。

  (四)優化人才保障。

  主動借助高等院校和體育科研機構科研力量,深入推進全民健身智庫建設,開展全民健身理論研究、現狀調查、體質健康促進等工作。加強部門協同,暢通培養渠道,推動基層體育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誌願者提升服務技能,引導退役運動員從事全民健身工作。

  (五)完善製度保障。

  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服務保障等標準規範和全民健身統計指標體係。加大全民健身行政執法和監督力度,健全體育賽事活動、高危體育項目活動監管體係,出台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規範,實施“一賽四案”備案製度。加強本實施計劃年度監測,健全考核評價機製,利用好第三方評估和全民健身滿意度調查等評估手段,做好本實施計劃實施效果評估工作,並將評估結果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各相關部門按照本實施計劃職責分工推進落實。


政策解讀:《大埔縣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