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未來發展 > 產業規劃
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互聯網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來源:本網  時間:2020-11-11 16:46:20  瀏覽:-
字號:

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互聯網產業

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府直屬、中央和省屬駐梅各單位:

  《梅州市互聯網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yabo88

2020年11月11日


梅州市互聯網產業發展規劃

(2021—2025年)


1---1.jpg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戰略和關於推進網絡強省建設、培育二十大戰略性產業集群的戰略部署,深入落實梅州市委七屆七次、八次、九次全會精神和對接“雙區”大市場工作部署,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係,進一步深耕互聯網、加快培育互聯網產業集群,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依據《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粵府函〔2020〕82號)和《梅州市實施五年實體經濟大振興 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係實施方案(2019—2023)》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特編製本規劃。

  一、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形勢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以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引領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動能加快轉換、融合滲透不斷深入。隨著5G等新基建的持續發力,工業互聯、萬物互聯時代正在到來,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持續活躍和創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演變,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等緊密耦合,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加速形成。可以說,互聯網等新技術正在加快賦能各行各業,互聯網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建設的主陣地,引領全球經濟邁向新高地。

  國內方麵,麵對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我國正積極推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全國上下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數字經濟發展,大力推進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深化“互聯網+政務”“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等融合應用。圍繞廣東省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等戰略部署,我省各地紛紛加快出台政策措施,加快發展“新基建”、互聯網等,積極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梅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發展,提出了深耕互聯網產業、培育發展數字經濟、大力發展“人腦+電腦”的輕資產產業,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係戰略決策,積極優化環境,營造良好氛圍,加強產業培育,積極加快“三雲兩園兩中心”等建設,為梅州互聯網產業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持久動力。

  (二)發展現狀

  ⒈互聯網產業基礎不斷提升。

  一是信息新基建加快推進。至2020年9月,全市累計建成5G基站1105座,基本實現全市重點行政區域、工業園區、醫院、學校等覆蓋。累計光纖接入用戶113.42萬戶,百兆光纖占比約88.5%,全市20戶以上自然村普遍實現光纖覆蓋和4G網絡覆蓋。建成數據中心有3個,可容納機架數量約1800個。二是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我市正式獲批建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梅州綜合保稅區。2019年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293.57億元,同比增13.69%。三是互聯網人才不斷湧現,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梅州互聯網業界人才。

  ⒉互聯網產業發展步伐加快。

  一是到2019年,全市較為活躍的互聯網和相關行業企業共約1600多家,比上一年增加了300多家,全市電商企業超過4500家。二是雲計算企業逐步發展,市內廣東一一五科技、廣東飛翔雲、阿裏雲創新中心、廣東金山雲、廣東啟辰等一批骨幹龍頭的雲計算企業及雲計算平台加快建設。三是互聯網軟件信息服務企業穩中有進,廣東紫晶信息存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在科創板上市,廣東一一五科技目前正在加快上市步伐,驊鋒科技、泰鴻科技等高新企業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

  ⒊互聯網產業集聚初現雛形。

  一是“三雲兩園兩中心”建設初具雛形,阿裏雲創新中心實現掛牌運營半年內入駐企業近20家,廣東金山雲華南區域總部落戶梅州並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釋體係項目建設,廣東飛翔雲計算產業園正加快建設力爭盡快投入使用,廣梅大數據產業園入駐企業紫晶信息存儲在科創板上市,興寧互聯網產業園加快建設,梅州互聯網創新中心正在謀劃推進,青創中心已引進和孵化了60多家初創型企業。二是梅州高新區於2017年申報成為廣東省唯一以產業共建方式列入的省級大數據產業園,以此為基礎,吸引了廣東紫晶信息存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廣梅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東大數據服務運營有限公司、梅州鷹視能效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集聚。三是梅江區城區範圍內,集聚了四大電信企業,互聯網城市出口帶寬超過3200G,並正在加快阿裏雲創新中心、梅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等項目建設,引進培育發展了廣東一一五科技、廣東金山雲、廣東飛翔雲、幫啦網絡科技、正方網絡、起跑線等一批互聯網公司。三是梅縣區積極加快雲電商生態城等建設,培育發展了泰鴻科技、驊鋒科技、佳視通、廣東村之翼等一批雲電商生態企業和軟件信息服務企業。四是興寧市充分發揮接觸互聯網較早、基礎較好的優勢,積極營造良好氛圍、加強開展“鄉賢回歸”工程,通過眾籌方式籌資5.5億元建設總建築麵積超10萬平方米的興寧互聯網產業園,吸引產業集聚。

  ⒋互聯網產業氛圍向好。

  一是成功舉辦首屆2019梅州互聯網大會(簡稱“MIC2019”),積極打響MIC品牌,積極發揮大會“連接器”和“助推器”的作用,打造“聚賢”和“展示”平台,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招商引資效果明顯。二是積極通過舉辦阿裏巴巴全球諸神之戰創新創業大賽梅州分賽等活動,加強梅州發展互聯網等產業的宣傳和招商推介。三是成立梅州市互聯網協會、通信行業協會、信息協會、電商協會等,營造“共建、共享、共贏”的互聯網氛圍,促進梅州市互聯網從業者相互合作,共同助力梅州市互聯網產業的健康發展和繁榮。

  (三)存在問題

  ⒈互聯網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業集聚效應不強。

  一是互聯網企業依然是“小而散”,所涵蓋的產品多為輔助性、基礎性的產品,缺乏龍頭企業引領和行業高尖端技術、高競爭力企業和品牌,企業知名度普遍不高。二是我市互聯網應用目前主要在電子商務、軟件服務代理、產品代理、社交、購物等方麵,在物聯網、人工智能、軟件開發等領域應用不深。三是互聯網龍頭企業、骨幹企業少,缺少能帶動一大片企業甚至整條產業鏈的大企業、大項目,較難形成榕樹效應、輻射效應,跨界跨領域有效項目合作較少。

  ⒉互聯網創新孵化平台較少,配套服務不夠完善。

  一是互聯網產業孵化園、創新創業基地、示範區等載體建設,仍然有資金、辦公場地、人才等問題和困難需協調解決。二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夠完善,互聯網企業存在著網絡安全管理和防護不到位、產業核心技術薄弱,信息安全的人才匱乏、意識不足等問題。三是電商物流等配套服務不夠完善,缺乏規模性物流中心、倉儲中心、凍庫等配套設施。

