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順黃金鎮,地處韓江流域,客潮文化水乳交融,是個名副其實的文化古鎮。黃金圩鎮街道規劃統一,橫豎交錯,井井有條。圩鎮大小街道有二十多條,各條街的冠名大多以“金”字打頭,如金塘街、金民街、金湖街、金鬆街等。
黃金的迎燈習俗源於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的潮州府海陽縣豐政都,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據迎燈非遺傳承人曹世雄介紹,這裏的迎燈,按傳統習慣,一迎就要連續迎三年,祈求風調雨順、事事順心。黃金鎮藝人搞迎燈也非常內行,製作的迎燈器具名目多、花樣雜、創意新,常讓人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什麼仙女散花、飛象過河、猴子摘桃、五子登科等等,造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迎燈名聞遐邇,公式隍、潘田、大龍華、龍崗、小勝等鄰近鄉鎮的人都會趕來觀看,整個圩鎮成了人的海洋,燈的世界。
上世紀50年代以來,黃金藝人對花燈的種類、迎燈的形式及規模,均作精心雕琢並推陳出新。他們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獨厚的竹資源製作精致美觀、形式多樣的燈具,並將傳統的花燈賦予新意,製作火箭燈、葵花燈、龍宮探寶燈等。
在迎燈前二個月,藝人們便開始製作燈具等工藝品,老將出馬,後生跟學。因觀燈者會作誰勝誰負的評論,各條街之間自然形成了燈具製作競比,居民對自己所住街的拿手絕活保密甚嚴,不露一點風聲,就連親戚朋友交談都刻意回避燈具製作話題,非要等到迎燈時展示不可。
1981年元宵節,梅縣地區(今梅州市)文化部門還專門組織各縣文化人士前來黃金觀燈,其規模之大、燈具之精巧、節目之精彩、盛況之空前,至今讓人難忘。
黃金迎燈,已成為梅州客家地區別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名片。為展示家鄉風采,聯絡鄉賢情誼,助推家鄉發展,今年正月十五,將由深圳和豐順湯坑黃金同鄉聯誼會聯合主辦“唱響黃金嘉年華”鬧元宵傳統民間藝術巡遊——迎燈。