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蒸籠盛滿了嶺南四大名果以及各地特色水農產品和美食。(圖片來源:梅州日報,曾永頌 攝)
在直徑5米的大蒸籠中,客家發粄排出一個鮮紅的“豐”字,香蕉、柑橘、菠蘿等嶺南名果點綴其間,從上俯瞰,似一棵露紅煙綠的“豐收樹”。外幾層,客家梅菜扣肉、惠州白切雞、清遠麻雞等嶺南美食圍圈擺開……令人驚歎之餘,垂涎欲滴。
23日,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梅州分會場暨廣東慶祝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的啟動儀式上,節目“樂享嶺南宴豐收”中出現的大蒸籠令人稱奇。如此亮眼的大蒸籠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呢?
“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以美食體現豐收主題,是央視導演團隊提出的想法,並同我們進行了討論。”梅縣區木偶傳習所所長賴瑜明介紹說,團隊最初的設計是讓演員將美食端在手上,但這樣的演繹效果不佳。隨後,討論組的梅州成員想到了客家人蒸發粄時使用的蒸籠,一個大膽的創意由此而生!“大蒸籠極大提升了呈現的空間和效果,美食樣式從起初的10餘種增加到150多種,從客家菜擴張到嶺南美食。”賴瑜明說。
廖彥創是這個蒸籠的製作人,來自梅縣區木偶傳習所。當他得知這一好創意後,欣喜得直拍大腿,但很快就犯了難。“如此巨大的蒸籠,聞所未聞,製作更是不易。況且時間吃緊,距排演僅剩10天了!”廖彥創必須即刻開工。“傳統蒸籠用竹條編製,極耗時間,且難保證穩固。經考慮,我決定以鋼為骨,以布作皮,晝夜趕製。”最終,他和其他2名同事將直徑5米的大蒸籠如期完成,足足耗時130多小時。
蒸籠有了,菜不能空。“我共為節目提供了10多道大埔小吃。為保證食品新鮮和味道,我淩晨3點便在大埔開始製作,隨後送至大黃村主會場。”金帆瑞園負責人丘瑞雅說。據賴瑜明介紹,150多道美食,悉數由豐收廣場美食區商家、大埔分會場以及部分當地群眾提供,於當日淩晨精心製作而成。
經過台前幕後的努力,五米大蒸籠成為了“中國農民豐收節”最亮眼的風景之一。“天啊!從沒見過這麼大的蒸籠。”不僅主持人感歎,更為全國觀眾稱奇。賴瑜明說:“這是一次大膽的嚐試,前所未有的呈現方式。我們從中融入很多客家元素,如用客家發粄拚成巨大的‘豐’字,以及獨具客家特色舞蹈等。希望通過‘中國農民豐收節’這個窗口向全國觀眾展示梅州的客家文化和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