  ⒊互聯網企業融資渠道較少,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一是金融機構服務互聯企業從小做大的金融產品少、企業融資渠道少。大部分企業因融資難、融資渠道少,創新發展麵臨資金瓶頸。二是政府層麵扶持政策不多,扶持政策針對性和力度仍有待加強。三是行業協會、社會機構等尚未形成推動合力,缺乏政策谘詢、信息服務、學習培訓、場地支持、項目對接、業務合作、人才培引、技術研發、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服務能力。

  ⒋互聯網專業技術人才較缺,引進高端人才較難。

  一是我市互聯網企業人才普遍層次偏低,專業知識強、懂研發等的人才資源很少,且企業內部普遍缺乏係統的人才培養體係,人才培育進程慢。二是難於吸引本市以外的大學畢業生源、互聯網專業人才、高端人才來梅工作,本地培養和成長的一些互聯網人才也時常因為更高發展需求而外出、流失。三是雖然我市積極出台落實人才發展政策,但受財力等限製,仍缺少針對互聯網等新業態人才的激勵政策。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等重大戰略機遇,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按照市委七屆七次、八次、九次全會的工作部署,立足梅州生態功能區發展定位,加強整體謀劃和統籌協調,在數字經濟飛速發展的技術、市場和產業變革中,主動融入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一體化發展整體框架和生態中、主動對接廣東省發展軟件與信息服務等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以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為主線,以互聯網產業新理念、新產品、新模式、新業務、新業態發展為重點,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動把握新趨勢,培育發展新產業、新經濟和新動能,加快構建“5311”綠色產業體係,推動梅州經濟發展實現換道超車。

  (二)基本原則

  合理布局,重點突破。加強全市互聯網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合理布局推進互聯網產業化和產業互聯網化,遵循統籌推進的要求,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實現重點地區、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等的突破。

  擴大規模,提升質量。堅持凝聚內力與借助外力齊抓,擴張總量與提升質量並舉,著力促進產業集聚,著力打造規模大、結構好、質量高的產業集群。

  廣泛應用,促進融合。從政府、企業、公眾的迫切需求出發廣泛開展“互聯網+”應用建設,大力推動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其基礎支撐、創新驅動、融合引領作用。

  構建生態,優化環境。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在互聯網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構建產業生態,調動各方積極性,優化整體環境,加強企業培育,建立合作共建、收益分享的機製。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梅州互聯網產業收入及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500億元,實現互聯網產業在規模、數量、結構、質量上全麵突破,互聯網產業的先導性、支撐性地位進一步強化,“互聯網+”全麵滲透各領域、各行業,互聯網產業的整體實力保持在粵東西北地區前列,梅州成為廣東省重要的互聯網產業集聚區、北部生態發展區互聯網產業高地。

  到2025年,基本建成廣東省梅州數據中心集聚區、廣東省5G產業園區(梅州市5G產業園)。全市基本實現5G網絡覆蓋,5G站址累計達1.37萬個,5G基站累計達1.73萬個,5G用戶數達400萬戶,實現市區主幹道智慧杆覆蓋。全市數據中心累計折合標準機架數約1.75萬個,平均上架率達到75%。全麵覆蓋NB-IoT網絡,全市網絡出口帶寬達到10Tbps,全麵滿足各類業務需求。建設2-3個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台,推動企業“上雲上平台”200家以上,建設互聯網及相關行業工程中心、技術中心5個,培育知名互聯網產品5個。培育1家以上互聯網企業上市,培育發展3家以上後備上市企業。

  三、工作任務

  緊跟互聯網發展趨勢,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方向,緊緊圍繞互聯網產業集群和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全力推進如下五大工作任務。

  (一)夯實基礎設施

  ⒈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貫徹落實省、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等要求,合理規劃現有網絡路由,保障骨幹線路節點帶寬,擴容光纜環路出口網絡,保證省級環路骨幹線路暢通,逐步建設冗餘設備和線路。布局發展麵向超高清視頻、車聯網、工業互聯網、遠程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新業務,逐步構建泛在、廣覆蓋、多業務融合的新型網絡體係。二是加強5G網絡基礎建設,推動全市5G雲、管、端融合一體發展,統籌核心網、數據中心、基站建設與5G用戶群發展,構建深度融合的5G網絡,優化骨幹網絡,加強無線電頻譜等關鍵資源保障,不斷提高5G信號覆蓋率,擴大網絡覆蓋範圍,充分發揮5G網絡核心能力優勢,聚焦邊緣計算、遠程控製、大視頻等剛需應用,快速推動5G行業應用融入百業、服務大眾。

  ⒉推動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引導和鼓勵雲存儲中心建設,充分利用地質穩定、電力資源豐富、帶寬資源充足以及三大運營商建設標準IDC機房等有利條件,鼓勵廣東紫晶信息存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發揮雲存儲、數據備份等方麵的優勢條件,針對海量數據增長背景下冷熱分層的存儲需求,打造“冷熱分層”雲存儲基地。二是鼓勵企業在原有雲存儲技術優勢基礎上,研發雲計算、雲存儲、雲網絡、雲安全、雲災備等綜合服務,建設技術領先、綠色集約、優質高效、安全可靠的雲服務基礎設施。

  ⒊開展各行業“新基建”建設。

  一是圍繞“新基建”各領域各方向,推動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農業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推進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農業、智慧物流等“新基建”應用建設。二是加快全市高速公路、高鐵、機場、園區站點和交通幹線5G網絡和邊緣計算設施建設,引導5G與智能傳感器、超高清視頻、人臉識別、機器人、大數據、北鬥衛星導航等新技術在交通幹線與樞紐場站的普及應用。三是統籌5G基站與充電樁、智慧燈杆等建設,推動建立5G智慧燈杆建設運營模式,加大各類杆塔資源整合力度,開展集約建設與統一運營。四是依托社區構建網格化、智能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係,提升治安管理與應急處置能力。

