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延續了中原文化的飲食特色,受當地氣候環境、風土人情等諸多因素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多姿多彩的客家飲食,展現了客家族群原始質樸的氣質。
據《梅縣文史》等資料介紹:以前老梅城的酒席一般有“十二大碗”。除了鹽焗雞是宴席必供菜,菜色還有三丸(豬肉丸、牛肉丸和魚丸)、海參、“雞三味”(白斬雞、炒雞球、雞上水湯)、魚三味(炒魚片、溜醋魚、紅燒魚),還有紅燜肉、香芋扣肉、炸魚卷、三及第湯、叉燒肉等,一些酒樓最出名的是魚三味和十大碗和六盅六件或六盅六件兩海。炒魷魚滾筒、蒸三丸(玉粉丸、蘿卜丸、鎮江丸也叫非丸)、梅菜扣蝦米、酥燒等。
★手工鯇(魚)丸
杏花村美食總廚饒鵬芳介紹,為逃避中原戰亂、飽受遷徙之苦,篳路藍縷的客家人,期盼盛世太平合家團圓,發明了一道有地方特色且帶有濃鬱喜慶色彩的風味美食,寓意象征團圓美滿的客家捶丸。
做法:選用山泉流水養且吃草長大的草魚,重量在一條3斤左右為宜(每斤約可取肉半斤);將魚殺好去皮出肉,再將其切成或者片成小塊(采用新鮮魚肉,肉質才有膠質,味道更鮮美彈牙),用雙刀手工剁50分鍾左右,然後反複捶打成肉泥(羹)狀。捶好的肉泥放入盆中,按每斤肉搭配8錢薯粉的標準,加入少量鹽、味精、蛋清,加入冷水,在盆中來回摔打至魚肉成糊狀起肉膠。肉膠出來後便可準備捏丸子,左手將魚膠捏起置掌心,魚膠從虎口處輕輕擠出,另一手拿一把瓷湯匙把肉醬舀成球狀,放進冷水鍋裏定形。魚膠全部出完丸子後,用小火加熱至水開始沸騰,魚丸浮出水麵,便可舀起來。剛出鍋的鯇(魚)丸熱氣騰騰,冒著鮮美的魚香味,撒上蔥花、胡椒粉、豬油便可開鍋食用。
★炒魷魚筒
中國客家廚師協會副會長、一品香的張建祥介紹,幹魷魚吸收了陽光的精華,香味更濃鬱回味;曬成幹的肉質更有彈性,有嚼頭,香而耐嚼的炒魷魚是不錯的下酒菜。選用肉質厚的幹魷魚,浸泡的時間有要求,時間短,魷魚太韌咬不動;泡的時間太長,魷魚沒了嚼頭且淡了風味。
做法:切魷魚要從肚肉(有骨的那一麵)下刀,將頭尾去掉,斜刀切,切好一邊,反方向交叉著切另外一邊,切成網狀;切十字花下刀的力度要恰到好處,不要切斷,然後再切成塊狀;炒之前可以熱水焯水,一入水,刀工好的魷魚自然就卷成圓筒狀;炒魷魚要火候足,大火起鍋後,魷魚便可下鍋炒。可以搭配青紅菜椒、或者芹菜胡蘿卜或是木耳雪豆,顏色清新漂亮,且不會影響魷魚的真味。
《客家非遺》執行主編、梅州客家美食文化研究人廖君表示,在那個食材並不豐富,調味品單一的年代,客家廚師們將食材物盡其用,把一條魚,一頭豬,一隻雞,烹飪出原香味濃的客家美食。客家人之所以鍾愛肉丸,不僅味道好易製作,還在於它的意頭好。在客語中,“丸”的發音和 “緣”“圓”一樣,肉丸被視為“圓滿”“良緣”的象征,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和傳統婚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式。而幹炒魷魚筒,魷魚作為海鮮,在物質貧乏的時代,對居住於山區的客家人而言,是來自海產的美味,是客家以往村宴上的高檔菜,寓意年年有餘。(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