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文旅融合發展是重要抓手之一,有助於激發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內生動力。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好梅州曆史文化名城的豐厚家底,大力推動鬆口古鎮、嘉應古城等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升工作,可更好地帶動文旅消費、文化產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從區位優勢來看,嘉應古城位於梅州市城區中心,將其打造成集城市記憶、非遺傳承、文化創意、休閑體驗、客家美食、特色民宿於一體的“食住行遊購娛”綜合型業態,對進一步促進老城區保護更新、老字號傳承創新,奮力推動產城融合,助力“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基礎設施和配套建設的完善程度如何,文旅服務是否優質化,文旅產品供給是否多元化,直接影響遊客對一個城市的第一印象和深度體驗。因此,嘉應古城提升改造工作,需盡快完善“迎客”硬件,大力創新“引客”模式,做足“待客”之道,增強“留客”黏度。既要借鑒潮州古城、汕頭小公園、泉州古城等業態運營的模式,也要走出獨具梅州特色、客家特色的古城業態活化創新之路,避免同質化發展,才能讓嘉應古城在粵東西北的古城文旅業態中更加脫穎而出,增強梅州文旅競爭力。
(一)深化城市記憶,因地製宜打造“老行當集聚區”,升騰古城“煙火氣”。梅城老行當有20餘行,這些老行當在嘉應古城的古街古巷裏,曾是眾多手藝人的生計所係、謀生之道,也為千家萬戶提供必需的生活服務。可因地製宜開辟“老行當集聚區”,重新梳理修造行、文化行、紡織行、針線行、鼓樂行、酒米行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手藝行當,支持其可持續發展。以商業街區的形式將這些老行當集中起來,促進其成行成市,讓接地氣、方便群眾的老行當成為“老字號街區”的獨特風景線,煥發出新時代的生機和光彩。
(二)拓展消費場景,一站式打造“美食集聚區”,呈現梅州“好味道”。經過前期的升級改造,嘉應古城核心街區淩風路連排數百間帶有濃鬱嶺南特色的騎樓式商鋪,已成為熱門的“網紅打卡點”。今後,要加快搭建名副其實的消費場景,在核心街區引入相對應的特色飲食、客家伴手禮商家,讓“梅州金柚”“鹽焗雞”的招牌下,確實擺放著黃燦燦的柚子產品、香噴噴的鹽焗產品;讓消費者在“算盤子”“仙人粄”的酒旗下,能夠方便快捷找到舌尖上的味道,以此激發消費驅動力。此外,可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引入梅州各縣(市、區)的知名小吃,分地域、分區域推出“梅江手信”“大埔小吃”“豐順等路”“平遠鋪子”等城市美食IP,一站式呈現,一條街吃遍全梅州的特色美食,讓遊客尋味而來、回味再來,使古城文化更具包容開放格局。
(三)建設文創基地,百花齊放打造“非遺集聚區”,展現步行街“藝術範”。梅州文藝家數量眾多、活躍度高,其中不乏高水平的書法家、美術家、民間工藝大師、非遺技藝傳承人。為更好探索新時代藝術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路徑,可探索利用公產房建設文創基地,鼓勵引導各類文藝家進駐,在文創基地進行現場創作、展示、出售具有客家特色、梅州元素的文創產品,用藝術特有的形式講述梅州故事。在這個過程中,遊客可以現場觀摩學習,欣賞購買,達到豐富文旅體驗的效果。
(四)周邊景點“串珠成鏈”,打造“深度遊”精品路線,增強古城的“吸引力”。將嘉應古城範圍內的梅州學宮、朱雲卿事跡陳列室、望杏坊、攀桂坊、黃遵憲故居、東山書院、客家博物館、周溪河等一眾自然人文景觀串珠成鏈,增加遊客對嘉應古城乃至梅城的深入體驗和深刻印象。可將古城內有特色的老屋改造為各式民宿、休閑吧、咖啡館,增強消費黏度。可探索將梅江“一江兩岸”夜景與步行街核心區融為一體,在重要時間節點組織“燈光秀”“煙花秀”“無人機”表演,演繹“客家印象”大型情景劇等,以熱烈奔放、流光溢彩的“留客之道”,讓遊客來了就舍不得離開、就想坐下來體驗、就想住下來品味。
(五)擴大宣傳“流量”,因時製宜推廣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古城新貌的“魅力”。酒香也要多吆喝。擴大城市吸引力,要加大各種形式的宣傳力度。在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民俗節日節點,推出更多共享性強、開放度高、體驗感好的文化表現方式,利用新國潮等文化創意元素為老字號注入新活力,全力打造既能“吸睛”又能“引流”的民俗文創產品,激發文旅消費新動能,點亮古城“夜經濟”“節日經濟”。通過圖片、短視頻、網紅直播等融媒方式帶動廣泛轉發、傳播,促進非遺文化項目、民俗風情文化“火熱出圈”,以紅紅火火的客家煙火生活和熱熱鬧鬧的老字號消費街景,開辟出梅州文旅發展的新賽道,塑造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撰文:楊麗君 作者單位:梅江區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