  (二)打造產業集群

  ⒈推動產業聚集。

  積極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資金鏈協同發展。一是積極謀劃產業布局。鼓勵各地因地製宜、因城施策、結合實際謀劃和發展互聯網產業,打造重點區域、實現重點突破。支持和鼓勵梅州高新區聚集發展雲存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產業,梅江區聚集發展雲計算、工業互聯網、智能機器人等相關產業,梅縣區聚集發展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相關產業,興寧市聚集發展數字經濟、數字衍生品、區塊鏈等相關產業,其他地區充分利用現有優勢,發展互聯網產業,突出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策劃引進一批補鏈、強鏈項目,致力引進一批高端優質互聯網產業項目,加快培育壯大一批本地互聯網企業,鼓勵建設互聯網產業園等平台,推進互聯網產業集聚發展。二是鼓勵聯動發展。支持各地做好互聯網產業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聯動。鼓勵各地規劃建設互聯網產業園或產業集聚區,鼓勵有條件的創業園區、城市區域,以“區中園”“園中園”形式建設以互聯網為主導產業的創業園、孵化園等,加強各地聯動。三是強化龍頭企業的產業集聚和帶動作用,以龍頭企業為主體,梳理產業垂直方向產業鏈,建立配套企業清單,建立龍頭企業產業鏈培育庫,支持本地企業通過收購、兼並、資產重組等方式對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實現跨越式發展。以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為主體,聚焦產業水平方向產業鏈,聚集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的通用型平台和應用。四是鼓勵發展總部經濟,充分利用本地現有10000號區域中心、114梅州區域中心、政務熱線12345等較好的服務平台條件和其他優勢,支持和激勵互聯網等各類型企業總部落戶梅州,帶動本地上下遊企集聚發展。

  ⒉構築產業生態。

  一是支持運營商、本地龍頭企業等建設基於自主信息技術的基礎軟件平台,發展生態聯盟夥伴,開展技術創新、產品開發、行業使能、標準製定等。二是鼓勵本地企業發展應用商店等新型生態模式,推動行業綜合解決方案、應用軟件、小程序等適配平台技術路線,鼓勵利用平台資源開展集成創新,支持中小企業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優勢特色產業的創新應用,形成“梯隊”式產業布局。三是支持提升集成服務能力,組織上下遊企業開展產品集成技術攻關,解決行業共性質量問題,突破行業品牌質量提升瓶頸,鼓勵龍頭企業、社會組織建設行業資源共享平台,提升中小企業協同發展能力。四是支持開源開放平台資源,彙集國內外優秀開源資源,提升對開源資源的整合運用能力,推動構建開源開放的技術產品創新和應用生態。

  ⒊凝聚產業競爭力。

  一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剝離軟件業務成立軟件公司、互聯網服務公司,以大型電子信息等企業為主體,推動企業從單項應用向綜合集成跨越,建設麵向特定行業的企業級平台,實現企業內部、龍頭企業間的互聯互通、高效協同,形成強強聯合的專業化聚集。二是支持引導本地軟件企業不斷提升軟件產品核心競爭力,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國內知名產品。三是鼓勵本地互聯網企業創新產品、拓展市場,建立本地互聯網產品資源庫,鼓勵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宣傳、選用和使用本地互聯網企業產品,促進本地互聯網企業的發展。

  (三)加強企業培育

  ⒈建設培育平台。

  一是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推動阿裏雲創新中心、青創中心等培育平台,大力實施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相結合的大孵化器戰略,支持對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應用、軟硬件開發、電子商務、數字文創、新媒體等企業實施一係列孵化政策,加強對初創企業的引導扶持和服務,支持鼓勵互聯網企業做大做強。二是積極通過舉辦互聯網大會、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增加初創企業曝光度。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提供風投、人才、法律、知識產權、企業管理谘詢等配套服務,為個人創業和小微企業創新成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服務平台,形成全過程、全要素的孵化培育平台。

  ⒉提高創新能力。

  一是培養、聚集、調動、組織和整合包含先進技術創新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在內的各種創新要素,形成具有明確的創新方向、創新目的的創新力量和創新體係,搭建孵化、中試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二是利用新知識、新技術等科研成果與生產過程相結合,拓展企業深度應用場景,形成互聯網新產品和新興產業,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積極爭取國家授權的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三是加強產學研合作,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新技術孵化中心,鼓勵企業提高研究開發投入的比例。四是鼓勵扶持技術攻關及研發平台建設,指導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引進科技創新資源,鼓勵搭建院士工作站、企業重點實驗室及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等研發平台。

  ⒊推進資本運作。

  一是鼓勵各類型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合資並購、投融資、品牌培育、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領域合作,推動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戰略聯盟、聯合開發等方式,將資源、資金向優勢企業和企業主業集中。二是加強與券商、投行、創投、公募、私募等合作,鼓勵對接引入大型資本投資我市互聯網企業,探索資本與政府建立共同基金用於扶持企業,力爭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培育創造梅州的獨角獸企業。三是實施上市“種子計劃”,建立上市後備企業資源庫,支持主業突出、盈利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到主板、中小板等上市;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強的中小型企業到創業板等上市。

  (四)賦能三大產業

  ⒈互聯網賦能第一產業。

  一是加快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應用,推動 “數字鄉村”“智慧農業”等發展,鼓勵農業種植基地、農業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地市場和產地市場完善信息管理係統,推動農業種植、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批發、農產品物流整個過程的信息化建設,建立農產品信息標準,結合溯源技術,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數據流轉。二是推動互聯網和農業、農村等的融合發展,鼓勵加快高效農業、創意觀光農業、農村電子商務、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服務、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等項目建設,培育壯大“互聯網+現代農業”引領的休閑農莊、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等新業態,帶動鄉村振興發展。

  ⒉互聯網賦能第二產業。

  一是落實“強核”“立柱”“強鏈”“優化布局”“品質”“培土”等工程,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賦能梅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工業企業、互聯網企業跨界合作,建設雲邊網端一體化協同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發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推動中小企業協同聯動、上下遊全鏈條一體發展,促進產品開發、供應鏈、采購與生產等環節的全麵數字化,助力企業完成數字化業務增長、數字化產品設計、數字化采購、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生產製造、前中後台流程自動化、工業物聯網架構等數字化轉型,實現從傳統鏈條向價值鏈條的轉變。二是鼓勵運營商、雲服務公司等建設工業互聯網運營基礎平台,深度參與產業鏈條的每個環節,加快製造與服務協同發展,提供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設備運行與管理、工業電子商務等服務,強化工業數據的核心驅動作用,推動傳統產業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三是結合實際發展與梅州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係,推動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覆蓋,加快建設能夠支撐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四是發展工業互聯網數據創新應用基礎平台,鼓勵創新性企業通過平台對工業數據的全麵深度感知、實時動態傳輸與高級建模分析,形成麵向不同行業和場景的工藝優化、流程優化、設備維護與事故風險預警等應用服務,提供生產與運營管理的智能控製、優化和決策。加快全市各產業園區、集聚地“智慧園區”建設,提升協同協作效應,促進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推動園區發展。五是鼓勵企業融入跨區域分工合作,鼓勵企業在新興產業領域布局國內乃至全球的產業生態體係,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融入產業分工合作,參與資源配置,更好地利用國內外資源和市場,開展跨區域、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

  ⒊互聯網賦能第三產業。

  一是充分利用互聯網賦能,促進新型消費發展的體製機製和政策體係更加完善,提高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費示範領先企業,普及“互聯網+服務”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有序發展在線教育,積極發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鼓勵發展智慧旅遊等,創新無接觸式消費模式。二是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消費雙向提速,支持互聯網平台企業向線下延伸拓展,引導實體企業更多開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鼓勵企業依托新型消費拓展市場。三是優化新型消費網絡節點布局,夯實支撐服務的基礎服務平台,逐步打造“智慧城市”,加快社會服務在線對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鼓勵服務業企業、個人進駐大型O2O服務平台,鼓勵企業發展網約出行、同城配送、農村物流、同城服務等本地互聯網應用平台。

  (五)驅動電子商務創新

  ⒈促進實體經濟與電子商務深度融合。

  一是大力扶持麵向工業和傳統服務業的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台、技術服務平台、中介服務平台等的發展,培育一批提供電子商務谘詢、資訊、法律、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等專業服務的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以我市發展較好的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壽鄉水等特色農副產品以及陶瓷、服裝、工藝品等為基礎,積極借助電子商務應用,加大產品銷售流通和市場拓展,提高效益。二是積極壯大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培育電子商務龍頭企業,發展引導我市優勢行業企業加快應用電子商務,支持實體企業通過專業化網絡平台向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全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創建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三是加快完善電子商務服務體係,鼓勵加快搭建專業性電子商務平台,大力發展O2O電子商務,鼓勵做大B2B、B2C、C2B等方式網絡銷售。完善物流配送體係,加快電子商務產業園、電子商務物流園等建設。

  ⒉跨境電商推動消費升級。

  充分利用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建設機遇,深化跨境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融合,充分依托新型消費帶動傳統商品市場拓展對外貿易、促進區域產業集聚,推動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一是推動傳統製造企業以發展跨境電子商務B2B業務為重點,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二是加強跨境電子商務與零售行業結合,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線上線下融合。三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和國際化。整合梅州農產品資源,重點圍繞梅州特色農產品建設涉農跨境電子商務平台,培育農產品國際品牌。四是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加快與海關、稅務、外彙、銀行、公安、郵政、鐵路、機場等有關部門的信息係統全麵對接,加強整合跨境電子商務貿易數據、監管數據、流通數據等全流程、全方位數據資源。

  ⒊聚焦移動電商、移動新媒體等新型電商模式。

  一是聚焦移動電商、移動新媒體、移動生活服務、動漫遊戲等細分優勢領域,創新客家文化驅動,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和有效信息的提供獲得流量,通過流量變現獲得投資和回報,最終形成產業鏈條,加大扶持消費互聯網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二是鼓勵加強對互聯網內容的深度開發和利用,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麵的深度融合。推動直播、短視頻優質發展,推動建設一批集內容製作、視頻技術、直播場景於一體的高水平直播、短視頻基地,吸引國內外優質視頻製作企業、直播平台、直播機構、MCN 機構、直播經紀企業集聚。運用“短視頻+網紅”模式,創立“采購商網絡直通車”“采購商網絡會客室”“網紅直播間”及短視頻營銷等鮮活載體,開展產銷對接活動,積極培育短視頻網紅小鎮等產業信息化集聚區。

  四、重點工程

  (一)互聯網產業集群建設工程

  ⒈5G產業園區建設。

  一是加快省市共建5G產業園區建設,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的基座。落實園區發展布局,依托廣州增城(梅江)產業轉移工業園、客天下梅州阿裏雲創新中心等,積極打造5G核心產業基地。二是形成軟硬結合完整的5G產業鏈條,圍繞集成電路、核心元器件、關鍵技術和工藝,引進培育一批5G新型研發機構、製造骨幹企業、信息服務企業等,構建重點麵向5G高附加值產業鏈,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打造輻射帶動力強的5G產業生態。三是建立5G新材料新零件生產基地。依托銅箔、高端電路板、電聲等優勢產業基礎,加快建設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做大做強5G產品零配件及新材料產業,鼓勵本地5G產業鏈領先企業入園發展擴產增效,吸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集聚發展。鼓勵現有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優化產品性能及服務質量,鼓勵大中小企業共同構建完備的供應鏈上下遊協同發展體係,努力打造成為5G產品重要零配件及新材料的供應基地。四是爭創5G應用創新研發基地。積極爭取廣東省未來通信高端器件創新中心在梅州設立分中心。鼓勵建設5G應用企業加速器,引入5G專業公共服務平台和創新孵化平台,提供5G網絡規劃與測試等服務,開展5G應用創新研究。五是建立5G新服務總部基地,堅持龍頭企業引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優惠政策,健全配套產業體係,進一步加強與5G龍頭企業的溝通對接,吸引一批5G相關企業,特別是引進5G高端上遊企業落戶梅州。培育引進一批5G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對外提供產品設計、網絡優化運維、5G網絡規劃建設、工業互聯網以及可視化等服務。六是建立5G技術服務中心。推動園區5G網絡覆蓋,打造高質量工業物聯網。鼓勵依托高校及科研機構建設5G技術服務中心和技術應用研發實驗室,為企業提供技術谘詢、需求對接、產品推廣、孵化谘詢等服務,促進產業對接和落地,形成麵向產業對接、產業孵化、技術服務、金融服務、園區入駐服務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務體係。

  ⒉數據中心聚集區建設。

  一是落實規劃。按照廣東省“雙核九中心”戰略布局,以承接省電子政務雲區域平台、廣州數據災備、客屬地區等數據中心業務為基礎,推動銅箔新材料、高端電路板、綠色建材、青花陶瓷、國際聲穀等產業“上雲用數”,以梅江區為核心區,梅縣區、高新區、興寧市作為重點發展區,其他縣區為輻射發展區,加速數據資源聚集,打造形成提供數據分析、挖掘、組織管理、應用服務的雲計算、大數據產業集群,建設“客都智穀”。二是招引龍頭。進一步加強大數據產業頭部企業引進和發展,發展“總部經濟”,形成總部聚集效應,吸引大型互聯網信息服務企業、專業數據中心運行企業入駐數據中心聚集區,孵化涵蓋數據采集、清洗、加工、存儲、研發、商業化應用及衍生服務的創新型企業。三是挖潛數據。對本地企業挖潛擴能,圍繞大數據“政用、民用、商用”,推動本地企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利用本地化服務優勢,在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政府治理、社會管理深度融合應用方麵進行研發,支持本地企業開展數據存儲、數據托管、數據分析等新業務。四是拓展業務。拓展數據中心聚集區業務,加快大數據服務模式創新,培育數據即服務的新模式和新業態。圍繞數據全生命周期各階段需求,發展數據采集、清洗、分析、交易、安全防護等技術服務。引進、培育數據標準與規範、數據安全、數據采集與標注、數據存儲與管理、數據分析與挖掘、數據運維及數據應用等相關企業,鼓勵企業運用深度學習、類腦計算、認知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提升數據分析處理和知識發現能力,研發大數據分析、理解、預測及決策支持與知識服務等智能數據應用技術。五是推進融合。推進大數據與雲計算服務模式融合,促進海量數據、大規模分布式計算和智能數據分析等公共雲計算服務發展,提升第三方大數據技術服務能力。推動大數據技術服務與行業深度結合,培育麵向垂直領域的大數據服務模式。六是鏈條外延。拓展數據中心聚集區產業鏈外延,發揮各產業園的聚集能力,聚集智慧農業、智慧製造、能源電力、測繪地理、金融應用、電子商務、政府管理、智慧環保、安防監控、數字媒體、智慧交通、醫養健康、智慧教育、智能物聯、智慧城市等創新型企業,形成多方協作、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七是升級硬件。進一步完善數據中心聚集區硬件基礎,鼓勵運營商等升級骨幹環路網絡,積極接入骨幹網絡節點,提升數據中心聚集區數據鏈路、數據存儲交換等基礎和條件。

  ⒊重點項目謀劃和推進。

  堅持“產業興市、項目為王、企業第一”發展理念,謀劃和推進重點項目工程。一是圍繞產業平台建設,謀劃和推動梅州互聯網創新中心、阿裏雲創新中心擴容、客天下科創產業園、國威電子互聯網產業園、廣東飛翔雲大數據產業園、青創中心、廣梅大數據產業園、興寧互聯網產業園等項目。二是圍繞產業項目建設,謀劃和推進廣東紫晶信息儲存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大數據安全雲儲存技術項目、佳視通人工智能生產基地、梅州活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業務、廣東金山雲工業互聯網解析體係應用項目、佳都科技智慧綠洲項目、梅州電信數據中心、梅州移動數據中心、梅州聯通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項目。三是圍繞亚博网址链接 等建設,推進政務雲平台、政務雲梅州節點等項目,推進“平安梅州”“雪亮工程”“明廚亮灶”、國土規劃應用、農業、工業、金融、應急、教育、娛樂、醫療、安防、交通等行業服務應用工程建設。四是圍繞新業態培育,鼓勵幫啦網絡、村之翼、蜂派出行等加快發展,積極開展對同城配送、農電商、網約出行等領域進行新業態模式改革、在本地實施更多優質項目,同時,鼓勵引導更多互聯網企業加大“互聯網+”融合創新,推動發展。五是圍繞增量項目引進,積極加強與騰訊雲、華為雲、中國電子、長城集團、神州數碼等溝通對接,積極爭取引入各類型企業落戶梅州發展、落地更多項目。

  (二)信息基礎提速升級工程

  ⒈基礎鏈路提速。

  推進全市通信骨幹網絡擴容升級和網絡通信能力優化,加快全市骨幹網絡設施建設。加快對外網絡擴容步伐,推進全市城區實現光纖接入到戶,城市、農村寬帶用戶均實現千兆接入能力,實現百兆全覆蓋,實現城區、縣區、主要村鎮、開發區、產業園區千兆覆蓋。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新站舊站並用、宏站微站結合的原則,分步實施5G基站建設,推進5G網絡試點和規模組網。鼓勵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重要交通設施等社會公共基礎設施資源向5G網絡建設開放。實現城區、縣區、主要村鎮、開發區、產業園區NB-IoT網絡覆蓋。

  ⒉雲計算中心擴容。

  一是依托廣東省梅州數據中心集聚區、省政務大數據中心梅州節點等項目,協調推進梅州電信、梅州移動、梅州聯通IDC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打造多個高安全、綠色化、集約化的、500個以上機櫃建設規模、中國國家標準GB5-174A級/國際標準TIA942T3+級的數據中心群,大力提高實際裝機利用率,提高運營管理水平,推進數據中心綠色化發展,優化數據中心布局,降低數據中心後空置率。二是推動雲計算中心建設,加強雲計算技術與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移動計算、邊緣計算的融合,運用雲計算技術進行產品和服務模式再創新。優化雲計算基礎設施布局,提升公有雲服務能力,擴展專有雲應用範疇,圍繞工業、金融、電信、就業、社保、交通、教育、環保、安監等重點領域應用需求,支持建設區域混合雲服務平台。三是積極構建全市統一的數據交換樞紐平台,實現數據自動抽取、傳輸、存儲和交換共享,製定數據開放規則,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構建全市統一的數據交換樞紐平台,鼓勵政府數據與社會數據交互融合形成大數據資源、數據湖,提供數據集成、數據開發、數據管理、數據消費等服務。支持大數據服務機構試點開展數據采集、數據處理、數據服務等合作,鼓勵發展數據標注、數據清洗、數據挖掘等數據處理業務,研究數據加密、數據防篡改、數據脫敏技術,保障數據安全使用。

  ⒊大數據業務拓展。

  一是培育大數據產業新生態,加強大數據與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方式、生產模式、運營流程變革,催生數據服務、數據分析、大數據交易治理等新模式、新業態。二是鼓勵梅州互聯網創新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園區的孵化、承載和引領帶動作用,打造梅州大數據和互聯網成果展示平台,吸引國內外知名大數據研發機構、大數據產品和技術服務提供商落戶。三是加強大數據在各行業的應用研究,形成一批滿足大數據應用需求的軟硬件產品、係統和解決方案,構建以大數據為核心資源的涵蓋研發、加工、采集、存儲、商業化應用及衍生服務的大數據產業分工體係。四是建立一批行業大數據平台,培育本地或引入第三方大數據運營公司,研發麵向不同行業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平台,促進工業、農業、文旅、教育、醫療等行業大數據發展。支持本地互聯網服務企業麵向細分領域開發大數據應用服務,深入挖掘大數據商業價值,利用大數據支持品牌建立、精準營銷和定製服務等。

  (三)工業互聯網縱深推進工程

  ⒈工業互聯網普及。

  一是鼓勵重點工業企業對內部網絡開展以太網化、無線化、扁平化、柔性化等技術改造,推動高帶寬虛擬專網、5G、TSN、PON、NGB-W等新型網絡的工業應用,構建高性能、高可靠、高可信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基礎設施。二是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釋二級節點應用,構建梅州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係,提供生產追溯管理、倉庫管理、設備管理、工業大數據等應用服務。三是鼓勵本地企業建立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SaaS雲,鼓勵本地企業研發產品進駐SaaS雲應用資源池,建立麵向企業各取所需的產業場景,促進工業企業、軟件企業抱團發展。四是鼓勵搭建以試驗測試、評估認證、標準研製、數據服務、創新孵化、融資租賃、谘詢服務、產權交易、展示體驗為主的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工業互聯網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⒉企業“上雲上平台”。

  一是服務企業“上雲用雲”,促進製造業進一步降本提質增效,選擇基礎比較好、改造意願強的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推動銅箔、電路板、建材、陶瓷、電聲等行業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杆示範項目,建設涵蓋研發設計、生產管控、經營管理、工業設備服務、中台集成的工業互聯網應用,打造“數字車間”“智慧工廠”。打造省級“5G+工業互聯網標杆示範項目”,通過標杆示範輻射帶動各類型企業,並進一步推動上下遊企業上雲上平台。三是發揮高端電路板、電聲產業等企業優勢,鼓勵發展涉電子信息製造、工業互聯網等在內的嵌入式軟件,鼓勵加強與平台企業合作,發展平台化、SaaS化軟件和新型信息服務。

  ⒊工業互聯網技術提升。

  一是鼓勵提升雲計算的工業適配水平,著力增強實時數據計算處理、算法模型、雲和邊緣計算協同、重要數據保護、安全可靠運行、工業應用開發等關鍵能力。二是扶持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貫標建設,積極申報國家或省級兩化融合管理體係貫標試點示範,鼓勵企業申報進入省工業互聯網生態供給資源池。三是支持工業軟件雲化發展,積極打造省級工業互聯網平台,培育麵向預測性維護、協同研發、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特定應用和場景的基礎共性、行業通用及企業專用的新型工業APP。四是鼓勵平台開放共享工業知識、算法工具等微服務組件,打造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開源社區,逐步形成工業應用軟件開發者創新生態。

  (四)消費互聯網融合創新工程

  ⒈信息消費升級。

  一是促進生活類信息消費升級,創新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各類便民惠民服務新業態,重點發展麵向社區生活的線上線下融合服務、麵向文化娛樂的數字創意內容和服務、麵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遊服務。二是促進公共服務類信息消費升級,重點發展麵向居家護理的智慧健康服務、麵向便捷就醫的在線醫療服務、麵向學習培訓的在線教育服務、麵向利企便民的“互聯網+”服務。三是促進行業類信息消費升級,培育支撐行業信息化的新興信息技術服務,重點發展麵向垂直領域的電子商務平台服務,麵向信息消費全過程的網絡支付、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等支撐服務,麵向信息技術應用的綜合係統集成服務。四是新型信息產品消費升級,升級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產品,鼓勵企業重點發展麵向消費升級的中高端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設備、數字家庭產品等新型信息產品,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前沿信息產品。

  ⒉數字衍生品消費升級。

  鼓勵互聯網企業開展開發電競、直播、短視頻等新業態,支持企業在網絡遊戲、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媒體、網絡廣告等細分市場做優做強,鼓勵企業開發網絡內容衍生產品,加強動畫業衍生產品、遊戲衍生產品、遊戲周邊服務、網絡教育等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培育一批數字創意企業和精品IP,鼓勵商標、網店、域名等數字資產交易。推動傳統媒體和互聯網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麵的深度融合,推動新媒體、自媒體豐富內容創作,鼓勵企業開展網絡劇、微電視、微電影等原創內容、移動內容、熱點內容、高清內容創作,創新視頻服務商業模式。

  ⒊融媒體電商消費升級。

  積極引導各縣(市、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稟賦,結合產業特色和發展實際,利用融媒體移動傳播優勢,對接電商線上線下矩陣營銷網絡,整合媒體服務、民生服務和亚博网址链接 資源於一體,通過技術手段結合線下線上平台,打造“新聞+政務+服務”和“扶貧+農產品+農村產業”新模式。引導實體企業更多開發數字化產品和服務,鼓勵實體商業通過直播電子商務、社交營銷開啟“雲逛街”等新模式。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促銷活動,促進品牌消費、品質消費。鼓勵建立“三屏一聲”“兩微一抖”矩陣,助力產業創新升級,以圖文直播、短視頻、新零售等形式,帶動全民消費升級。

  ⒋文化創意消費升級。

  一是鼓勵整合客家文化資源,加強與文化創意跨界融合,提升基於互聯網的娛樂應用規模,建立涵蓋產品創意、生產製作、內容傳播、技術研發、基礎電信服務等各環節的網絡視聽產業鏈。二是鼓勵消費互聯網公司大力發展與客家文化為核心的數字互動娛樂、網絡視聽、網絡文學、網絡出版、數字音樂等文化消費內容創作。三是圍繞“世界客都—長壽梅州”品牌和“客家菜師傅”工程打造客家美食互聯網項目,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梅州綠色產品“五子登科”互聯網品牌。四是圍繞“老區蘇區”紅色資源,利互聯網進行拓展傳播和應用,打造互聯網智慧黨建。

  (五)互聯網+應用深化工程

  ⒈互聯網+政務應用。

  按照“數字政府”改革要求,整合政府公共服務,提升一站式服務能力。加快推進政務數據共享共建,推進政務大數據中心建設。以審批一體化、即時受理和全天候在線服務為核心,推進以即時通信等高接入率網絡應用為交互入口的公眾服務體係,構建以亚博网址链接 為基礎,信用體係為依托,政務數據為支撐的智慧化亚博网址链接 平台。以政務管理、社會運行信息全麵互聯網化為前提,以社會運行大數據挖掘模型為基礎,嚐試社會問題預測、狹窄瓶頸判斷,進一步改進行政流程。加快各政府部門的政務信息化建設,推動實現5G+智慧政務。支持企業與個人利用5G終端開展高精度信息采樣,實現“不見麵”審批。鼓勵政府、運營商在政務信息化項目中采購成熟的本地化產品,支持本地軟件集成企業向軟件開發企業轉型。鼓勵企業開發新一代智慧政務軟件,實現政務OA、文件共享、視頻會議等應用無縫對接。

  ⒉互聯網+農業應用。

  鼓勵發展農業種植物聯網,建立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物聯網示範基地,支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開展智能節水灌溉、精準施肥、飼料精準投放等精準化作業。加快建設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台,提供集展示、監測、預警、控製、管理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物聯網服務。加快農產品加工物聯網應用,建立糧食烘幹、果蔬儲藏、采後商品化處理等初加工物聯網應用係統,加強農產品產地儲藏、加工情況監測。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依托物聯網,加強揀選、加工、包裝、碼垛等自動化設備研發應用,推動農產品加工設施裝備智能化管理,逐步實現原料與製品可溯互通、加工全程智能化控製、產品質量自動監測、生產過程可視化監管。加快推進農業電子商務融合,注重培育本地農業電子商務綜合平台,加快電子商務平台地方特色館及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推動農產品互聯網平台、“一物一碼”溯源、農產品農業殘留檢測、共享物流中心等相關項目落地。

  ⒊互聯網+教育應用。

  發揮互聯網在教育資源共享、創新素養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學校黨建思政和現代教育治理等方麵的作用,鼓勵建設穩定高效的遠程服務網絡體係,開發“未來教室”。依托互聯網基礎設施,將邊遠農村納入服務體係,分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師培訓,促進教育均衡,推進教育強市。實施基於5G網絡的數字化校園擴容提速工程,實現基於5G超高清視頻的遠程協同教育教學與在線資源共享,建設智慧校園、智慧課堂,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增強現實/虛擬現實(AR/VR)等信息技術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⒋互聯網+體育應用。

  重點推進公共體育服務均衡發展,加強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我市體育事業建設,推進體育事業市場化運作,強化對外體育交流合作,以足球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創建梅州足球特區。建設涵蓋全市各級各類體育信息資源的體育數據中心、智慧體育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建設全市智慧體育框架體係,實現核心數據的集中、規範、整合和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基於體育數據中心,建設跨業務、跨部門、跨區域的信息資源共享的體育管理體係。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建設市級體育信息服務平台,豐富健身、娛樂、休閑、康複等體育消費產品及服務,推行智慧體育場館建設,實現智慧化服務運營,提升場館運行水平和效率效益。

  ⒌互聯網+交通應用。

  推廣互聯網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深度應用,完善交通運輸信息的采集、監管、集成和共享,建立公眾出行需求、樞紐客流規模、車輛行駛特征等綜合分析管理係統,提升交通運輸設施規劃建設、安全運行控製、交通運輸管理決策智能化水平,實現對交通運行狀態查詢、出行路線規劃、網上購票、智能停車等便捷服務獲取,推進基於互聯網的交通行政許可辦理、綜合執法、市場監管、安全應急處置等智能化交通管理新模式。鼓勵網約車、共享單車、汽車分時租賃(共享汽車)、定製客運、車貨匹配等多種交通運輸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規範發展,推動網約車平台與基地建設。鼓勵企業積極發展運用自動駕駛等新技術,響應國家新能源戰略和綠色出行戰略等號召,打造城鄉綠色出行創新型網約車服務品牌。

  ⒍互聯網+物流應用。

  重點推進互聯網、大數據與物流業的深度融合,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鼓勵建立物流信息互聯網基礎平台,推進物流信息的開放共享,連接生產、運輸企業、從業者、物流園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實現物流社會協同。加強物流行業網絡監管,努力實現物流資源整合、物流過程優化、物流信息透明、物流監管高效。

  ⒎互聯網+醫療健康。

  加快推進醫療衛生機構5G網絡建設,健全市健康醫療業務專網,覆蓋市縣級各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站、民營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接入,最終實現市健康業務網絡全覆蓋。建設市級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接入市級平台,打通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基衛係統、各級醫院信息係統和各有關部門的業務信息係統,實現健康醫療數據在全省有序共享交換。完善醫保異地報銷結算和“一站式”服務結算等工作,積極推進鎮村醫保報銷一體化。加強公立醫院信息化建設,推動醫院信息係統升級改造,推動醫療衛生機構參加國家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開展智能預約掛號、導醫分診、預約檢查、移動支付、健康診療信息推送、檢驗結果自助查詢、滿意度評價等服務。全麵推廣電子健康碼,逐步取消診療卡,實現“一碼通用”。推進遠程診療服務,實現市、縣、鎮、村四級全覆蓋,廣泛開展遠程會診、遠程會議和培訓直播等工作。推進5G技術在互聯網醫院、醫學影像、數字化手術室、衛生應急指揮等領域的應用,開展遠程監護、移動式院前急救、遠程醫療等服務。

  ⒏互聯網+文旅應用。

  鼓勵創新技術,提高旅遊業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能力,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在旅遊業的示範應用,以構建“紅色旅遊”“客都文化”“全域旅遊”新格局、新業態、新模式。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與管理體係,實現從“景點旅遊”到“全域旅遊”轉變,覆蓋遊客、旅行社、景區多主體和行前、行中和行後全過程,實現對全域內旅遊要素的無邊界整合,對交通、安全、營銷及吃住行遊購娛消費等各個環節、各個要素進行全網優化,實時更新,網絡動態發布。

  (六)信創產業發展促進工程

  ⒈國產化基礎硬件產品研發。

  一是做大做強5G電子電路及新材料產業,鼓勵企業通過開展5G高頻電路板項目加快轉型升級,探索研發5G產品重要零配件和新材料,引入上下遊企業共同研發5G通訊硬件產品,鼓勵企業開展5G相關傳輸技術和應用產品等研發。二是鼓勵企業加大科研力度,強化基礎研究,發揮本地製造業優勢,鼓勵企業利用小米、金山雲等技術平台,積極研發新產品,加入頭部企業產品生態鏈。積極融入國家自主創新體係,鼓勵參與國產化基礎軟硬件研發,逐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三是支持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及產業化能力,參與5G基站、5G手機、5G終端產品、電子元器件、電腦等產品研發生產等。四是積極對接和進引國內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頭部企業產業鏈落戶梅州,逐步開展各類新型智能終端產品研發和生產。

  ⒉國產化基礎軟件產品研發。

  一是支持鼓勵突破操作係統、雲操作係統、數據庫、中間件、辦公套件等係統軟件和基礎軟件產品,開展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迭代升級、服務、應用推廣,提高軟件產業基礎競爭力。二是鼓勵開展軟硬件操作界麵基礎軟件、嵌入式軟件、集成電路設計的研發。結合5G創新發展趨勢,鼓勵校企合作、產研合作等,研發新產品,孵化麵向行業的5G創新應用。三是支持企業、科研院校等參與突破CAD、CAE、EDA等工業軟件,開展技術和產品的開發、迭代升級、服務、應用推廣。四是支持軟件企業提高軟件產品成熟度,打造成熟軟件,推動本地政府、企業、運營商等使用本地成熟軟件產品。五是鼓勵自主通用軟硬件適配測試中心建設,支持第三方機構、大型軟件企業建設適配測試平台,建立完善適配服務體係,提供谘詢、測評和質量保和服務。

  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研發。

  主動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鼓勵企業積極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設計研發新型產品,發展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環保、智慧生活、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服務。一是鼓勵人工智能企業以算法為核心,以提升感知識別、知識計算、認知推理、運動執行、人機交互能力為重點,研發新一代人工智能關鍵共性技術應用;鼓勵企業布局開發智能軟硬件、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智能終端、物聯網基礎器件等產品。二是鼓勵物聯網企業麵向電子信息、農業等優勢產業,研發物聯網透傳設備、智能感知設備、智能控製設備和物聯網操作係統、中間件、嵌入式軟件等產品,加強重點行業跨界合作、提供綜合服務解決方案。三是鼓勵區塊鏈企業在我市加快區塊鏈架構、共識算法、非對稱加密、容錯機製、分布式存儲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應用,形成區塊鏈基礎架構和解決方案,推進可信服務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區塊鏈應用場景,加強區塊鏈技術在數字政府、智慧城市、智能製造等領域應用。四是鼓勵虛擬現實企業加強動態環境建模、新型顯示和傳感器、係統開發工具、實時三維圖形生成、多源數據處理等技術的研發能力,拓展行業應用,推進虛擬現實與工業設計、健康醫療、建築設計、地質勘探、智能交通、文化教育、紅色黨建、生活娛樂、旅遊出行等領域融合創新發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

  以梅州市加快5G產業發展聯席會議製度為基礎,統籌推進梅州互聯網產業發展。各級各部門要積極按照職能分工落實做好各項工作,既分工負責,又加強合作,通力配合。主動對接、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更多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我市互聯網產業發展,認真落實各級相關聯席會議機製,加強對互聯網產業發展的組織保障,加強重點企業和重大建設項目的實時跟蹤和服務,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二)落實扶持政策

  貫徹落實《亚搏app下载安装 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廣東省5G基站和數據中心總體布局規劃(2021—2025年)》《梅州市加快互聯網產業發展若幹扶持措施》、《梅州市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若幹扶持措施》《梅州市5G站址建設規劃(2018—2022年)》《梅州市加快5G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2年)》《梅州市互聯網產業發展五年實施方案(2019—2023)》等文件精神和要求,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強化用地等要素保障,進一步細化工作方案,強化政策導向作用,優化精準扶持效果。各縣(市、區)、市各有關部門要積極統籌資金加大對互聯網產業和應用發展的扶持,鼓勵和引導各種社會資源、資金投入發展互聯網產業。

  (三)強化人才保障

  落實“人才20條”等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和培育機製。進一步製定或完善相關優惠政策,促進人才培育,強化人才保障。鼓勵互聯網領軍人才、創業創新人才和前沿技術專業人才等來梅州創業創新,妥善解決引進人才及其子女的落戶、入學、醫療和就業等問題,提升互聯網人才在梅州的歸屬感。加快互聯網人才培養,加強高校、職業學校的人才輸出對接,充分利用教育機構崗前培訓、在職培訓、繼續教育等方式的互聯網技能培訓,多渠道培育互聯網人才,形成互聯網人才梯隊。

  (四)優化運營環境

  認真落實《中共梅州市委辦公室 yabo88 印發〈梅州市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行動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貫徹落實上級關於支持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探索對新興業態的“溫和監管”和“預警式監管”模式,為企業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擴大市場主體平等進入範圍,打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網絡部署與產品應用的內、外部環境。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中,加強對互聯網領域初創型企業的支持。加強金融服務平台和法律服務平台建設,解決投資者融資難、融資少和法律谘詢服務的剛需問題,做好營商配套服務。

  (五)推進交流合作

  支持我市企業與國內外企業開展跨領域、全產業鏈的緊密協作,鼓勵國內外企業來梅投資,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產品研發和應用創新,支持互聯網技術、產品、平台、服務等本地化和國際化。鼓勵與國內外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等領域相關機構加強溝通,針對技術、應用、管理、發展動態等重大問題開展交流與合作。立足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主動策劃,開展有針對性的“一對一”招商,推動現有企業發展壯大和招商引資質效同步提升。

  (六)強化安全保障

  加強網絡安全保障,提升網絡安全防護能力。落實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有關建設要求,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信息安全防護設施,加快構建互聯網信息安全保障體係,擴展延伸現有互聯網安全監管措施,針對互聯網技術和業務特點探索針對性更強的監管手段。提升安全防護能力,加強互聯網安全體係研究,建立涵蓋設備、控製、網絡、平台和數據的多層次互聯網安全保障體係。引導企業提升互聯網安全防護和應急處理能力。強化製度建設,加強信息安全保障頂層設計。強化平台安全,采用安全可信產品和服務,提升基礎設施關鍵設備安全可靠水平。


  政策解讀:《梅州市互聯網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